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18-08-29 19:03赵光南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

摘要: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化路径中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是在资本逐利的逻辑下,随着资本流动而形成的。随着技术进步以及人类对“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不断追求,第三产业,尤其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产业会在未来的经济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为了确保产业结构顺利升级,在整个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处理好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对外贸易关系以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受此启发,当前我国既要认识到近年来三次产业变动的合理性,更要对目前经济中出现的各种失衡保持警惕,继续坚持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业结构;演化路径

产业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始也终处在动态地演化之中,不同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演化往往会表现出了共性的规律性特征。其中最大的特征就是产业结构演化往往都满足配第克拉克定律中的描述,即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会呈现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次交替的演变趋势。虽然配第克拉克定律已经被大量的数据证明,但学者们对其理论内涵的研究仍然不够重视。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在理论上对产业结构的演化进程进行分析,并对我国近年来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讨论。

一、 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的方向与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在其著作中专门的论述过产业结构问题,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一致性,我们可以在针对其他问题的分析中得到启发。下面拟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一是从资本流动的角度;二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

1. 资本流动的角度。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产业之间不同的利润率,由于等量资本势必要求等量的利润,资本会在利润率的引导下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流动以获得平均利润。通过竞争,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最终使得不同产业的利润率相等,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马克思的那个时代,大机器生产开始逐步盛行,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正好经历了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社会主要产业的时期。他在《资本论》中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机器的使用,认为机器不只是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资本增强其盈利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因为机器的使用能够“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资本家可以大量的雇佣妇女和儿童,可变成本随之大为降低。因此相比于投资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工业是最有利可图的。除此之外,工业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工业在那个时代的快速发展。因为个别商品的生产规模增大,会使工业的各个部门相互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有机的巨大工业体系(陈英,2005)。这就是说,“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机器发明之后,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下,资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自发的流动到制造行业之中,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大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工业得以成为了三次产业中最大的产业。

同样的,资本流动的逻辑同样也可以解释高度工业化之后,产业结构趋向服务化的过程。由于资本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若剩余价值率一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资本家会竭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往往是加大固定资本投入,资本有机构成因此得以提高。由于需求是有限的,厂商不可能无限的生产,当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一过程就表现为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将导致大量的工人会被机器排挤,从制造业中流出。这部分劳动力若是无法回到农村便无处可去,唯一的去处就是服务业。随着大量的劳动力转向非物质生产领域,资本将绕过产业资本的形式获得利润,服务业就会取代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2. 人的發展的角度。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机器大工业的时代,他们也不能未卜先知,所以没有办法完全描绘出未来人类生活的图景。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他们对人类未来的生活做过一个设想,即认为人类最后将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发展的论述,尝试推断出他们对未来产业结构的愿景。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描绘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提出自由时间的不断增加,是人类实现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同时马克思还设想了该如何去支配增加的自由时间。“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这里的艺术、科学等方面,均是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之内。基于此,我们可以判断,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需要的满足,更是包含了精神层面上的发展。相应的,对应在产业结构上,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将会有更多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提高。

在马克思看来,拥有充分的自由时间是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彻底摆脱动物式的生存方式,获得更大的发展。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持续缩短,马克思的设想正一步一步的成为了事实。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的报告预测,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在今后5年改变商业模式和劳动力市场,将在计算机工程、数学等领域创造210万个新工作岗位,但是将有71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一些职业类别最有可能受到冲击,包括了办公室白领、汽车司机、制造业工人、服务员。这意味着人类不仅会退出制造业的生产,很多低端的服务业也将会消失,人类进入全面服务性社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悲观的声音不绝于耳,认为这实际上意味着人类将失去超过500万的就业岗位,大面积的失业即将产生。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机器人替代人类承担了服务型的工作,可以将人类中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行更多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会有更多的艺术、科学成果创造出来。

