林暗雾重路何在,夯基固本重理解

2018-07-20 10:17杨彩梅
广东教育·高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常识古诗文诗歌

杨彩梅

和最近几年相比,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题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成了一道客观题加一道主观题。其中,客观题为双选题,分值为5分;主观题分值为6分,总的分值不变。这样的变化使得诗歌鉴赏所涉及的考点更广泛了,形式也更多样了,更能考查考生的鉴赏和答题水平。基于这样的变化,林暗雾重路何在呢?笔者认为,考生在进行了一轮地毯式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二轮复习应该夯基固本重理解,下面是具体的备考策略——

一、关注诗歌常识

从2015年开始,和之前相比,高考全国卷新增了一个考点——古文化常识,此考点至今已连续考了三年,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这样的考点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但纵观近三年的古文化常识题,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文言文的选择题部分,难道只有在文言文阅读中才能考查古文化常识吗?不一定。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给了我们全新的思考。该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白居易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其中客观题的A项是这样的: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这个选项考查的正是古代诗歌常识中的诗人作品常识。虽然与文言文的古文化常识所涉及的范围略有不同,但也是对考生文学素養的考查,这在以前诗歌鉴赏的题型中是很少出现的。鉴于此,笔者认为考生在进行二轮复习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和积累与诗歌有关的常识。

1. 体裁常识。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包括诗歌的分类、常见的题材、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等,其中,诗歌分类要重点关注诗、词、曲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尤其要关注绝句、律诗和词的基本常识。2017年全国卷Ⅲ颔联提到的“歌行”一词就是“歌行体”的意思,考生要是没有这个常识,是很难理解该句诗的意思的。

2. 诗人常识。笔者对最近三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作了一个统计,发现大部分诗歌都是选自古代比较有名的诗人的作品,如2017年的欧阳修、苏轼和白居易,2016年的李白、杜甫,2015年的岑参。考名家中非名篇似乎是全国卷诗歌鉴赏的首要选材标准,因此考生在备考时有必要补充古代有名的诗人的基本常识,包括诗人的经历、作品、思想和历史影响等,像上面提到的2017年全国卷Ⅲ就考查了考生对诗人作品常识的掌握情况。

3. 文化常识。文言文可以考古文化常识,诗歌鉴赏同样可以考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古诗文的系统中的。像2017年全国卷Ⅰ的诗歌《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该诗的题目就涉及到了古文化常识中的“科举常识”,这些常识其实是可以在选择题中设题的,即使没有直接在题目中设题考查,我们考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对于理解诗歌内容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如2017年全国卷Ⅱ提到“衔枚”、2015年全国卷Ⅱ提到的“勤王”等都涉及到了古文化方面的常识,而且试题并没有给出注释,考生要是没掌握这部分知识,那么这首诗歌就不好读懂了。

二、夯实课内基础

高考的诗歌鉴赏虽然选的是课外诗篇,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课内的延伸,有的甚至直接是课内外的对比鉴赏,像2016年全国卷Ⅲ曹翰的《内宴奉诏作》有一道主观题就要求考生把该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对比鉴赏,原题是这样的:

内宴奉诏作

曹 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题目:“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生要是课内基础扎实,很快就知道辛弃疾词的情感基调是: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对比(指出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类似这样课内外对比鉴赏的还有2015年全国卷Ⅱ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发临洮①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题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风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考生如果课内基础扎实,自然就能知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风景的角度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既然想到了直接描写,下意识就会想到与之相对的是间接描写,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除了在题目设置方面直接涉及到课内知识以外,全国卷的诗歌在选材方面也很注重和课内必背古诗文产生联系,如2017年全国卷Ⅰ《送子由使契丹》一篇,题目提到的“子由”这个人,熟悉课内诗篇的考生马上就能想起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作此篇,兼怀子由”句,自然很快就锁定此人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此外,首联“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句,意为“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用反问的手法,加强了语气,更能凸显苏轼对于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虽然略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对其充满信心的乐观豁达之情。

再如2016年全国卷Ⅱ李白的《金陵望汉江》中的颔联“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崔嵬”一词与李白《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中的“崔嵬”同义,本意为“有石头的土山。这里作形容词,形容高峻,高大雄伟的物体(多指山)”,根据律诗颔联词性相同、內容相对的特点,考生要是知道这里的“崔嵬”是名词,指石山,那么不难推出上句的“横溃”也是名词,指江水,这样一来,这联诗的意思就出来了:江水四溢,横穿了整个中原地区;石山高峻,激流飞奔而下。两句诗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

我们发现,这些涉及到的课内诗篇几乎都是高考全国卷要求考生背诵的64篇古诗文里的,因此,夯实课内基础尤其是64篇背诵文章的基础十分重要。64篇必背古诗文里,有43篇是诗歌(诗、词、曲),对考生来说,具体要做的就是在背诵的同时,要加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该诗所涉及到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要充分理解,不能死记硬背、一知半解。

2017版的新课程标准近日出炉,这份让人期待已久的新版新课标除了正式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以外,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明确规定自2018年9月份入学的这一届高一开始,高中课内必背的古诗文由原来的14篇增加至72篇。虽然对于2018届的高三学子来说,这样的变化影响不大,2018届的高三要求必背的古诗文还是原来的64篇(高中14篇,初中50篇),但新课标这个变化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对古诗文的背诵,其实也就是越来越重视考生对课内古诗文的理解。我们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扎实课内基础,把课内必背古诗文理解透彻,只有这样,在做课外诗歌鉴赏题的时候才更有把握。

