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的创设

2018-08-11 10:07吴婷婷
西部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性作用价值

摘要:长安牛郎织女传说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文化的价值、地位已经确立。以文化主题公园为实体来创设、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不仅是实践问题,更是理论问题。本文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文化历史渊源阐述了该传说具有其文化独特性,认为通过建立文化主题公园可更好地传承长安牛郎织女文化的经济、文化、社会价值,应关注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和诉求,应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始终将文化性置于首要地位。

关键词: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价值;作用;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40-04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古典四大爱情传说之一,集中反映了几千年来我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流传非常广泛。“它通过牛郎和织女成婚、离别、抗争而每年七夕相会的情节组成故事,进而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家庭的期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1]212由于拥有的独特历史文物,使得牛郎织女传说、七夕传统节日及活动在西安市长安地区留下了真实而深刻的历史烙印,也为牛郎织女传说的生成、发展、兴盛和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迄今,长安牛郎织女传说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决定它必然凝聚和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一、长安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文化历史起源及特征

和其他很多文学形式一样,长安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星宿膜拜,即对天上牵牛星和织女星所赋予的人格化、理想化产物。而与大多神话传说印象化、形式化、口头化不同的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其现实的地理遗址和文物实体进行承载,这就是该神话传说的独特性,也增强了此传说的神秘感。

(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文化历史起源

牛郎织女的起源地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该镇位于古都长安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早已被确认为我国新、旧石器之发源地,历史上的秦、汉、唐都曾在此建都,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兴盛,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北宋宋敏求在《长安志》中记载:“唐贞元14年置石父庙(即公元798年修建石爷庙)。石婆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石”[2](随着时间的推移,牛郎、织女形象逐渐神化,被人们当做神仙进行供奉,尊称为石爷、石婆)。长安斗门石爷庙与石婆庙的遗存赋予了西安对牛郎织女传说进行解说和开发最有力的历史声音。据文献所载,长安斗门的石爷庙、石婆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祭祀牛郎、织女的庙宇,这是不可争辩的地理事实。

以文学形式最早记载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文本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这样的描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3]431这首诗构建了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诗中的牛郎、织女正是民间小农经济时期男耕女织夫妻生活的典型在上天星象的投射,人们用神化的方式将理想的生存状态予以寄托,而诗中被人格化了的意向“牵牛、天汉、织女”也就构成了牛郎织女传说的三个基本要素。战国时代,秦迁都咸阳所依据的理念正是《三辅黄图》记载的:“南渡横桥,依法天汉”。西汉时期,汉武帝于元狩三年模仿天上的银河开凿昆明池,并立牵牛、织女的石像隔池相望。自此,牵牛、织女以星宿为载体的神话传说通过实体建造的方式得以具象化,成为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人格化、人性化的转折點。牵牛星不再是《诗经》中的“不以服箱”的牲牛,而具有了现实人的特征。这一变化引起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如班固的《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等都以此传说为题进行创作,自此,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创作契机的文学繁荣被成功开启。魏、晋承汉时之风俗,兴起了“乞巧”活动,古代文献中对乞巧的最初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自此,伴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所产生的民间活动、民俗艺术得以兴起、发展和繁荣,成为当今考察陕西地方文化的重要史料。唐代建石婆庙,七夕题材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这一时期以七夕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空间最广、影响最深,具有代表性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刘禹锡的《浪淘沙》、崔浩的《七夕》、杜甫的《银河诗》等。宋代,以词的文学形式表现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名家名作也为数不少,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苏轼的《渔家傲·七夕》、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等,还有一系列关于石婆、石爷的祭祀活动此时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有关情景在长安地方志中都有记载。至今,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依然耳熟能详,当地还保持着农历正月十七成婚日、七月七相会日等纪念牛郎织女的庙会活动。

(二)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特征

第一,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和现实的文物载体。长安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打破传统虚拟无形的传承方式,以实体有形的方式即牛郎、织女的石像以及后来的“石爷庙”“石婆庙”作为实物载体进行传承,而这些又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珍贵的文物和研究史料。石婆庙建造规模虽小,香火却已延续数百年,且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的文化资料,成为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髓和象征。该传说不仅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代代延续,还通过各类艺术形式得以拓展,如庙会、乞巧、祭祀等活动和地方戏曲得以传承。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就是石婆庙祭祀的日子,庙会持续三到五天,香客大都是周边久受其文化熏陶的居民,也有外地慕名而来的膜拜者,庙会当日,热闹非凡。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能延续数百年,至今依然保留原风貌的风俗和活动的本就不多,而能以现实载体得以呈现和延续的则更为罕见。

