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角下上海老龄产业市场供需结构研究

2018-08-22 07:48李丽群郭芹张健明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1期

李丽群 郭芹 张健明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老龄产业已经逐步走入大众视野,对于老龄产业市场发展缓慢、养老服务供给不完善、养老市场供需失衡等现象,是老龄产业在启动和发展过程中原动力不足,供给主体之间缺乏承接性,从而导致消费者缺乏产业认同感,致使老年消费群体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其进入老龄化时间亦是我国最早的城市,以供给侧理论研究上海老龄产业市场供需可以更好凸显政府在新时代下养老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老龄化产业;供需结构;供给侧理论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新时代下老龄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推进老龄化产业时,不断采取新的措施。上海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其养老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上海市在1979年就已经成为老龄化城市,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速增长。根据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相关预测显示,到2050年左右,上海市老年人总数量将会达到680万,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6%,而且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会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规模如此大的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上海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老龄化产品需求将随人口老龄化而不断增长,市场经济结构变革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不断更新人们对于养老方式认可度,老龄化产业作为养老服务的安全网与减震器应运而生。因此,为推动老龄化产业发展,实现老龄产业市场供需结构优化,是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供给侧理论视域分析老龄化产业的供给结构

供给侧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平衡国家对商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之间的重要性,倡导国家减少对商业发展的管制,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从“供给侧”来看现实经济运行:要素供给是前提,供给效率是枢纽和关键,而商品和劳务供给是结果。

(一)供给效率低,老龄化产业的市场供给动力不足

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供给的主要對象即为市场。一方面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各类的供给投入容器之中,再根据其内部的需要,将供给进行分类归纳,使得供给在市场这个大容器中发挥其价值。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和发展,最开始受市场经济影响具有较为前卫消费理念的消费者已经步入老年期。老年人的思想也在逐渐转变,对暮年的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逐渐提高,所以老年市场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十分可观。另外老年人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子女大部分忙于事业,陪伴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子女在逢年过节是更愿意通过老年人用品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顺。这些都是创造巨大市场的有利条件。但是反观市场关于老年人商品的供给情况十分匮乏。没有形成完整的供给结构,市场供给难以满足需求的要求,从而严重影响老年市场的发展。以下是对造成这一现象原因的分析:

1. 商家方面。人口老龄化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暴露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政府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老年人群体数量庞大,仅仅依靠政府无法给予老年人想要的晚年生活,更需要市场的运作。但是老年人的原始消费理念造成了商家对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误解,使得老年市场过于单一,主要涉及医疗方面,忽略了其他种类老年产品的市场。由于商家思想的局限性,导致老年市场的供给严重不足,可供老年人选择的商品种类少之又少,从而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以此循环下去,导致老年市场难以发展。这也正说明老年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商家应该改变以往老年市场薄利的错误观念,丰富老年市场的内容,使供给与老年人的需求之间得以平衡,从而发掘老年市场的潜力。

2. 政府方面。政策支持是促进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目前上海政府缺乏规范和扶植政策。一是对质量的规范制度的缺乏。上海市响应国家相应政策开始开拓老年市场,但是由于处于发展建设阶段,市场投入很难快速获得经济效益,商家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老年产品的质量水平下降,导致老年人对商家缺乏信任。二是政府对老年产业缺乏一定政策扶植。因为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使其不能很快了解市场的变化,如果政府对于老年市场的管理和扶植政策不能引导老年群体,就会导致老年消费者不能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老年产业发展缓慢。

(二)供给引导需求:老龄化产业的市场供需结构不合理

基于供给侧的理论,商品的品质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消费者更希望以同等的价格获取同类商品中使用意义更大的商品。供给侧理论是基于商品的品质改善,深入分析市场趋势和消费者意愿的改变,从而确定未来的消费方向。供给不能处于被动状态,而是应该通过丰富供给的多样性,从而为消费者提供选择空间,最终以商品的供给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养老机构应该结合老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基础,为老人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养老机构,以商家供给为先导,为老人设定恰当的养老机构,并且明确养老机构的供给发展方向。这种方式不仅能很好的解决养老问题,还可以更大的提高商家的经济收益,这就是供给理论下供给引导需求。由于长时间的市场空虚,在老年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企业不能掌控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市场结构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多样化差异性需求。为了充分挖掘老年市场的内在潜力,老年市场应该开发不同消费等级的老年商品,满足不同经济基础等级的老年人的产品需求。目前,我国老年市场已经处于发展期间,老年产品的种类在逐渐丰富,但是由于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仍然存在着数量、种类与市场发达程度之间的矛盾。

