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副词,管窥《孔乙己》中的叙述者干预

2018-08-24 10:50侯明昊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伙计叙述者副词

侯明昊

汉语里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这两类词在句子中主要起着叙述、描写、判断的表达作用,可以合称为谓词。汉语里的副词则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对这两个词类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副词因其具有“修饰、限定”谓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所以能够恰当地表达作者的主观倾向,贯彻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本中的副词进行品析,就很有必要了。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章,《孔乙己》的解读受到了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教材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孔乙己》中的副词为抓手,浅析部分副词,探讨该小说作者对副词的运用与小说叙述者干预之间微妙的关系。鲁迅作为运用语言的巨匠,在创作《孔乙己》的过程中,通过对副词的运用,使叙述者——成年的“我”,更好地进入文本,进而适时地对小说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以此干预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作小伙计的“我”的叙述,从而有效引导了读者的释读方向。

一、对人物的评价:有闪光点的孔乙己,冷漠、无知的“我”

小说的第一个自然段在介绍酒价时,有一个叙述功能很强的夹注——“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二十多年前”既暗示了整篇小说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二十多年前”从十二岁开始当伙计的“我”,一个是“二十多年后”长大成年的“我”;又拉长了两个叙述者间的时间距离,有力拓宽了文本的叙述空间。自此,带着理性思考的成年的“我”,在小说开头就进入了文本,而作者通过对副词的运用,使成年的“我”更好地深入文本,以进行批判性地叙述干预。

在小说第四段强调了酒客对孔乙己的揭短、奚落之后,第五段及时补出了一个插叙,中断了年少的“我”的叙述。本段中成年的“我”的叙述干预开始强烈起来:大量副词的使用,使语言带上了倾向性,帮助成年的“我”为孔乙己进行充满同情的辩护。

例(1):“终于没有进学”。时间副词“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较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终于”修饰动宾短语“没有进学”,不仅表明孔乙己是经过努力的,还隐约表现出作者对孔乙己科举失败的同情之心。

例(2):“幸而写得一笔好字”。语气副词“幸而”指由于某种有利条件而侥幸避免不良后果。“幸而”修饰动补短语“写得一笔好字”,表明作者庆幸孔乙己还有一技之长。

例(3):“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频率副词“偶然”表示间或,有时候;指事情的发生不是必然地。“偶然”修饰动宾短语“做些偷窃的事”,说明孔乙“偷窃”本非所愿,实属无奈,只是偶尔为之,足见作者对他的袒护之情。

例(4):“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

例(5):“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语气副词“都”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某种情况所达的程度之深,例句中“都”修饰形容词“好”;频率副词“间或”表示有时候,修饰动宾短语“没有现钱”;时间副词“暂时”表示时间短,修饰动补短语“记在粉板上”;肯定副词“定然”表示一定,确实无疑,修饰动补短语“还清”。上述副词意在强调孔乙己从不拖欠的品格,意在突出他诚实守信的一面,表明作者对孔乙己诚信品质的肯定。

小说第五段中大量副词的使用,不仅突出了孔乙己努力进学、有一技之长、偷窃无奈、诚实守信的一面;更把作者的同情之心、庆幸之情、袒护之心、肯定之意注入文本,并使其随着小说叙述的展开而交织,进而融合为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当第四段中的叙述者(作小伙计的“我”)的声音,越来越大,并跟着客人一起把冷漠的笑声变成快活的空气的时候,接下来的第五段中的叙述者(成年的“我”)的声音,则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人性温度:两个叙述者的声音,一前一后,一冷一热。在这鲜明的对比中,表现出成年的“我”对年少的“我”的叙述干预开始强烈起来——带着理性思考,回首往事的“我”着力挖掘出孔乙己身上的闪光点,丰富了小伙计眼中穷酸、迂腐的孔乙己形象,并以此反衬出小伙计的冷漠、无知。成年的“我”这个叙述者的干预,反映了一种饱含“人文关怀”精神的批判性指向,引导着读者慢慢向成年叙述者“我”的释读期待靠拢。

二、对事件的评价:冷漠地嘲弄是对孔乙己精神的摧残

魯迅小说的主人公一旦被选定,人物便开始一步步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孔乙己的活动,被集中安排在咸亨酒店这个具体的场景中,他的悲剧性便从此展开了:一个地位尴尬的读书人,精神上不得不面对看客们不停地“围啄”。人物被摧残的过程得以鲜明而深刻地展示,离不开鲁迅对一些副词的选用。小说中“笑”共出现了十三次,其中有四次是“都笑”,而鲁迅又加进去了五个“又”,助推着“笑声”;可见叙述者成年的“我”,意在拨去由小伙计的叙述而呈现的“店内外”“快活的空气”,有意将读者的视角引向人物被摧残的过程之中。

