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江苏特色社区课程开发研究

2018-09-10 07:22施健钱旭初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居民特色社区

施健 钱旭初

[摘 要]文章通过对江苏社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调研,阐述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对策研究。

[关键词]社区课程;地域文化;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4-0008-04

课程开发与实施是社区教育产生深入影响和持续效果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发展,社区课程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是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的结合是今后社区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在融入地域文化资源后,怎样开发出高质量的江苏特色社区课程,怎样让这些优质课程普及、辐射、聚焦成为探索的主要内容?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将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一)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构建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对地域文化的内涵有众多不同的解说。张凤琦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1]。社区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比例,是我国加快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法。近30多年来,社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萌芽期到新千年前后十年的实验探索期,到现在的深化发展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政策供给层面给予了一系列保障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社区教育机构、社区教育工作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繁荣发展。其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提高全体社区成员总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利用当地的各类教育资源,给当地居民提供教育机会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内容涉及面广,覆盖的受教育者众多,而且还直接面向社区基层居民群众,层次广泛,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如今,各地社区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参差不齐,决定其质量好坏的的核心问题是课程建设。课程的开发设计是社区教育的生命线,是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而如何设计、开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特别是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为抓手的社区教育课程又是课程构建的核心问题。从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江苏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角度来看,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是江苏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对探知本地区的地域文化需求,而且能够解决地域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对本地区悠久的地域文化也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同时,社区教育也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自身所具有的有利因素,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站在受教育者层面来说,也有助于提升居民对本地特色文化的认同。通过挖掘江苏本地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将各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对于江苏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课程结合的深度不够

社区教育就是“在社区中、通过社区、为了社区”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区域人的素养,有利于区域经济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为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社区教育的本质在于社区发展、社区生活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2]。目前,江苏的地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与开发,形成了一批较有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但是课程开发深度不够,开发主体单一,建设动力不足。各地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缺少行业规范标准,评价机制不统一,资源共享共建的机制还没真正形成。社区教育活动和监管机构没有统一的地区性组织,缺乏统筹的课程建设规划和科学的管理。由此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内涵不足,与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结合往往只是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居民实际学习需求相融合,整个课程开发过程缺乏系统的管理,课程建设只能单方面的满足社区居民学习某种技能或者介绍本地历史文化的需求,二者相互吸收、促进的深度不够。面对目前社区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通过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找到合适的途径与方法十分必要。

二、基于地域特色的社区课程开发模式

运用区域在地标、历史、文化、民俗等人文方面的独特优势开展社区教育,是我国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域化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抓手。我国地域辽阔,人文历史悠远,各具特色,既是开展社区教育的最好素材和标的,也是区域化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区域人文特征开展社区教育,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从而形成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动力。社区教育面向不同的地域、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不同的目标[3]。

地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能够给社区教育提供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中的精髓,将地域文化中富有特色的风情、文化、艺术等融入社区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彰显当地社区教育地域课程特色,同时进一步推动当地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升居民对本地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社区教育中多数课程是传播和宣传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承载着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地域文化内涵是社区教育得以发挥特色的关键,因此,着力挖掘地域文化丰富的教育价值并使其充分地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就要把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置于当地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之下,从体系、资源、需求、平台、评价等方面综合探讨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发展的策略。目前社区课程内容分类按不同的维度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按学习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不同年龄段的课程;按学习内容划分,可以分为职业技能类、文化素养类、教育辅导类、现代生活类、休闲娱乐类等;按课程内容划分,可分为知识类、经验类、活动类等[4]。

(一)构建江苏地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从体系的层面来看,社区教育课程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大众需求的共性课程;一类是基于特色化的个性课程。共性课程通常指的是社区对居民提出的素养要求而开发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城市性和趋同性。而个性课程指的是基于不同地区的社区居民自身需求而开发、设计的具有一定当地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因此,以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居民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作为课程开发建设的主线,辅以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是构建好特色课程的主要模式。江苏各地区应以课程实施为中心,构建一个以个性为主,共性统筹,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框架。

(二)整合江苏地域文化特色资源

1.人力资源:加强地域文化课程队伍建设

社区教育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更是统筹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课程相联系的“润滑剂”,起着极为关键的衔接作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建设的等级。教师的文化层次、专业知识水平、社区教育经验等因素决定了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的质量和居民的学习效果。