1. 种类与市场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所以所需求的商品种类也就也多,就现在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市场上的老年用品只是作为零售品进行销售,并没有针对老年人这一群体设立相应的实体商店,这样就造成老年群体的消费障碍,从而影响老年人市场的发展与挖掘。另外,还具有很多商品是针对于老年人的,比如拐杖、血液计等设备,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2. 数量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從市场上分布可以看出,老年用品并不具备针对性的商店提供消费,而是多以网络形式进行销售,虽然老年人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但是他们对于网络消费这一新鲜事物仍不具备较强的信心。所以网络渠道所提供的老年用品虽然具有很强的多样性,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讲意义并不大。反观实体店中的老年用品,老年人的需求相对较大,但是并没有足够的供给商店加以支持。所以为了平衡数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应该对老年产品的经营结构进行调整。

三、完善上海老龄产业市场供需结构的路径

(一)提高养老市场供给动力,转变政府职能

“放管服”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对于老龄化产业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并不可行,市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政府,为使市场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政府的领导地位。针对现阶段老年产品对市场的需求情况,国家应该制定相应政策给予老年人产品产业支持,而且老年人产品产业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分为两个过程。对于老年人产品产业的发展初期,国家可以提供相应政策,充分的丰富产品结构,保证市场价格可以被老年人接受;当老年人产品产业在市场中扎稳脚跟,可适当的缩减商家数量,以保证老年人产品产业的持续发展,将政策中剩余的资金,一方面可以作为补贴来提高老年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奖励机制,从而促进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养老市场供需结构,确定老龄事业与产业边界

不能清晰界定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的界限,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200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白皮书对老龄事业作了详细的说明,认为老龄事业是国家为实现老有所养、医、学、为和乐的目标而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依靠政府力量为老年人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国政府在养老事业中既是主导者又是责任的供给方,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养老服务的供给商家都存在一定“依靠政府”的思维意识,使得养老产业的市场供给不能进行最大化发挥,同时很多企业对于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无法清晰区分,对于需要消费的老龄产业处于观望状态,导致养老产业的需求空间巨大的情况下,养老基本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随着老龄产业被逐渐认可,老龄产业的未来是不容小觑的,针对老年人的有效需求,市场也将发挥其资源配置能力的优势,满足其大量的需求。

(三)协调加强多方供给主体,调控市场活力

1. 激励市场的活力。老龄产业作为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老年人养老问题市场化可以有效的解放老人的思想,从而更大程度的扩大老年人的市场需求量。老年人的需求量增加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大的动力,在发掘老年市场中的巨大价值以后,商家对老年人的需求分析会更加深入。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的完善老年商品的品质,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新型的享受,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 激发有效需求。老年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建立在政府供给难以满足老年人对更高水平生活追求的需求基础上,所以老年产品应该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和贴合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据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符号,因此可以将数据作为解决供给问题的重要工具。以上海为例,可以将上海各个区域,各个经济层次老年人的需求以数据的方式集中,建立一个具有全面信息的数据库,对老年人提出的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并且将其进行数据分享,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实时监控,了解老年人需求的微观变化,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对老年人产品供给结构进行实时调整,充分平衡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另外,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具有实用意义的网络系统,最大程度解决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失衡问题。

参考文献:

[1]华松苗.浅析老年消费者市场的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14(15).

[2]徐恬恬.从“两腿蹒跚前行”到“一体两翼腾飞”——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3(04).

[3]任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构建养老服务体系[N].光明日报,2017-10-23.

[4]曾琦.如何发展老龄产业[J].城市开发,2014(07).

[5]张艳.怀旧倾向对老龄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以中华老字号品牌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3(10).

[6]王莉莉,杨晓奇.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5(07).

[7]李佐军.供给侧改革理论渊源与实践依据[N].上海证券报,2016-03-19.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