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话”转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2018-07-27 14:10陈银珍
江西教育C 2018年6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有效对话对话

陈银珍

摘 要:本文立足于“温情”这个独特视角,从“问题情境导入——生活经验衍生——教学目标引领”三个层面。阐述了对话场景的预热方法,提炼对话话题的方式及生发对话的策略,逐步达成转变学习方式这一初衷,作出了有效探索。

关键词:品德课堂 有效对话 教学方式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对话式教学”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对话式教学”指的是植根于“对话”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让“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对话过程中,互相启发、延伸、拓展,让学生在课堂中善于思辨、表达,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精神品格及审美情趣。在品德课堂中,如何更好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有效对话?

一、问题情境导入,预热“对话场景”

开展对话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孩子们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加硬塞,而是把课堂变为一个其乐融融、随心可聊的对话场所,让学生自由参与,放松表达。

起始点——学会倾听。在新课程环境下,要将原本学生这单一的“倾听者”转变为师生“双向倾听”。教师要学会“倾听”,这样的思维双向传导,才能发现学生“真情告白”中的真正意图和思维中的闪光点,才能通过提炼、筛选,并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才能明白同伴在表达什么,才能学他人所长,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观点。

深入点——善于表达。课堂学习的过程应在学生的活动中生成。纵观课堂,教师往往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一味地生拉硬拽着学生,一味地“紧急刹车”,一心想让学生尽可能完成环节中的各个预设,未能让学生尽情表达。这种“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抹灭学生的独特思维,也不容易发现学生在“想什么”。因此,需要营造一個宽松自由的对话场,让他们敞开心扉,用各种方式尽情对话和表达。在教学《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时,当学生谈到会吹乐器时,让他们吹一吹、奏一奏;当学生谈到云南民歌时,让大家唱一唱;当大家谈到孔雀舞时,全体师生学一学、跳一跳。让他们在对话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传统民族文化的真谛,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少数民族歌舞文化的魅力,尊重民族文化差异。

关键点——师生互动。作为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包括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包括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梳理、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生活经验衍生,提炼“对话话题”

(一)植入生活经验,引发“共鸣”话题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话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要素。合适的话题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进入对话境界,促进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一堂优秀的品德课,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对真实生活的回忆,引导他们更好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引进生活内容,在生活中找到话题。如在教学《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家中的塑料制品,课堂上围绕“塑料和我们的生活” 开展对话。上课铃声一响,学生纷纷从书本里拿出家中带来的各种塑料制品,诸如塑料水杯、眼镜框、手机套、电饭锅的铲子……教师先和学生猜一猜塑料的谜语,调动学生对话兴趣,学生马上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畅所欲言,尽情表达。

(二)导入生活资源,紧扣“矛盾”话题

品德课堂出现精彩亮点的关键在于,能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这一教学资源生成话题,师生深度对话。例如在教学《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时,设计了学生讨论泼水节环节,在学生讨论了泼水节的时间、来历以及在傣族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之后,有一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云南现在正值百年一遇的干旱,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突如其来的“节外生枝”,打破了原先的预设,无意中将学生引出了“泼水节是不是浪费水资源?”顿时,学生对泼水节这种习俗似乎产生了质疑。此时,教师并没有选择不理或话题转移,而是顺水推舟,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师生们通过“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等话题的研讨,明白了水是傣族生活中的灵性之物,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深入的剖析和讨论,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引领,生发“对话策略”

对话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才能使得对话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应用不同的对话策略,“对话”的结果更能引起学生的反思、内化。

(一)问答策略:追问中的变奏曲

通过问答的形式实现内心的交流,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并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学习《生命的突围》这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制作一个小视频,内容是汶川地震中一所学校在地震发生时的介绍。通过这个视频,可以顺利引出灾害来临时及时自救的重要性,并通过与汶川大地震中死亡人数进行对比:“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由他人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状况该怎么做?”“如果此时发生了地震会怎么办?”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学生在一步步环环相扣的追问中深度思考,多边交流,有效对话,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转变了学习方式,实现积极学、快乐学、深度学。

(二)辩论策略——论证中的协奏曲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活思维,在“听、思、说、辩”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意识、自我认知。

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有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略带偏执的状况,或处于满足茫然状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用问题牵引,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对话,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比如在讨论“老实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吃亏,大人经常说话不算数”等。作为教师,可以巧妙抛出问题:“老实人吃亏的是什么?不吃亏的又是什么?”“让大人说话不算数的原因是什么?”等。帮助学生剖析“老实人吃亏”只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道德真谛和价值取向,巧妙地将错误信息转化为符合人文、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心灵的真诚对话。

(三)陈述策略——梳理后的圆舞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出现较多的想法,但是最后教师需要进行“引导、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统一认识。教师与学生对话时,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有针对性地指明方向,及时调控和引导对话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对话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

以学习《科技是把双刃剑》为例,当学生兴致正浓地在生活中寻找塑料时,教师建议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塑料制品的优点大爆炸”的调查活动。学生拿到活动导学单,开始在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对话。比如:“怎么调查?谁负责文字记载?谁现场汇报?”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分工与合作,融入集体,主动进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每人都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了课堂的翻转,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把孩子放在课堂中央,自由表达、交流与对话。

对话教学,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一个话题来进行思考、表达、探讨,从而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它改变了课堂单一教师说教的形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不仅使学生把生活中获得的零散、琐碎、片面的知识见解和体验感受进行重组构建,形成系统、整体、全面的知识和体验,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构建中自我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有效对话对话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让有效活动激活品德课堂
适时有度用之有道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
中职英语课堂中“有效对话”的研究
有效对话,构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