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莫忘“数学味”

2018-07-27 14:10柯晓莉
江西教育C 2018年6期
关键词:长方形生活化情境

柯晓莉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数学与生活有了广泛的融合,但一些课堂上浓郁的生活气息似乎淡化甚至忘却了对数学本身的思考,有些本末倒置的环节,使课堂教学缺失了应有的“数学味”。

一、“生活”要删繁就简,莫“众里寻她千百度”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提出:“中小学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是从解决实际问题而来的,应注重学生掌握现实数学,注重学生形成各自的数学现实。”因此,教师在对教材“生活化”的同时,一定要从生活本身出发,而不能只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忽略现实情境中的一些必然性或可能性。

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幅学生的国画作品,说:“这是我校国画社团的同学创作的一幅作品,如果老师想把它布置在国画教室里,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有学生说:“给这幅画配上玻璃,装在画框里就更好了。”老师追问:“那配这么大的玻璃需要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继续说:“需要知道它的长和宽。”老师不置可否,继续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需要知道它的面积,才能配上玻璃。”老师投以赞许的目光,继而引出课题。

这样的导入,虽然体现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索新知”的新课程理念,但事实上, 要配一块合适的玻璃,只需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从而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对第一位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是想让学生联想到面积上来,但是,这样的“联想”对于学生的生活储备来说是有困难的,而且也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生活”要明辨是非,莫“道是无晴却有晴”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非是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因为数学不是简单的生活提炼,生活也并不是用数学就能片面注解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应考虑生活实际,并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找规律”时,老师提问:“这样的三件衣服和两条裤子,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法?”(其中有一件大红的上衣和一条绿色的裤子)有学生说:“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因为每件衣服都可以和两条裤子搭配,所以每件衣服有2种搭配方法,三件衣服就有6种搭配方法。”这时,有学生举手反对,认为应该是5种搭配方法。老师和学生都投以诧异的目光,老师不禁提问:“为什么你觉得是5种呢?”这位学生说:“因为大红的上衣配绿色的裤子是很不好看的,我妈妈是商场里卖衣服的,她说过,大红大绿配在一起是丑陋无比的。”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很多同学开始认可这位同学的说法了。为了制止纷争,老师表态:“两种想法都可以。”

“6种搭配方法”是从数学的纯理性角度来思考的,“5种搭配方法”是从生活的感性角度来考虑的。上述案例,源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的融合点,忽视了两者相融的严谨性,而最终模棱两可地评价,更是将学生的思维诱入了泥潭,最终制造了生活情景干扰学生正常思维的局面,殊不知生活中的“不美观”并不代表数学上的“不可以”。

三、“生活”要真实可取,莫“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生活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活情境的选择应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刻意求得的不一定真的有趣味。

例如,在教學小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美丽的公园场景图。教师提问:“在漂亮的公园里,住着两个可爱的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学生不知老师所指何物,个个面带疑惑,这时,课件演示:草坪上跳出一个“长方形”,小树上蹦出一个“正方形”……老师继续问孩子们:“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孩子们很懂事,齐声说:“喜欢。”

教师选取的这一生活情境,其实只是用了生活之“形”,而忘了内容之”实”,以生活假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反而使数学的价值在这些美丽的外衣之下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应把生活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出来,才能构建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

四、“生活”要服务教学,莫“竹篮打水一场空”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生活现实为数学教学服务,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最终回归于生活”的道理。如果只追求活动表面形式的热闹,而忽视对活动内在品质的转化和提升,势必会使生活情境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

例如,教学小学二年级“认识人民币”时,在练习环节,老师组织了一个购物游戏:请四位小朋友上讲台扮演营业员,其余同学排好队前来购物。购物过程中,学生拿着仿真的钱币购买铅笔、本子、玩具等,兴致高昂,教室里异常热闹。10分钟以后,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但在真实的购物游戏中,“买者”和“卖者”都不去关注币值的大小了,绝大部分的兴趣都停留在了物品上。所以,教学中的“生活化”应有效服务于数学教学,才能找到“生活化”在课堂上最终的价值归宿。

“生活化”里莫忘“数学味”,才能使“生活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猜你喜欢
长方形生活化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分类数 不出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