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何以转向中西部?
——基于系统耦合的视角

2018-08-24 09:39李存芳张晓旭2王梅玲杜沈悦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9期
关键词:省区中西部耦合

李存芳,张晓旭2,王梅玲,杜沈悦,王 维

(1.江苏师范大学 a.商学院;b.产业经济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2.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8)

1 引言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一批有着百年开采历史但面临资源枯竭的大型矿业集团,陆续转移进入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开发建设新项目。资料显示,先后有100余个来自东部省区的资源开发项目在陕西、新疆、云南、贵州、内蒙古和山西等中西部省区落户[1,2]。部分有识之士认为,这些企业跨区转移行为的本质是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之间的优势要素耦合。发人深省的是,何以产生如此众多、自发性的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是何种内在需要推动着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之间耦合关系的形成。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探究产业之间的耦合特征。对一般产业而论,Saxenian[3]研究提出,由于产业集群具有内部聚合性、空间邻接性特征,因此产业之间形成一种耦合结构和异常活跃的非正式网络,并屡屡产生非编码化信息传导。具体针对资源产业,吕涛等[4]分析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耦合结构,认为我国西部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与西部区域内的产业联动程度较强,而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区域间产业联动程度相对偏弱;金贤锋等[5]关注资源产业链上的耦合问题,通过对安徽省铜陵市的系统分析,认为实施产业链延伸和建立生态产业链能有效促进资源协调开发和循环利用,并缓解因资源枯竭引致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困境。还有学者进一步立足于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究了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之间的耦合配置问题,发现原生资源消费量与资源需求总量具有脱钩趋势,再生资源的乘数效应显示出近指数型增长,进而为资源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6]。二是探索产业与环境之间的耦合特征。对一般产业而论,Ward、Michelsen[7]研究提出应统筹谋划产业发展、民众生活、环境维护用水耦合发展策略,解决世界水资源的不足。还有学者具体测度了区域工业发展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度,发现随着水环保意识增强,发达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区域工业发展的综合耦合度出现增高趋势[8,9]。具体针对资源产业,刘金平等[10]着重研究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耦合,提出依靠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由受损向收益转化;王慧等[11]建立了矿区土地资源与煤炭资源的耦合分析指标体系,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思路,分析并测算了两者的耦合类型、程度,发现两者耦合程度表现出倒“U”型趋势,即前期走高、后期走低并需要实行补救措施。此后,学者们进一步调整、拓展研究视角,重点探究矿产资源和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旅游开发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采取系统耦合的思路,提出了实现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12,13]。

以往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区域内部相关产业间的耦合、产业与环境间的耦合等问题,对区域之间发生产业转移的耦合问题关注较少,尤其对我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之间是否具备耦合条件、能否形成某类耦合关系、耦合趋势如何等深层次问题仍需做系统深入的研究。

2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发展现状与出路

2.1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运营困境

资源型企业的主要作业对象为矿产资源。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对矿产资源的较强依赖性,资源型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勘探期—增产期—稳产期—衰产期—枯竭期”的生命周期性。我国一大批资源型企业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进行了较长时期的高强度开发,现在进入了衰产期,约有2/3的国有骨干矿山面临资源枯竭。由实地调查绘制出的2017年底资源枯竭型企业主要分布图显示(图1),我国资源枯竭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省区。

注:根据实地调查资料绘制。

表1 江苏省内生产煤矿变化情况统计

我国东部省区开放建设年代较早,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伴随着资源型企业开发历史较长、力度较强、资源储量消耗大,枯竭明显。以煤炭产业为例,调查资料显示,到2017年因资源枯竭,山东能源集团已有36处煤矿关闭,河北冀中能源集团已有59处煤矿关闭,辽宁阜新矿业集团已有6处煤矿关闭;江苏煤炭企业的资源枯竭更为突出,2005年有34处煤矿,总产量达2586万t,到2017年仅剩下7处煤矿,总产量降为1274万t(表1)。

