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危?唯有张良

2018-08-24 10:50王金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项伯范增樊哙

王金泉

《鸿门宴》给我们展示了一场以刘项为主角的历史盛宴,这一场由范增导演项羽主持的大宴对赴宴者刘邦而言,是一场不想去又不得不去、去了就想如何逃离的宴会,更是一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机四伏的刀斧宴,最后刘邦成功化解危机,靠的是谁,张良!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是刘邦化解了宴会上的危机,成功逃脱必杀局,还不如说是张良稳住了项羽,打败了范增,救“活”了刘邦,在这场宴会危机中,张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一、忠言搁置,陡生宴前危机

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反暴政的大潮中,起初刘邦的势头可以称得上是顺风顺水的,一路过关斩将,进军关中,破函谷关,虏秦子婴,但刘邦入咸阳后,看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史记留侯世家》语),樊哙谏,刘邦不听,直到张良说了刘邦的行为简直就是“助桀为虐”的狠话,刘邦才悻悻然回军霸上。然而尽管张良的话犹在耳旁,但刘邦内心依然是在做着“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的美梦。刘邦的美梦自然就是项羽的噩梦,项羽岂能善罢甘休?项羽有实力打破刘邦的美梦,拥兵四十万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大壮士怎么会把区区十万兵的刘邦放在眼中,楚霸王一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厄运难逃,危机陡生。从表面上看,这个危机的产生确实有曹无伤告密的因素在,更有范增的火上浇油起到的作用,但如果刘邦确实没有“王关中”的野心,曹无伤的告密岂能有用?有“王关中”的野心并不是刘邦的错,错就错在此时不该显露出来,而“距关,毋内诸侯”的臭招自然是背着自己的第一谋士张良所为,可以说是“不听张良言,危机在眼前”,危机的产生就是因为不听张良的忠言。

二、运筹帷幄,应对宴中危机

危机已经存在,如何化解?只有张良!

首先张良的人格魅力就已经在冥冥之中替刘邦做好了化解危机的铺垫。张良作为原韩国的贵公子,好心救了犯杀人罪的项伯,原也不求回报,这就是先秦时节慷慨之风的体现吧,殊不知张良不求回报,回报却让他辅佐的刘邦极其幸运的获得了,项伯要救张良,张良不能丢下刘邦,所以项伯救张良就等同救了刘邦。不是这样的话,项羽无需摆鸿门宴,刘邦自是难逃破败,遑论后来成为大汉天子。可以这样说恰恰是因为有了鸿门宴,才有了转化危机的可能,刘邦也才就有了逃生的可能。还可以这样说,项羽鸿门设宴,与其说是准备“宰割”刘邦,还不如说是在为刘邦化解“宰割”,否则何需设宴,挥军而攻之即可,何必这么麻烦,其结果是刘邦死了,还不知道是怎样死的;而有这个转机,就是靠张良!

明知此宴非好宴,不去又不行,那就只有去,去了如何应对?要知道对方设宴固然是等刘邦前去谢罪,但对方有范增,有范增自然也必然有杀招,这是不用想的问题,该想的是如何能够躲开这些杀招?要知道,如果不能躲开这些杀招,一旦前去就一定是死路一条的话,刘邦是肯定不会去赴宴的,这个后来贵为天子的人,在危难时节可以把自己的亲生儿女踹下车去以图自己逃生,要他去赴死自是不可能。笔者认为,张良首先是要让刘邦消除顾虑去赴宴,这一点凭张良的智慧是不成问题的;接着是刘邦在宴会上如何具体应对的问题,可能张良连如何谦卑地谢罪如何不激怒项羽利用项羽的性格特点小心地回答项羽的话如何尽力消除范增的作用都设计演练好了,看第二天刘邦的那一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恳切的话,句句谦卑又句句在理,这让一贯喜欢听人说好话的项羽多么受用,可能连范增在旁都想不出什么话来反驳,只能干着急;更不用说后面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的话,让项羽可能都觉得确实是自己受了“小人”的蛊惑,差点毁了自己“恭敬慈爱”(《史记淮阴侯列传》语)的名声,所以还慷慨地把那个不怀好意的告密者曹无伤给“揭发”了出来,张良在帮刘邦化解危机的同时还获得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大礼”,挖出了自己队伍里的内奸,而此时的范增估计是欲哭无泪了,不是范增不行呀,只因张良太厉害,好一个张良!刘邦说的几句话,可以说凝聚了张良的智慧,使得项羽杀心顿消,一场本来准备把刘邦当成“鱼肉”的鸿门宴变成了项羽款待朋友甚至带有道歉意味的真正的宴会了。范增苦心孤诣之谋片刻之间雪消冰散,才不管你范增使多少眼色,举多少次玉玦,我项羽已经不想杀朋友刘邦了,他与我戮力同心,他没有异心,我何必杀他?至此,宴会中的危机一一都在昨夜的算计当中,早就有了应对之策,只是没有想到化解得如此容易,由此可见张良昨夜的运筹帷幄之功力的炉火纯青。