例(6):“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范围副词“唯”表示单单、只,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唯”限定“人”的数量,是作者给人物贴上的独特标识,表明孔乙己身份的特殊性;从此,“出众”的孔乙己就成为众人挖苦的“唯一”目标。

例(7):“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例(8):“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例(9):“众人也都哄笑起来”。

例(10):“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范围副词“都”表示总括全部,总括的对象分别是,“喝酒的人”,两次出现的“众人”,“聚集的几个人和掌柜等”。这些对象都在“笑”,都在对孔乙己揭短、奚落,而且人数越来越多:由喝酒的人,到众人(包括喝酒的人,掌柜和作小伙计的“我”)再到酒店里、街道上看着因断腿而慢慢前行的孔乙己的人。

例(11):“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例(12):“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例(13):“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例(14):“‘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频率副词“又”在例句(11)、(14)及例句(12)的后半句中,表示动作(状态)的重复发生,分别修饰动词“添”、“偷”,强调动作“添”、“偷”的重复意义;众人直戳孔乙己伤疤的频度可见一斑。频率副词“又”在例句(12)的前半句与例句(13)中,表示动作的继续,分别修饰状中短语“故意地高声嚷道”和动词“问道”,强调众人对孔乙己穷追不舍地嘲讽。孔乙己周围的人不停地对他的精神进行挖苦,而且对其挖苦的程度越来越深:他们先后不停地对孔乙己因偷窃而至的伤疤进行挖苦,对孔乙己因科举失利而留下的精神伤疤进行挖苦,对孔乙己因偷窃而断腿难行进行挖苦。

当“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出现在鲁镇酒店里的时候,酒店里的人们便“蜂拥而上”地对孔乙己进行嘲弄,并“穷追不舍”地对他进行挖苦;在范围上,就形成了“多对于一”的“精神围弄”,在频度上,就形成了“三番两次”的“精神嘲讽”。经过鲁迅对范围副词、频率副词的交错运用,众人对孔乙己的“围弄”被一次次叠加,并走向“无以复加”的“精神杀戮”;由不谙世事的小伙计的叙述,而呈现的“店内外”“快活的空气”这层麻木人性的迷雾,便被拨散。随着小说叙述的展开,一幅幅“杀人团”对弱者的“围啄”图越来越清晰地从文本中显现——封建社会末期的民众对孔乙己的精神一步步摧残的过程,便被清楚地展示。可以说,孔乙己的精神被一步步摧残的过程,恰似一面镜子,同步映照着“老国民”精神日趋麻木、思想日趋愚钝、人性日趋残酷的现实;当读者关注到这一点时,便意味着成年的“我”叙述干预的成功。

三、选用副词: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叙述干预中

在叙述者交代的内容中,像作者的情感取向与价值判断这种隐性的内容,往往通过叙述者干预表现出来;因此叙述者干预常常影响着小说叙述功能的发挥。而叙述者干预的实现,往往以作者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以叙述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的评价为手段。

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中,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倾向与副词具有的“修饰、限定”谓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艺术地融合,从而使自己的人文关怀渗入到副词与相应的词、短语、句子的组合之中;叙述者便得以完成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进而形成对小说中人与事的性质状态、发展变化的干预性表述。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在《孔乙己》的创作中,准确恰当地选用表时间、语气、肯定、范围、频率的副词,发掘出孔乙己身上的闪光点,反思年少的“我”的冷漠无知,从而完成对小说人物的评价;揭露冷漠地嘲弄是对孔乙己精神的摧残的事实,从而完成对小说事件的评价。成年的“我”这个叙述者,不仅强调了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有值得肯定的一面,还拨散了由小伙计(年少的“我”)的叙述而形成的“快活的空气”,并将笑声背后密密麻麻的“杀人团”,展现在读者眼前。成年的“我”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作小伙计的“我”的叙述所形成的干预,意在引导读者去关注旧社会黑暗的现实:即使是孔乙己這个边缘性人物,也躲不掉众人对他精神上的“围啄”;到最后,孔乙己身上仅有的诚信品质的亮光,也在“快活的空气中”被众人一点点“啄食”;老国民精神中的优良品质纵然闪着光芒,也终究逃不过被视而不见地“啄食”的命运,直至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因此,封建社会末期“人吃人的现象”的确值得“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孔乙己》中的叙述者干预则是相应而生的“行于所当行”的现代性文学手段。

猜你喜欢
小伙计叙述者副词
被优待的驴子
一只蛐蛐一张犁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短句—副词+谓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副词和副词词组
剁肉的哲学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