2.2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优势要素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大多是以“百年老矿”著称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虽然必须面对资源枯竭的运营困境和发展劣势,但仍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通过深入调研,具体分析优势要素主要包括:①优良技术。如山东临沂矿业集团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研究的钻孔卸压、钻屑量检测和煤层注水、在线监测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有震无灾的防冲效果,为全面推行综采放顶煤技术,形成“一井两面两套综采、两个百万吨面”的集约化生产格局奠定了优良的技术基础。②优质管理。如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将考核、执行和反馈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公司—矿—区队—班组—员工”五层四级考核体系,形成了全员、全方位、深层次的立体考核机制,提升了企业管理绩效。③优异人才。如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建有国家能源深井开采和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万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80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约20名。④优厚资金。如山东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投资总额达57.995亿元,投资项目涉及煤炭资源与煤化开发、物流贸易、融资租赁,在行业盈利下滑的情况下完成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482亿元,实现了规模增量、效益增速的既定目标。总之,由于这些优势要素的存在,使东部资源型企业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如在2016年全国煤炭企业50强中,东部省区企业就占19家。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上述优势要素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①应对东部资源开采复杂性的压力。东部省区资源储量少、埋藏深、赋存极不稳定、地质条件复杂、安全生产难度高,迫使东部资源型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②经济基础的支力。东部省区经济发展较快,资源型企业开发较早、规模较大,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他们的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③校企合作的助力。东部省区科技教育水平在全国领先,其中一些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与资源型企业合作攻关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而且在资源型企业的应用富有成效,助力企业从“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零事故”方向迈进。④开放竞争的动力。东部省区对外开放较早,资源型企业的市场意识、竞争观念较强,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和绿色低碳化发展的模式转变,培育起自身的竞争优势。

2.3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有效出路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既面临着本地资源枯竭的残酷现实,又具有显著的优势要素,如何寻求新的出路?分析其主要出路有:①改制重组。改制重组是指资源枯竭型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体制创新,通过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或与其他企业联合、合并,或被其他企业兼并、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建立起多元化产权主体的过程。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可打破原有的产权约束和体制僵局,去除“行政化”,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激发创新活力。但实施改制重组仍需要优势产业支撑,对资源完全枯竭的企业仍有较大的难度和一定的风险。②产业转型。产业转型是指资源枯竭型企业将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转向其他产业,逐渐摆脱自身对矿产资源的依赖,进行再次创业的过程。产业转型的模式可分为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替代模式、多元复合模式三种。产业延伸模式是指企业将生产要素投向资源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产业,获取新的利润;产业替代模式是指企业将生产要素投向新兴产业,建立起不依靠原来资源产业的新业态;多元复合模式是指企业将生产要素投向产业链延伸段的同时培育其他新兴产业。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通过产业转型可培育优势业态,建立新的业态支柱,从而摆脱资源枯竭的被动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实施产业转型也面临新的风险。如果选择产业延伸模式,尚需一定的资源储量基础;如果选择产业替代模式或多元复合模式,对新业态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管理创新和市场预测的要求很高,对原来专用资产、专业人员的转化难度很大。这往往成为一般资源枯竭型企业的短板。③循环发展。循环发展是指资源枯竭型企业将开采过程所伴生的废弃物通过现代工业技术进行循环再利用,生产出新的产品,以及将沉陷区废地进行复垦的过程。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通过循环发展可实现“三废”循环利用和废地复垦,变废为宝,既提高自身效益,又减少矿区生产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伤害,达成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但实施循环发展仍需要一定的资源储量支撑和较高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对资源完全枯竭的企业仍有较大的难度,难以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并实现发展的可持续。④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域直接投资进行资源开发的过程。根据转移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全局转移和局部转移;根据转移资本控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合资控股、合资未控股、独资运作等;根据转移过程实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承包、收购、联盟重组、兼并等;根据开发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建立新企业、改造老企业、经营现企业。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可直接缓解资源枯竭问题,突破依赖原地资源的生命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素,在新区位上实现主业升级,形成新的更强竞争优势。当然,实施产业转移也需主动争取转入地政府的支持、当地相关企业的协作,自觉适应转入地文化习俗,积极创新运营管理机制。

