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养成教育”的作文教学研究

2018-08-02 15:07赵克明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对话

摘 要:“语文养成教育”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追求“诚、善、美”,在多层面“对话”中唤起自我觉醒,依照写作规律进行情感、思维、语言等基本素养的养成训练,并开展“师生联动”下的“读写互动”活动。

关键词:作文养成教学;作文观;对话;养成训练;师生联动读写互动

作者简介:赵克明,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六安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江淮好学科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安徽 六安 237000)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013-04

“语文养成教育”就是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语文养成教育”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该是怎样的呢?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引导学生追求“诚、善、美”

毋庸諱言,由于应考而诱发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这些年作文教学已陷入“技术化”的泥淖,中学生作文造假现象普遍存在,背离作文本真的“训练”愈演愈烈。这种“蒙骗作文术”不仅扭曲了中学生的作文观,而且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发生畸变。作文教学绝不能这样做!我们要把“诚、善、美”作为作文的衡量标准,并使之渗透到学生的写作意识中。立言以“诚”,这是对长期困扰中学生的“假”“大”“空”“套”作文的规范,即引导学生说诚实的、自己的话,展示真实的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自我,描摹不但身形接近而且心灵融入的自然,表现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张扬自己借得大师智慧、融进大师思想血液的人格魅力;立言以“善”,这是对学生作文中“游戏化”“荒诞化”“自由化”的规范,即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就是要捧着一颗善良的心与别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叙写善的体悟,阐述善的思想,抒发善的情感,进行善的劝诫,学习写作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向善的过程;立言以“美”,这是对泛滥于学生中的假“创新”之名、行怪异哗众之实的作文倾向的规范,即提醒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来写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符合主流的审美标准,具有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健康美、和谐美,同时内容与形式也要尽可能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为了使作文达到“诚、善、美”的标准,我们要引导学生倾吐真情,张扬个性。所谓个性,就是展示“原生态”,即呈现未经人工干预的,纯天然的原汁原味的具有真实性的生活,呈现凝结着历史和文化的更直接地反映生活本质的常态生活,呈现多样化的更能展示生活个性风貌的生活;所谓个性,就是凸显“这一个”,即避免千篇一律的“脸谱化”,表现事物的千差万别,表现同一棵树上具有明显差异的叶子;所谓个性,就是张开“另只眼”,即挣脱写作“套路”,避免用老眼光来观察和认识事物,不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反映生活,不说陈言套语,而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来看事物,冲破眼前的思维迷障,发现事物全新的另一面;所谓个性,就是换上“新面孔”,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语言新美,特别是在构思上忌沿用那种呆板陈旧的结构,套用那种过于四平八稳的“八股”式,而要根据题材特点灵活多变并加以组合,机智巧妙地进行安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在语言上不仅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而且尽可能地生动、形象、有味道,色彩更灵动。

二、进行多层面“对话”,唤起学生的自我觉醒

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而非一种点缀“立言”与“立人”是相统一的,而非割裂分离的;作文是一种生命运动,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作文训练的每一个环节都触及写作者发展中的各个层面,都是促进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而,我们要注重这个过程,这个多层面“对话”的过程。

1. 与自我“对话”,展示自我。让学生认识到那种仿套作文,那种言不由衷的表达,就是自我的迷失,是集体失语。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这一个”,写作实际上就是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丰富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

2. 与自然“对话”,丰富自我。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对话,这种“对话”不只是身形的接近,而且是心灵的融入。如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要我们能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交流,就能呼吸到他们的气息,就能倾听到他们的声音。

3. 与社会“对话”,走出自我。我们要培养富有个性的人,但不是那种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吟风弄月、多愁善感的“小我”者,而是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大气凛然、才气沛然的“大我”者……因此,应当唤起学生的生命自觉,强化学生在社会舞台的角色意识,注重与周围人的交往,爱护自己,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 与大师“对话”,提升自我。所谓大师,就是那些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代表着时代进步、影响历史进程、影响人类思想的领袖式人物、顶尖级的巨人,包括思想大师、文学大师、科学大师等。倡导学生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传记作品,多接触这些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让大师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心中,让大师的思想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让大师的智慧在我们的写作中得到彰显。

三、遵循写作规律,提升学生写作基本素养

1. 进行情感养成训练,为写作固本。情感养成既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情感的养成源自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他们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真情文章之外,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

