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青龙河流域山杏天然林群落特征与保护措施

2018-08-20 12:34王艳峰
江西农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山杏灌丛阳坡

王艳峰

(辽宁省喀左县平房子镇林业工作站,辽宁喀左 122300)

1 流域概况

青龙河流域位于辽宁省西部,是北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区域过渡地带,气候干旱,流域内阴坡主要以天然林为主,阳坡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荆条(Vitex negundo L.)等天然林。为科学掌握山杏灌丛自然分布特征,便于利用其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保护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对山杏灌丛进行了专项调查。

2 灌丛调查

2.1 调查方法 2016年6月,林业技术人员对青龙河流域内山杏天然林进行了专项调查,青龙河流域山杏天然林总面积642 hm2,多分布在山地中下腹,阳坡或半阳坡地带,经多地块踏查,选取有代表性地块进行标准地调查。标准地面积10 m×10 m,调查记录环境因子状况、灌木种类、株数、平均高和盖度等。

2.2 调查结果 调查地块位于大河北镇杨树沟门村清沟里,石洞沟村四道洼,小班面积4.5 hm2,海拔780 m,坡向南,阳坡,土层厚度25 cm,郁闭度0.8,中坡位,坡度35°,立地条件中等。灌丛调查结果经整理后见山杏灌丛调查表(见表1)。

表1 山杏灌丛调查

3 群落特征

山杏,蔷薇科灌木或小乔木,适应性强,喜光,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耐瘠薄,花期3~4月,果期6~7月,经济价值高,是辽西地区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等的优良经济树种。

3.1 群落自然演替 山杏为本群落的优势种,从灌丛结构和数量可明显表现出本群落天然更新的稳定性,一方面天然山杏种子的自然繁殖能充分保证山杏幼树数量,花木蓝为豆科,有根瘤菌固氮,可改良土壤;胡枝子、蚂蚱腿子的生长则可增加地被物枯枝落叶层厚度,可改良地表层土壤结构,更有利于山杏种子萌发生长。同时,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等,逐渐会生长为高大的乔木,增加了群落自然演替的稳定性。

3.2 山杏抗旱适应性 山杏优良的生态特性,适应辽西干旱的气候条件,辽西雨季在7~9月,山杏结果早,因此,每年的雨季有利于为下年花芽的形成积累更多养分,所以山杏没有大小年之分,正常时每年都结出大量果实。在青龙河流域,零星的山杏分布比较广泛,土层深厚的地方,生长更好,生长成小乔木;立地条件较差的山坡,人为活动影响小,容易形成大面积天然山杏灌丛,其他侧柏、荆条等特别耐旱植物,受种子传播、外界条件影响等,形成不同类型的植被群落。

3.3 生物多样性 山杏为先锋树种,形成灌丛后,为小叶白蜡、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L.)等灌木的生长创造了条件,也更有利于多种草本植物生长,使植物种群品种和密度都相应增加。另外,山杏果实营养,为鼠类、野兔、蛇类,肉食性鸟类等的生长栖息提供了方便,本群落对动物资源多样性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3.4 地域性特征明显 从灌丛品种看,以当地代表性植物为主,耐旱性明显,如大果榆、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ex Palibin)的耐旱特性、蚂蚱腿子(Myripnois dioica Bunge)、三裂绣线菊的地域特性、小叶白蜡为东北植物区系物种,整个群落植物的过渡性特征明显。

4 保护利用措施

4.1 荒山植被恢复 山杏是本地原生乡土树种,为青龙河流域造林绿化的首选优良树种。根据不同的荒山立地条件,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栽植或补种山杏、臭椿、侧柏等乡土树种,与原有植被群落合理搭配,人工促进灌丛的自然演替进程。人为生态修复措施的进行,避免了对原有地表结构的大面积破坏,减小了水土流失,也降低了造林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原有植被群落的生态效益。

4.2 可进行改接,提高经济效益 用原有山杏作砧木,进行高接换头,注意抹芽、防风控制生长速度等技术措施,改接大扁杏,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有效开发利用山杏天然林。

4.3 综合应用 山杏适应性强,产量高,经营粗放即可获得较高经济价值,是该大面积推广的经济树种。天然山杏灌丛较高的生态效益,为辽西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景观效果极佳,春季花开遍野、夏季郁郁葱葱、秋季红叶烂漫,为建设美丽乡村添姿加彩。

猜你喜欢
山杏灌丛阳坡
山杏苗繁殖技术
灌丛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吉兰泰盐湖绿洲柽柳灌丛生长与沙堆形态特征的关系
北方干旱阳坡山地造林技术研究
山杏种子的冬藏处理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甸植物带概况
不同坡向 坡位对祁连圆柏生长的影响
高山灌丛草地夏季开花植物的花部特征及对频繁降雨的适应
自然野生山杏与人工栽培山杏抗旱性对比
本溪地区山杏造林不同组成的生态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