3 开发现状与发展需求分析

3.1 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开发困挠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部省区出现了“以资源换投资”和资源开发“有水快流”的发展阶段,已显现出开发强度失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次生地质灾害隐患较多;矿社矛盾突出,维稳压力增大的新问题。2016年中西部主要产煤省区煤炭产业集中度和小煤矿数量统计情况见图2。从图2可见,中西部省区煤炭产业集中度较低,在19个省区中有11省区CR4小于30%,集约化程度不高;小煤矿数量占比高,在19个省区中有10个省区年产能Q≤9万t煤矿数量占比超过40%。如江西省现有煤矿265处,其中Q≤9万t煤矿249处,占93.9%。深度调查资料显示,中西部省区小型煤矿技术装备落后,回采率不到15%,事故发生率超过75%,死亡人数占2/3;中西部省区采矿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达到65%—75%[14]。因此,从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发展理念审视,中西部资源富集地面临的最大困挠在于资源开发急需规范、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亟待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必须增强。

注: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及相关省区发改委、煤监局发布数据整理绘制。

3.2 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优势要素

富饶资源:中西部省区幅员辽阔,占据了全国82%的国土面积,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国储量的60%,天然气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8%,煤炭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3%,锰矿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5%,铬矿和矾矿基本上占据全国的总体储量,见表2。在我国颁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布局的重要资源供应和后备基地几乎全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石油后备基地包括榆林市、克拉玛依市、鄯善县等,天然气后备基地包括鄂尔多斯市、延安市、库尔勒市等,煤炭后备基地包括呼伦贝尔、六盘水市、榆林市、哈密市等。在全国原煤产量前100名的地(市)中,中西部省区占93个。在未来中西部省区,尤其是这些重要资源供应和后备基地将逐渐接替衰退矿山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

表2 东、中、西部主要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分布

厚待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和“一带一路”倡仪的指导下,我国相继推出各种优待政策,以加快中西部省区资源产业升级的进程。如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工信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强调要重点支持建设14个大型煤炭基地,其中西部7个、中部5个。中西部省区政府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厚待政策,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规定对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投资企业,自建成投产之月起暂缓征收资源税5年;综合开采回收共、伴生矿产的,减半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云南省政府决定由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以促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小煤矿整顿治理。

充裕人力:中西部省区人口占全国人口54.5%,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由表3可知,中西部省区采矿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明显低于东部省区,普遍少于5000元/月,尤其是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区最低,基本在4000元/月左右。不仅如此,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政策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和装备为重点的资源产业和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储备基地,因此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劳动力数量远多于东部省区。由图3可知,东部省区采矿业从业人数为146.8万人,中部省区采矿业从业人数为167.1万人,西部省区采矿业从业人数为231.6万人,可见西部省区采矿业从业人数为东部省区采矿业从业人数的1.58倍,中部省区采矿业从业人数为东部省区采矿业从业人数的1.14倍。这表明中西部省区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裕,为资源开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表3 2016年采矿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图3 2016年全国采矿业城镇单位从业人数分布

通畅物流:随着中西部省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重要资源供应和后备基地的建设,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标志的中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统计资料显示,到2016年底中西部省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9万km,占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的67.9%;铁路营业里程达9.5万km,占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的76.6%;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32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65.4%。进入“十三五”后,每年三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大大超过全国年均增长水平。特别是针对西部省区煤炭外调量增长较快,规划建成以晋陕蒙煤炭外运为重点,面向全国运力达30亿t的“九纵六横”煤炭铁路物流网络。总之,物流基础建设的加快,将有效助力中西部资源产业的升级。