(1)“收藏感动”写作系列活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养分,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尽人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人性情中的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感动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学会感动可以说是情感养成的奠基工程。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缺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无论是对做人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2)“情感咀嚼”写作系列活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本来是人人所同的。这差不多是莫能自解的,当情兴起的时候,浑然地只有这个情这个感,没有工夫再去剖析或说明。待这时候已过,才能回转去想,于是觉得先前的时候悲哀极了或者喜悦极了,或者欣赏了美的东西了。”从人们的这种心理变化来看,经常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自己情感的陶冶,也是写作材料的检阅。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系列作文题:①“想起那件事,我就 ”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怒火中烧”“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②“真的 他(她)”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如“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讨厌”“憎恨”,等等。

(3)“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开展“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可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朋友的鼓励之恩、感谢大自然的赠予之恩、感謝困难挫折的磨砺之恩、感谢竞争对手的刺激之恩,等等。这样,学生在写中做,在做中写,投入真感情,写出真体验。

2. 进行思维养成训练,为写作积蓄“正能量”。作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养成,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作文是思维的反映,在写作过程中都有思维活动,审题、构思、选材、组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无一能离开思维,诚如张传宗教授所言:“文章写通与写好,都与思维有关。文章通不通,思维起重要作用,思维通了,文章就容易写得通顺;思维不通,文章就一定不通,文章好不好,更与思维有关,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文章才能写得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经常做“思维体操”。

(1)感悟生活现象,养成价值判断力。例如,有个时尚少年,无论发型、装扮、兴趣、爱好还是说话的方式,无不能够紧紧把握时尚的脉搏和精神,他很为此自豪,但是他的父亲对此却颇有一些看法。儿子说:“知道吗,这是我的风格,我的个性!”父亲也忍不住说道:“你知道什么叫个性吗?我问你,你们班里,你们学校,像你这种年龄的孩子,跟你一样装扮的就你一个人吗?可以说,全世界城市的孩子向往着同样品牌的服装、看同样的电影大片、吃同样的汉堡和薯条、喝同样的可乐饮料、听同样的流行歌曲、阅读同样的时尚读物、起同样的奇怪的网名……这样雷同的类型化人群,能说是有个性吗?”到底什么是“个性”呢?请大家联系自己的体验、感悟,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个例子就是训练学生对生活现象的价值判断。

(2)以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为原点建立思维坐标,形成纵横、正反、因果等多向的坐标轴,养成发散思维。例如,把“砖头”作为原点,可将思维发散开来:砖头——形状方方正正,如同正直、不圆滑、清正无私的人;砖头——从里到外实实在在,如同真实、不虚浮空洞的人生;砖头——原材料是普通的泥土,如同平凡、淳朴而不显贵的人;砖头——泥土经过重压,砖坯经过烈火的烧烤,从而脱胎换骨,发生由柔而刚的质变,启示人们压力、磨难才能出人才,长期的锻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砖头——受模子的约束,四四方方,不奇形怪状,人也需要有基本原则、各项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框子”来规范言行,要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不可自由散漫,更不可为所欲为;砖头——总是构成一个集体发挥作用,紧密团结,携手合作,人也要发挥团体力量完成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不可逞匹夫之勇……这样的训练,就会使学生把触角深入到原点材料的内部,发现材料的多面性,从精神实质上感受材料的审美意义,领悟材料为我所用的价值。

(3)由“木头”看到“皮球”,养成联想思维。可以教给学生“五步联想法”。“五步联想法”是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提出的,即经过4~5个阶段,可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起联想的联系,如“木头”——“皮球”,可以化成“木头——树木——田野——足球场——皮球”。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如“砖头”与“人”看似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二者有许多关联点:砖头形状方方正正——正直,不圆滑——清正无私的人;砖头从里到外实实在在——真实,不虚浮空洞——诚实的人,充实的人生;砖头的原形是普通的泥土——平凡而朴素——淳朴而不显贵的人;砖头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泥土经过重压,砖坯经过烈火的烧烤——脱胎换骨,发生由柔而刚的质变——压力、风雨中出人才,只有长期的锻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砖头四四方方,不奇形怪状——受模子的约束——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不自由散漫——人的成长要有基本原则、各项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框子”来规范言行,不可为所欲为;砖头总是构成一个集体发挥作用——紧密团结,携手合作——发挥团体力量完成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团结合作,不逞匹夫之勇的人。

让学生张开神奇的联想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遨游于寥廓无穷的天宇,达到神思飞扬自由挥洒的写作境界。