第二,长安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着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文化认同。该传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对爱情的美好期盼和源于生活的质朴特征流传于当地和周边临近地区,进而辐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凡华人所到之处都对此传说耳熟能详。至今,在日本、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还保留着七夕祭祀和乞巧的各种活动,可见该传说广泛而深厚的文化认同。在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传说中,唯独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拥有固定的民间传统节日“七夕”,特殊的传播载体和文化空间造就了该神话传说不可比拟和难以超越的特征。如何将长安牛郎织女传说、七夕传统节日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如何以实体有形方式进行固定、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的创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举措。

二、国内文化主题公园的现状及其对构建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的启示

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4]15文化主题公园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定义或概念。笔者认为,从语法构成上讲“文化主题公园”一词是“定语+中心语”结构,其中心语是“主题公园”,定语是“文化”。这就告诉我们,文化主题公园属于主题公园的范畴和类型,必将具有经济性,但又时刻被“文化”二字统摄或限定,不能摆脱其基本的文化属性。毕天云在《试论民族文化类主题公园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对民族文化类主题公园的属性是这样界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民族文化类主题公园,既不是纯粹的文化行为,也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包括文化经济两重性的文化——经济行为。”[5]21可见,文化性是文化主题公园区别于其他类型主题公园的根本属性和基本标志。

近年来,主题公园在我国的发展曾风起云涌、蓬勃兴旺。有数据显示,全国有近1500亿元的资金被用于修建各类主题公园2500余项。我国第一座主题公园是1989年建成和开放的深圳“锦绣中华”,其以开放当年1亿元的效益引发了国内建设各类主题公园的第一次热潮,在短短七八年时间主题公园就超过了500家。各类主题公园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然而,单纯的模仿、简单的构思和纯粹的经济目标很快就让主题公园昙花一现,它们以同样的遍地开花之势而落英缤纷。如西游记宫、大观园、红楼梦馆、三国城等,在短暂建成后的几年便“门前冷落鞍马稀”,资金耗尽。到了90年代末,主题公园已备受冷落,甚至有学者说主题公园就像泡沫经济,其宿命最终是短暂的。然而,我们认为,所谓主题公园,其实质是现代化的生活休闲娱乐场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逐步提升并多样化起来。近年来,每个人都能深刻体会,旅游已经逐渐成为节假日和生活的必修课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文化主题公园在当下则正好契合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精神品质的追求,有需求自然有市场,因此,具有优秀文化品质的主题公园也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久盛不衰的维也纳CityPark里的摩天观光轮至今屹立不倒,述说着它的古老和100多年来带给人们的新奇与震撼;世界上第一个微缩景观主题公园,荷兰的“马都洛丹”也已成功经营52年之久。国内的深圳锦绣中华已15年,苏州乐园也有7年,香港的迪士尼乐园每年的游客数量都在稳步上升……因此,主题公园在国内曾经的昙花一现是简单模仿、纯粹追求经济回报、缺乏精神文化内涵、粗制滥造的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并非主题公园本身的宿命。

反思这些失败和成功的案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主题公园一定不能只靠其休闲娱乐的外在形态生存,而要靠其深邃独特的文化内核才能屹立不倒,也就是说,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是主题公园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缺乏文化和精神内核的主题公园就没有了思想和灵魂,是很难在当下社会生活中满足人们需求的。因此,构建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不仅适合当下和未来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需要,而且在其文化的发源地修建该文化主题公园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条件,是切实可行的。关键是要借鉴经验,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深入挖掘牛郎织女、七夕文化特质,让主题公园充满人文气息,成为文明经典,这样才能历久不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的价值和意义

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具有经济性与民族文化性的双重属性,而经济性与民族文化性不仅是创设主题公园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二者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必将具有文化、经济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一)创设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对保存、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刻价值和深远意义

长安牛郎织女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以实体文化主题公园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必将打破原来口耳相传、庙会、戏剧传播、少数文本记载的传统方式,在今天是极其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长安斗门地处关中平原,毗邻西安城区,境内不乏秦阿房宫、汉昆明湖、唐皇家园林等各类名胜遗址,由于长安斗门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为牛郎织女文化的兴起、发展、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天时条件。其次,在长安斗门兴建该公园占据了文化发源地的地利之便。在长安斗门设立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拥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全国至今还保留着祭祀牛郎织女大规模民俗庙会、祭祀活动的代表当推长安斗门,人们口耳相传的种种故事、秦腔戏剧对传说的演绎等让我们对七夕文化占据了人和优势,长安斗门的和谐人文气息、家庭氛围都与七夕文化息息相关。这使得主题公园的创建拥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今日石婆庙和石爷庙的重新规划和修建对于西安这个文明古都而言,是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召唤,对于七夕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巨大作用都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