3.3 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发展需求

针对中西部资源富集地产业集中度偏低、小型企业开发负面影响偏高的关键问题,就如何发挥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优势,促进资源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域布局,促进中部省区资源产业转型升级、西部省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建设一批重要能源资源基地,加速优势资源利用和转化,提高资源集约化开发水平。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减量置换原则,管控煤炭新增规模。规划中西部省区按照煤炭产业链布局,配套建设一体化煤矿,新建设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2%和87%,其中新疆、内蒙古、陕西3省区约占全国的80%。同时,支持在中西部资源富集省区组建大型资源开发企业集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资源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资源开发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所有这些,不仅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鲜明发展导向,更是符合中西部省区特点的发展需求。

4 系统耦合关系的形成

分析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关系,需要厘清双边代表人的行为:一边为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决策人行为,另一边为中西部资源富集地政府的决策人行为。人类的行为总是基于某种特定需要,且由其动机控制。“需要—动机—行为—收益—需要”成为一类循环上升的科学过程,包括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决策人行为和中西部资源富集地政府的决策人行为均无超常[15]。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决策人基于企业现在运营所依赖的矿产资源明显枯竭的现状,本能地需要寻求发展的出路,目标取得收益(大量资源、足够盈余、充足就业等)。而实现这种需要,就必须从改制重组、产业转型、循环发展和产业转移等多种出路的比较中做出科学的选择。正是在这种优化选择的过程中产生了产业转移行为的动机。由于这种产业转移行为能最好地发挥资源枯竭型企业的自身优势,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必然会获得最好的收益。

对中西部资源富集地政府,面临本地资源产业集中度偏低、安全隐患偏多和生产总值偏低的现状,本能地需要谋取发展良策和目标取得收益(经济发展、大众就业、社会进步等)。而实现这种需要,必须对引进还是不引进优势企业做出科学选择。这种选择的过程存在由多个激励因素(包括成熟技术和管理的利用、外来投资的贡献、税收财政的增长、发展考核名次的上升等)与多个抑制因素(包括与本土企业竞争的强化、环境容量的挑战等)所形成的交互影响。正是这些激励因素与抑制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了承接外地企业转移的行为动机,因为这种行为是获取收益的最快、最好的选择。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选择产业转移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政府承接企业转移“双方需要”的孕育是双方耦合关系建立的必需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由“双方需要”的孕育,到双方耦合关系的形成,存在一段相当繁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决择过程。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政府在分析比较过程中,明晰了双方的优势要素及其互补特征。即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所具有的优良技术、优质管理、优厚资金、优异人才等优势要素,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所具有的富饶资源、厚待政策、充裕人力、通畅物流等优势要素,具备明显的互补特征与耦合条件(图4)。只要耦合产生,双方收益都能达成共赢。如福建紫金矿业集团到新疆富蕴县新建2×15万t直接还原球团矿项目,并延伸产业链,计划总投资35亿元,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因此,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系统耦合,不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不仅能解决企业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困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促进中西部资源产业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及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实现区域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图4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系统耦合

5 研究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问题与出路清晰。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由于长期开发面临着严峻的资源枯竭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但具有优良技术、优质管理、优异人才、优厚资金等优势要素,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有效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的存在为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参与中西部资源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劣势与优势并存。中西部资源开发既存在产业集中度较低、资源开发浪费较多、安全和次生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生态环境破坏较重等发展劣势,也具有富饶资源、厚待政策、充裕人力、通畅物流等优势要素。需要从管理体制和调控政策上进行有效创新,特别是鼓励大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优势要素具有明显的互补耦合性。促进双方优势要素的耦合,不但是助力企业走出资源枯竭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加快中西部资源产业落后产能淘汰、转型升级及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区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可行举措。

猜你喜欢
省区中西部耦合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