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7-27 14:10过健
江西教育C 2018年6期
关键词:热力支架情境

过健

摘 要:最近发展区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良好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是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意义及最近发展区在地理教学方面的运用来进行表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地理教学 课堂效率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根据“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所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他认为,至少要确认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体现为学生在没有外人可以求助的情况下,能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第二种是教学所得到的潜力,表现为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够解决问题,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可以被称作“最近发展区。”同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开始一种教学必须以发育成熟为前提,循序渐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通俗易懂且教学意义重大,非常切合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理念,给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信息。它强调了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组织形式上都要顾及学生的现有能力、潜在发展水平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桥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一、精心设置教学目标,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为了很好运用“最近发展区”,必须要找准“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连接点,教师应该明确三项任务:一是水平的估量:评估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已经所获得的潜力水平;二是学习目标的确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得所选择的学习任务难易适当;三是指导学生順利完成“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所以,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

比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教学中,对“热力环流”的教学目标只是设定为“热力环流发生的原理,”这样的问题使得教学目标太低,进而对热力环流知识掌握得太过浅显。但如果以“通过实验活动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规律,应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海陆昼夜热力环流及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昼夜变化,理解热力环流对局部地区小气候变化和改造的重要意义”成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提高。当然,教学目标太难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会因为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而伤害学生学习的自尊心。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供学生学习的“支撑点”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教学内容的难点和疑点以及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等,使学生容易消化。最近发展区就是根据教师的帮助所进行的支架式教学,所谓支架式教学就是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建构和消化所学的知识,一步接一步取消支架,让学生自己完成对支架式学习的灵活运用。要学会支架式学习必须要掌握其流程:阅读并进入情境→罗列支架→独立研究→合作学习→教学目标。

就像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中,对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以很好地使用支架式教学:(1)进入情境。著名的蝴蝶效应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假设:亚马孙河流域一只蝴蝶翅膀的振动,会引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难道大气的运动果真是蝴蝶翅膀振动的结果?教师通过设问以创建一种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很好地进入到情境中去。(2)罗列支架。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完成问题的过程。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作为学生独立研究的基础;第二,要根据选择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罗列出学习内容的知识概念框架。这节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列出的知识概念框架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进而为学生的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3)独立研究。启迪学生独立进行思考,挖掘出不同作用力影响下大气的水平运动状态。(4)协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5)教学目标。以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正确率为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判断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地理内容复杂而难懂。要达到对知识的完全掌握是重要的,但是通过维果斯基的理论,好的教学应该鼓励学生以超越当前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去发展能力。就像他所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要求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明显的兴趣点,不能引起大脑多种层次上的交错综合,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以“最近发展区”为参照点,恰当好处。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关于褶皱山相关知识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1)褶皱山怎么形成的?(2)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3)背斜是否一定成山,向斜是否一定成谷?(4)如何来判定背斜和向斜?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按照由易到难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索,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变通性的问题情境,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补救,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应注意的是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四、精心组织小组互动合作,注重学生的“弱点”

与学生当前达到的智力发展水平相比,要想达到潜在发展水平,就必须通过“集体活动”中,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才能完成任务,这其实是在强调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学生根据从不同的方面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法则,按照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各种事物的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弥补在教学中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差异性。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力在合作中提升。

例如在教学《山地的形成》关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就给出的不同山区地形景观图,在小组内部协作讨论的基础上,找出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解决办法,并把解决的方案用水彩笔在图上标示出来。然后请小组推选同学把解决方案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即:在山地区域,为了更好地满足线路的要求,人们往往会把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平缓的盆地和河谷之间,在山地区域按照迂回前进的方式来修建铁路和公路。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弥补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对于学习中的难点要及时点化,通过提供适用的学习案例对学生的解决方法进行验证,在验证过程中要注重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加强监督,引导学生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体来说,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地理教学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但遵循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与地理教学的切合点,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热力支架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热力站设备评测分析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周六福520爱跑节1000人登陆西安城墙 热力开跑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