创造牛郎织女主题文化公园对填补六大节日空白,七夕民俗文化的延传和深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的六大节日是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牛郎织女故事从诞生之日起,就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并同时形成了影响巨大的七夕节。在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中,唯独牛郎织女有民间传统节日这个特殊的传播载体和文化现象,无论在欧洲、美洲,还是日本、东南亚的海外侨胞都有过七夕节的习俗。然而,也唯独七夕节至今还没有通过正式的渠道和途径进行全国性的确认和节日纪念。因此,七夕文化作为一种节俗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彰显其深远的美育、德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巨大功能,七夕民俗文化的确立和壮大对填补六大节日空白、丰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意义深远,不容忽视。

文化与文学从来都是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的,从七夕文化诞生之日起便承载了文学的内涵,因此,七夕文化蕴含了巨大的文学价值和现实的教育意义。首先,主题公园的创设是对抢救相关文化文学资源和遗存的重大举措。目前,一些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民间戏曲、民间曲艺和歌谣等口述文学濒临灭绝。上世纪50年代曾红极一时的秦腔戲《天河配》现早已销声匿迹,陕西艺术研究所于1958年根据民间艺人李长青口述整理的《天河配》抄录本已丢失,如今牛郎织女的舞台形象仅仅保留在少数白发苍苍的老者的回忆中。其次,主题公园的创设将担当起文化传播、文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和功能。牛郎织女传说延续几千年,可谓家喻户晓,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牛郎织女身上寄托了中国人的爱情信仰和理念,始终颂扬着爱情坚贞、婚姻自由、幸福和谐的奋斗精神,对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创设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对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地方经济发展进而辐射全国都具有强大的经济意义

习近平主席访问西亚各国重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这个概念的重提不仅仅对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延续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对其起点和故乡——西安产生深远的时代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以长安为起点,延伸到整个西亚直至欧洲的丝绸之路及其发展对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而这种作用和影响的产生、扩大、发散则是植根于传统文化奠定的良好社会、政治、文化基础。长安文化有深刻悠久的历史,将长安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创设实体公园对研究它在整个中国历史及世界各国相互交往的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既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也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创设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定型、延续及发展的重要方式。将这种文化遗存开发、利用,不仅能在西安市产生经济、文化效益,还将深深影响着陕西,进而辐射全国甚至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它的内涵、精神和作用具有国际性意义。这种以创办主题公园的形式来带动地方文化与经济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四、创设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决把握其文化本质的内核,坚守在追求文化效益的前提和目标下同时带动经济发展的原则

主题公园是一次性投入较大、市场周期较长、运营成本较高而且效益回收相对较慢的持续性投入产业。肤浅的论证、主观的激情、短期的运营模式设计都很难将主题文化公园的价值真正开发利用起来。因而,投资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必须找准定位、科学论证、完善配套方案,坚持文化铺路、文化搭台,始终围绕文化来进行整体的设计和改造。背离文化本质是目前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通病,这些年来,不论是时尚的动漫产业还是各类耗资巨大的文化节或各类主题公园热,其根本的运行模式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见,能否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文化搭台、文化唱戏”才是文化产业的本质所在,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善于分析国内主题公园的优劣得失,吸收借鉴本地文化产业及主题公园的经验

西安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巨大的文化内涵,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不在少数,近年来也进行了相关的开发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化与经济效益。如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等都是对文化产业开发比较成功且较为成熟的案例。因此,兴建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有较为客观的前车之鉴可供参照,应组织相关的研究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和研究,避免“一哄而上”最终“人去楼空”。

(三)长安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公园要始终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首次提出的,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相关主题公园的研究开始涉及这一问题。直到2000年以后,相关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步成为主题公园研究的焦点之一,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金波针对世博园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马勇通过对现代主题公园的系统研究提出的主题公园的创新发展对策等等。目前的国内主题公园研究还存在着“分析工具简单、研究背景单一、研究范畴狭窄、技术支持欠缺”[6]17的问题。主题公园的现实发展与相关研究的配套深入不是同步进行的,因此存在出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未来问题难以预测等诸多困难。这种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内主题公园的建设,更制约着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公园是一种具有创意性和策划性的旅游目的地形态,需要技术研究的支撑和引导,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具体问题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技术研究。”[6]17

此外,还应组建专业团队,进行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的一体化科学论证,确保以文化为目标、以文化为核心、以文化促经济、以文化带发展的积极良性循环模式,为西安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开发发挥积极作用。长安牛郎织女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创设文化主题公园正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傅功振,樊列武.长安斗门牛郎织女传说考证与民族文化内涵[J].民俗研究,2008(2).

[2](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4]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5]毕云天.试論民族文化类主题公园建设的几个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12).

[6]董观志,李立志.近十年来国内主题公园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16(4).

作者简介:吴婷婷(197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育学原理。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文化性作用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给”的价值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从《丽水金沙》看民族歌舞发展中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