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里,产业结构是在资本逐利的逻辑下,随着资本流动而形成的。这一过程需要受到资本有机构成下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等规律的约束。随着机器的使用以及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演化路径便呈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趋势。从人类发展的趋势看,人必然要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以人类未来必然会对艺术、科技等产业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这类第三产业在未来必然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 产业结构演进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虽然我们在理论上推导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但是现实中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并没有表现出完全的趋同情况,而是各个国家的演变过程均表现出独立的特征。有的国家产业结构演化进展较为顺利,在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也保证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我们常称之为产业顺利实现了升级。但有的国家在产业结构出现变化的同时没有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而是主要产业被长期压制在低端,没有办法实现高级化。这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结合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本文认为,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起码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对外贸易关系;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1. 物质生产的两大部类。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第二十章和二十一章中,马克思系统研究了物质生产领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他将社会物质生产的总产品分为了两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Ⅱ,每一个部类都是由不同的生产部门所组成。马克思指出,如要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每个部类的社会资本都需要在物质方面和价值方面都得到补偿,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出现停滞。他同时认为,若要保证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使得第一部类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列宁发展了扩大再生产理论,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提出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他认为物质生产部门中“增长最快的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理论,推断出两大部类框架下对产业结构的演变所需要满足的条件。不仅是各产业之间要协调成比例,重工业更要摆在相对重要的位置,绝对不能因为图一时之利而放弃了重工业的发展。不仅如此,虽然关于两大部类的讨论是针对的物质生产领域,但是这些理论,也可以给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带来启发。因为非物质生产广义上可以被视为消费资料的生产,因此非物质生产行业的比例也需要保证协调。

2. 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都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认为不同的国家应该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到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上,再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但马克思主义认为,看似等价交换的国际贸易实际上掩盖了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剥削的关系。《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明确指出,“正像它使农村从属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美国经济学家沃勒斯坦进一步把整个世界经济概括成为了一个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分析体系,认为中心区国家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通过不平等交换,对边缘区国家进行了剥削。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常常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一方面剥削后发的国家,用小的代价获得了后发国家大量的劳动;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办法设置障碍,把后发国家钉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自己独占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世界上除了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大多数国家还是没有办法突破高端的产业,主导产业还是停留在原材料出口和初级产品加工上,以及低端的第三产业上。

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研究银行资本和信用的發展时,提出了虚拟资本的概念,虚拟经济就是随着虚拟资本的发展而形成的,并来源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将会对产业结构的演化造成重要的影响。比如一个制造业的公司通过上市、发债等金融手段进行融资,企业有了更大的资本就可以扩大更新机器并生产规模,客观上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此时虚拟经济就对实体经济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但虚拟产业若是脱离了实体产业的发展速度,拥有了过高的利润率,就会有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投入到虚拟经济的领域,实体经济就会举步维艰。因此,两者出现了一种互相促进却又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当虚拟经济快速增长并超过了实体经济可以承受的界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失衡,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虚拟经济增长速度数倍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对应在产业结构上,金融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行业,并且远远的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产业甩在后面。这种产业结构虽然给美国带来了表面上的经济增长,但是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迅速传导到了实体经济,美国经济从此陷入了萧条之中,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元气。

三、 结论与对我国的启示

自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2017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1.6%,比2012年的45.5%提升了6个百分点。相应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则明显落后,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45.0%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40.5%。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这一变动,我国学术界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对这一趋势乐观其成,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仍然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应该支持并鼓励第三产业更加迅速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危险并值得警惕的。这部分学者系统总结了2008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认为过度的金融化与去工业化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何自力,2012)。另外,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大国都是随着工业的兴起而强盛,而随着工业的落后而衰落(江涌,2016)。因此,我国应该防范过早开始去工业化的风险,需要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本文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是也都有理论上的局限,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一方面应该认识到这是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自然表现,我国已经迈过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门槛。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习惯上面越来越靠近发达国家,在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之后,势必会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产品有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有很多值得警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普遍不景气,出口疲软,传统的重工业普遍产能过剩,而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却异军突起,占据了社会上的大量资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有被破坏趋势,各行业之间存在着发展失衡。鉴于此,本文认为政府需要下定决心保证实体经济产业的主导地位,利用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决实体经济的各产业发展的困难,防止人力物力从制造业出走,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是保证各个行业必须保持恰当的平衡,保证生产生产资料产业的增长速度;二是要妥善处理对外贸易关系,让我国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获利,也能冲破发达国家的束缚于掣肘,推动自己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促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保持和谐的动态关系,虚拟经济中的各产业不能超越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过度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何自力.产业变迁与资本主义的衰落[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3(4):33-46.

[2] 江涌.金融化与工业化: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J].当代经济研究,2016,(2):49-58.

[3] 陈英.后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运行特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9]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0] 沃勒斯坦,刘彩安.世界经济与第三世界的国家结构[J].国外社会科学,1988,(1):42-43.

[11] 洪银兴.现代经济学大典(政治经济学分册)[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12] 范方志,胡梦帆,李顺毅.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73-80.

作者简介:赵光南(1989-),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城乡收入差距多重并发因果分析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邢台乡镇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