首先,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的设计者应该由地域文化领域中具有一定权威的教师、专家、学者等相关领军人物所组成,根据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调查来进行课程的设计。其次,力邀本地区地域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课程的编写、设计、评估、分析等环节,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再次,还需要着重分析特定地区居民学习参与者的反馈意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当前提高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文化专业素养迫在眉睫,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督促社区教育教师增强地域文化意识,树立包括地域文化在內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另一方面也要求社区教育一线教师要提高对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2.文化资源:构建地域文化课程合作机制

当前,专职研究地域社区教育课程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这就需要将各方的力量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构建起地域文化课程的合作机制,不仅可以解决社区教育课程缺乏特色的问题,还可以深度地挖掘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江苏地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应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政企、校企、社区各界之间的产业合作,整合地区间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一方面要借助各类文化场馆及地区文化专家资源,增加当地社区文化特色课程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各类文化活动品牌效应的东风,取得地域文化推广普及的影响力,增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宣传力度。

(三)加强江苏特色社区课程需求调查

课程需求调查是进行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提升课程在当地居民中的认知度是进行课程需求调查的根本目的。江苏地广人密,拥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对于江苏的社区课程需求调查,更应该把居民的认知度作为社区课程开发的重要标准。社区课程的开发在以当地居民需求为依据的基础上,更应以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为导向,面向社区,面向百姓,面向生活。

居民需求调查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前提,课程开发的效益和成败与居民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社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当地社区生活的居民,社区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同时又是一种带有补偿性质的非强制性教育。因此,在社区课程的设计上要体现因地制宜、融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课程设计理念。这样更有利于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的结合。

(四)构建地域文化课程学习平台

1.构建地域文化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传统形式上的线下授课模式因受到人、地、时、事的影响往往容易造成效率低下,成本偏高的问题。授课人员的知识基础及需求参差不齐,集中在一起授课很难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着力开发基于社区教育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简化学习者的学习程序,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因地制宜,个性化的为服务对象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构建地域文化移动终端学习平台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手机、移动设备学习体验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微课、慕课通过移动设备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自主点播式学习,不仅简化了学习的手续,也大大提升了学习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需求,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完全自主性的进行学习,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在移动终端学习平台发展盛行的当下,如何更好的把地域文化融入社区课程之中,提升课程质量,丰富课程内容,更全面完善的吸收当地地域文化特色,是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健全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通常情况下,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总是和具体的人员、设施、项目相关联的[5]。而评价机制有助于客观、公正的考核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水平,是完善社区教育课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应适应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要力争达到居民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第二,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地区特色。课程应在内容、方法、实施等环节上具备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特色,具有一定的社会推广价值。第三,在课程评价形式方面应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如访谈法、座谈法、问卷调查法、知识竞赛法等。在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中应加入地域文化融入评价指标,围绕三个大的基本轴线做好工作。一是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在社区课程中的占比情况;二是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对课程的影响程度;三是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对课程质量的促进力度。

三、江苏特色社区课程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

(一)四级体系模式

江苏特色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可以采用四级体系分类的方式来进行。一级体系主要指“课程系列”;二级体系是“课程大类”;三级体系是“课程子类”,第四级则是相关的具体课程。深入到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社区课程教材,第一级的“课程系列”可以泛指一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的某一方面、地标特色、区域特产等。到了第二级“课程大类”就可以就这一特色具体延伸到尤其开发延伸出来的相关领域。再到后面的第三级、第四级就是围绕这一相关产业延伸开发的社区教育课程读本,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第一级“系列”方向上的把握。

(二)课程标准化体系保障

依据我国社区教育的任务,结合我党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法》所规定的“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德智体美”几个方面均衡发展的要求,我们可以确定,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德智体美”作为人的整体素质完整的组成部分,无论年龄长幼、职业不同,这都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我们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搭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学理支撑。

四、结束语

推进地域文化背景下江苏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资源整合、评价过程,把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收集整理,进行总结反馈。再经过专家的意见讨论,进一步丰富完善特色课程建设,提高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内容的质量和接受度。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与当地地域特色结合程度尚不完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积极推进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教育环境的改革,进一步打造特色,突出特点,推动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08(4).

[2]宋亦芳.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社区教育发展新思考[J]. 上海教育,2015(21).

[3]杨志坚,张少则.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93).

[4]仲红俐. 关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J]. 成人教育,2012(10).

[5]李训贵,韩娟. 社区成员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理论研究[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4(3).

[作者简介]施健(1989-),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处,研究方向:社区教育;钱旭初(1962-),男,江苏常州人,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

[责任编辑 郑 鸿]

猜你喜欢
居民特色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