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观照下语文的教与学

2018-08-11 10:07刘梦梦
西部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课程标准语文

摘要: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备受关注,如何在课程标准下实施各学科教学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话题。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在阐述课程标准的内涵、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理解,提出了自己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54-02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大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应用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标准”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1]这一规定重点强调了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评价及考试命题等活动的重要依据,还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重要参考,更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指向标。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详实明晰、切实有效的指导。

一、课程标准观照下语文教师的教学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教育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其中教师教学首当其冲,面临新的挑战。正如钟齐泉先生在其《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一文中所写道的那样,“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这就是教育改革的逻辑。”[2]这句话不仅简洁、明了论述了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充分肯定了教师教学对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关键。于是,在探讨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之前,首先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一定的了解。

教师专业发展是20世纪60至80年代西方教育的产物,经过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现已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虽然目前为止,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还没有定论,但我国教育界更倾向于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众所周知,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赖于专业的教师教育,而专业的教师教育则有赖于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所需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及其课程体系即新的教师教育模式的确立。当然,新的教师教育模式的建立并不能万无一失地确保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那么,当适应新课程、具备专业素质的优秀语文教师进入课堂,他们怎样才能达到预设的课程目标?

首先,语文教师要树立标准意识,对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自觉性。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课程标准不仅可以规范着教学目标、检测教学成果,而且对教学的具体实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3]要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就必须深入理解并掌握课程标准,根据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及对学生的期望,根据课程标准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围绕着课程标准做好实施教学、设计评估、教学反馈等工作。

其次,语文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标准,以便根据具体的语文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析与重构,利用有效的课时目标進行语文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方式,牢牢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开发与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总之,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与转化实施能力。

二、课程标准观照下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师教学水平相差不大的条件下,天赋这一先决条件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天赋是不能自主选择的,大部分学生只能朝“书山有路勤为径”进发,选择“笨鸟先飞”,以期通过数倍的努力而有所斩获。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勤奋努力并不意味着闷头苦读,也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的。在此,课程标准就能很好地起到高屋建瓴的指引作用与检测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状态,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学习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等。为此,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与落实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反映的是总体规划,是课时目标、学期目标、年级目标的累积。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是教师从课程目标中转化出的课时目标,学生的任务就是了解并达到课时目标的要求。

具体说来,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面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课时目标(一般以“三维目标”的形式呈现),学生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人类生存所必备的核心知识、学科基本知识,还要具备收集、运用信息、创新与实践、自主学习等基本能力。其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应当经过教师的引导,在应答式的学习情境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基本学习方式去学习、体验与交往。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还要具备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等)和心理素质等。这三个维度相互渗透、互为一体,都是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践行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育领域探讨的永恒话题,“教”与“学”关系的发生具体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传统的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正应运而生。事实上,“教学相长”这一教育理念继承自两千多年前的《礼记.学记》,经历沧桑,于今又重现辉煌。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一观点已取得广泛共识,新课改对这种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尤其推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改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能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以及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而学生再通过自己的反馈意见来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向的传授关系而是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相长”式关系更有活力,更满足时代的需求,然而它的具体落实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一般而言,教师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是占据主动地位的,教师应当认识到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且每个个体之间总会存在差异,尊重学生、包容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智力发展及学习风格等制定不同的策略,尝试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引导、鼓励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与分析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形成的原因,以便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客观因素(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和主观因素(学习态度、生活習惯等)都是发展变化的,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学生而言,应当给予教师及时、积极的反馈,与教师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理解,是师生之间和谐关系发展的前提条件;沟通,则是师生之间情感升华的催化剂。教师与学生要经常交流与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以印证或反思自己的观点。当然,客观说来,考虑到班级人数、个人精力等原因,教师是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这就需要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提出建议。总之,教学相长关系的构建与维护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

[2]钟启泉.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9-22.

[3]王少非.论基于标准的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作者简介:刘梦梦(1990—),女,教育学硕士,单位为石河子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课程标准语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