3. 进行养成性的语言训练,为写作磨快“利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表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思想情感的传达与交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直接作用于听者或读者的感官,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考场作文评判中一直作为重要方面,语言养成应当作为作文训练的关注点。

语言养成的基本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现状,尤其应关注语言得体和语言有文采两点。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意思是讲说话要看对象,写文章同样如此,也要看读者对象,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弄错了对象,不符合需要,再漂亮的语言也是拙劣的。

语言得体的养成,除了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之外,还应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进行实际的语言操练。假如你是一个记者,就“我为奥运做贡献”的话题进行采访,面对体育运动员该怎样说、面对机关干部该怎样说、面对北京的农民工该怎样说、面对教师该怎样说、面对小学生该怎样说、面对退休职工该怎样说;你把采访所得写成综述该运用怎样的语言、你撷取一个采访镜头写成特写该运用怎样的语言、你根据采访内容写成评论该运用怎样的语言、你提炼采访内容写成社会分析报告该运用怎样的语言。这样的情境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得体意识,不断提高他们根据不同需要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曾在《作文论》中说过:“如是说明的话,要使它最显豁;如是指象的话,要使它最妙肖;意在激刺,则使它具有最强的刺激力;意在描摹,则使它含有最好的生动态……”语言艺术魅力无穷,哪怕是寻常的字眼,一经重新排列组合,就可成为出奇出新的绝妙好词,就会臻于意味无穷的境界。例如,“鲍小姐穿着很暴露”,这只是一般的陈述,而钱钟书在《围城》中对鲍小姐穿着的描述:“她只穿绯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肉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絲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这样的描写不仅凸现了人物,而且别有讽刺意味。我们不妨多让学生换一种说法,可以是常式句换成变式句,可以是将寻常字眼炼出新意,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也可以把逻辑推理化为文学语言,等等。

具体的语言转换法多种多样,诸如名称的代换、词语的张冠李戴、褒词贬用、熟语的借用、名言的征引、仿拟词语、异化形容、铺陈凸现,等等。这样把本来很普通的表现力不强的语句,转换成或凝练,或典雅,或生动,或幽默的句子,然后对比着品一品就会玩味出其中的意趣,感悟出其中的妙处。

四、“师生联动”“读写互动”,实现读与写的双赢

“师生联动”下的“读写互动”,是师生间合作的读写活动模式,基本上包括“以写带读”和“以读导写”两个板块,其形式比较自由,大致有以下步骤:

1. 师生读写定位。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师生读写的关注点。比如,如何用最简省的笔墨把人物形象写得很有个性且鲜活丰满、如何借寻常的物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如何发掘出身边一物一景的深意、如何用自我的独特鲜活的方式去评说生活,等等。

2. 师生阅读美文。师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推荐大家共读的美文,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可以是书报刊上的时文,可以是教师的试水文,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

3. 师生品赏美文。在自由赏读的基础上对美文进行个性化品赏,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发表不同的看法,然后从阅读前的读写定位出发,概括从中得到的启示。例如,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大家一致认为有两个美点:正面描写,侧面相衬;凸显人物,个性鲜明。于是,师生就从这两个美点进行品赏。

4. 学生仿写美文。学生借得美文的艺术特点,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取材范围、结构形式等都不受所读之文限制,得美文神者、巧者为佳。例如,有同学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初中时的一位同学在体育加试中抵制不正之风的事件,彰显了他有思想、有理性、令人钦佩的“倔”形象,文章深得美文主料加辅料、凸显“这一个”的妙诀。

5. 师生评点仿作。这是仿作展示、交流、分享的过程,仿作者既给大家读习作,又给大家谈写作体会,或自评习作,然后由师生互评,尤其侧重于评点仿写者对美文妙处的把握。

在这个系列活动中,读与写互动,师与生联动,读写相互激发促进引导,师生之间形成读写共同体,其意义远大于孤立的写作指导。

多年来,基于“语文养成教育”的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就思想认识而言,将作文与“发展人”密切联系起来,使教育的极终目标得以实现;走出了作文“编套”的怪圈,回归到“养成”的正道;打通了读写通道,建立了“读写互动,师生联动”的教学模式;确立了新课程观,有效地开发了教师与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就写作实践而言,学生走出了作文误区,回归了作文的本真,领悟了作文真意,自然也就感受到了作文的快乐,品尝到了作文成功的滋味。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对话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对话,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