三、注重诗句理解

从2016年开始,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的主观题设题风格略有转变,不再按照传统那样单纯围绕“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这四大方面去设题,而是更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像2016年全国卷I《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的第8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题目:“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要解答该题,需要考生回归到诗歌本文,理解诗句意思,并且从诗句中寻找答案,再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完成答题。具体来说,考生首先得明白“九重真龙”指的是马(也可借此夸赞皇帝),它一画出来,其它万古的凡马都黯然失色了(联想到“晴空万里如洗”,曹霸画的马就如暴雨、真龙,将万古的凡马一洗而空)。曹霸通过“意匠惨淡经营”,只用了片刻就抓住了天马玉花骢的神韵,画出的马令万古的凡马尽皆失色,有如真龙(古时认为千里马有龙的血统,又称龙马)。曹霸通过“意匠惨淡经营”,也即先抓住神韵,然后苦心布局,最后才能在斯须间画出佳作。

【参考答案】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光从这道题的分析和答案组织来看,传统的答题模式“内容+手法+感情/效果”已经不管用了,考生的“套路”套不上了,必须得扎扎实实理解诗句意思,否则无从下笔。

其实,即使是传统的设题方式,要准确地回答该题,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理解是鉴赏的前提。那么针对二轮复习,我们考生如何才能提高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呢?笔者有三个建议:

1. 养成“四何”意识

所谓“四何”意识就是指考生在接触到一篇新的诗歌作品时头脑里马上产生“何人、何事、何景、何情”这四种意识,即下意识地思考:“什么人?”“他干了什么事情?”“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如2017年全国卷Ⅰ《送子由使契丹》: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考生在初读该诗时就要思考:

(1)子由是谁?

(2)谁送子由?

(3)还有没有其他人?

(4)送子由去干什么?

(5)诗歌有没有写景的句子?

(6)全诗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些问题解决了,诗歌的内容也就理解得七七八八了: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注释有提示),只有诗人苏轼一人送别弟弟,子由即将出使到契丹(借助题目和对典故的注释可知),诗歌没有直接写景的句子,全诗抒发了哥哥苏轼既希望弟弟不辱使命顺利完成出使任务又希望弟弟注意保护自己别暴露锋芒的关怀之情。

2. 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在理解诗句时适当作“补”与“调”

古代诗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诗人在写诗时为了追求这些效果,往往会进行“留白”和“调序”。所谓“留白”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省略,以达到语言凝练的效果;而“调序”就是把正常的语序打乱,以追求韵律和谐。举个例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名句: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两句,动词“吠”和“鸣”后面分别省略了介词“于”,同时,这两句还是倒装句,具体来说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语序和我们今天現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我们在翻译和理解时要把其顺序调整过来:

“狗(于)深巷中吠,鸡(于)桑树颠鸣。”

如果没“补”和“调”的意识,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产生偏差。记得笔者以前刚开始讲这篇诗歌时,让一学生翻译这两句,该生就把“鸡鸣桑树颠”误译为“鸡鸣叫以后,桑树都颤抖了”。

再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名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诗把诗歌的凝练性和节奏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我们在理解时有“补”和“调”的意识,很快就能理解其意思:

“(因为)浣女归,(故)竹喧;(因为)渔舟下,(故)莲动。”

它有一个因果关系在里面的。

类似这样的特点,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这两联经常作为赏析题设题)里尤其常见,下面我们就以2017年全国卷Ⅱ《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为例看看如何用“补调法”帮助我们理解诗句意思: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这首诗的关键句是“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两句,经过“补”和“调”之后,该联诗句的实际意思和语序应该是:

“(考生们考试)无哗,勇(如)衔枚(之)战士,下笔(之声如同)春蚕食叶(之)声,(沙沙作响)。”

正好这一联被设置成考题让考生进行鉴赏: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可以想象,考生如果能把其意思梳理透了,鉴赏就容易多了。

【参考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3. 借助题目注释理解全诗意思

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发现,最近几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设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多数都会在诗篇后面、题目前面给出一定的注释,考生可千万别忽略了这些注释,借助这些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诗句内容,从而增加答题的准确率。

如2017年全国卷Ⅰ《送子由使契丹》注释③提到的典故(见上文),考生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苏轼对即将出使契丹的弟弟苏辙的关怀之情,这对于考生判断客观题E项的对错以及回答主观题很有帮助:

原题: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诗人借这个典故是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一味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卑不亢,同时也要注意个人安危,不可锋芒毕露,显然,“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是片面的理解,与颔联“要使天骄识凤麟”句有矛盾。

再如2017年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考生在阅读此诗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注释,否则诗中涉及到的人名和诗篇名是很难对上号的。

以上就是笔者给考生进行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的一些备考建议。除此以外,笔者还建议我们的考生和老师要密切关注高考的最新动态,多关注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地区或学校模拟试题,对于后期的诗歌鉴赏题,一定要夯基固本重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考试时才能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常识古诗文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七月诗歌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