三、急中生智,化解突发危机

看似危机过去了,谁知险象又生,范增一看自己的布局被张良轻而易举地破解,自是不会甘心,而且作为项羽的第一谋士,其智慧谋略自然也不可小觑,故而在“数目项王”而项羽故作不知,“举所配玉玦”多次示项王,项羽还是装聋作哑,首先谋划的种种失去作用后,立刻想出了新的绝招,喊出项庄,要他舞剑来击杀沛公“于坐”。此时的刘邦,固然有项伯这个笨蛋的“翼蔽”得一时的免杀,但也只可能躲得了一时,因为项庄领了范增的必杀令,项羽也不会加以制止,要知道项羽原本也是打算杀刘邦的,否则不会有范增的一系列暗示,只不过他的“妇人之仁”怕留下骂名而已,如果项庄果真杀了刘邦,那也会乐观其成,杀了就杀了吧。

范增是项羽的“亚父”,刘邦命悬一线,看似无可解救了,可惜范增遇到的对手是张良,范增何其不幸!而有张良真是刘邦之大幸!面对此危局,即便是谋略超凡的人也可能手足无措,可张良就是张良,他不可能挺身去挡项庄的剑,但他马上想到有人可挡——樊哙!

樊哙一进军帐,尽显其粗鲁,“撞”而入,“披帷”而立,“瞋目而视”,这些举动在一个剑拔弩张的环境中着实危险,可张良是谁,早就料定了项羽就吃这一套。果不其然,项羽尽管有“按剑而跽”的本能动作,但仍然给樊哙定性为“壮士”,可见张良料准了樊哙一定是项羽自感相投的人——我輩中人;再看樊哙那一番话,不是张良教他,一个在市集中“以屠狗为事”的粗人能够说出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多么的义正辞严慷慨激昂!而且话中的“细作”之语,不是张良教他,他如何得知(项羽泄密曹无伤时,樊哙并没有在场),如何说得出这么有“杀伤力”的话。要知道当时外面不是只有樊哙在,还有夏侯婴、纪信、靳强,估计张良在当时危急之中也非常冷静理智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樊哙上,樊哙行!所以一般人认为最后是樊哙救了刘邦,其实不然,救刘邦的是张良,是靠张良的危急中的智慧救的刘邦!这就是张良,在这么危急的关头,临机处置:选对出场的人,教会该说的话,达到了化险为夷的效果。

四、从容淡定,彻底消除危机

一场绝杀终于化解,刘邦大喘了一口气,总算捡回一条命,但呆在虎穴里,总是不放心,刘邦从来都是把自己的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于是借项羽还在因樊哙的话而“未有以应”的带有歉疚的发呆的机会,“起如厕”,“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并且把认为救了他一命的樊哙也喊了出来,而“令张良留谢”,刘邦的心思谁都明白:反正再有什么事张良都能够摆平(当然项羽不明白,范增明白却无可奈何)。于是张良就从容淡定地替刘邦送礼道歉,这看似平常,却也只有张良留下才能让刘邦放心,这当然不需要用上其超人的智慧,但对刘邦而言却是再吃一颗定心丸。

一场刀陈剑列的宰杀被张良化解于无形。鸿门一宴,项羽败了,败得稀里糊涂;刘邦胜了,胜得心惊胆战;范增输了,输得无可奈何;张良赢了,赢得干净利落!

猜你喜欢
项伯范增樊哙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范增的悲剧及其背景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军师范增的短板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谋士范增不及格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