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2018-07-24 09:45林振荣
考试周刊 2018年64期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创新能力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素养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更多的是聆听而不是主动学习,更别说培养创新能力了。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先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弊端,再给出具体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创新能力

一、 引言

创新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灵魂,在二十一世纪不同行业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初中生恰好处于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时代,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想象,进行创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是如此,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及弊端

虽然素质教育下推行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单一性。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的依然是“先讲后问再分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已经使用了很多年,教师在备课时罗列出教学重点,在课堂中以“满堂灌”的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利用笔记摘抄出文章的重点。在学生的认知中,《道德与法治》本就是一个有些枯燥的学科,教师再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难提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质量。另一点则是教师带给学生的压迫感。《道德与法治》作为中考必要科目,许多教师在学生七年级时就对学生施加压力,让学生明白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断地让学生做题、练习。这样学生心中对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被教师的“题海战术”磨得荡然无存,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却依然要为了考试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像是完成任务一样的去学习,学习质量当然无法提升。而教师为了升学压力,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成绩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放在次要位置。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好的情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更好地感受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乐学情绪,激发创新兴趣,活化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这一知识点时,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师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关系,此时教师为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一位小朋友在路上捡到了一元钱,他将这一元钱交到了警察叔叔的手边。背景响起了我们熟悉的“一分钱”的歌曲。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十年,有一位少年在路上捡到了十万元钱,这位少年看到了新闻知道了是谁丢失了这十万元,于是走到警察局将这十万元归还给了失主。但这位丢失钱的叔叔没有给这位少年一点报酬,于是少年就控告失主,并要求一定要有报酬……视频到这里停止,教师相机提问“你对这视频当中的拾金不昧有什么看法呢?”班上的学生分成了两派,部分学生认为在捡到了巨额奖金时应该索要赔偿,因为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应该得到嘉奖,才能够刺激更多的人进行“拾金不昧”,还有一部分学生却认为“拾金不昧”本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因为需要嘉奖而变成“拾金不昧”,这样的“拾金不昧”便是变了质的“拾金不昧”。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当中的观点进行讲解,特殊的拾金不昧要求物质将是符合社会规律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目前,我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当中是如何阐述的吧。

这样的设计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引发讨论,每一位学生都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也对学习的知识点产生了期待,在班级辩论过程中激发了创新思维,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点证明自己的观点,真正掌握了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2. 自我感悟,提升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时便会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提升。

(1)主动提出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威严不敢再课堂中提出问题,更别说对教材产生质疑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学生提出的是错误的、片面的想法,也要保护好敢于提出想法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乘兴而来,借兴而思”。

例如在教学“青春期的邀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自己青春期的变化,让学生在课堂中多方向的提出问题,许多学生在对于青春期自己身体的变化总是会有些害羞,不愿意在课堂中说出,教师可以以匿名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变化写在小纸条中,由教师来读出匿名的小纸条,在课堂中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够鼓励学生真实的说出自己的变化,也可以在课堂中收获到原来大家都有一样的烦恼,教师将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教师最终总结。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创新活化迸发出来,在课堂中也敢于提出问题。

(2)指导释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在敷衍了解,而是真正的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授“劳动转变的过程时”,学生提出了问题,我们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而古时候的人猿牙齿锋利,那么我们人类的牙齿是不是退化了呢?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自己思索的结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出示这个问题,让班上的学生展开讨论,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再让学生观看人类进化的纪录片看看在历史的演化中人类的牙齿是否退步。这样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更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沟通课堂内外,提升创新能力

《课标》中指出“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容,凸显学科的实践性。”唯有实践,才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实践行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找到生活与学科之间的练习,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观察我们生活中的生命体,感悟他们生命的韧性。这样趣味性的任务让学生参与性十足,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任务当中,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观察到石頭上长出的小草,还有的学生观察到缺少了两条腿的小狗依然健康的活着……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韧性,对生命也有了更多的敬畏,在实践过程中自己的思维不断扩散,感悟到许多新的体验。

四、 结语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环境,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育,从“创设情境——自我感悟——实践检验”这一过程着手,真正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秋莲.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12-13.

[2]韩志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8):12.

[3]高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现代交际,2016,(23):151.

作者简介:林振荣,福建省泉州市,石狮一中。

猜你喜欢
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