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路径研究

2018-09-10 07:22魏云凤,阮平南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协同影响因素

魏云凤,阮平南

摘 要:21世纪科技型产业进入了创新密集期,协同成为企业克服技术复杂性、资源稀缺性的有效途径,而网络协同的实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中从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运作阶段出发,找出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并梳理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层、关系层与网络层3个维度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验证,得出个体层、关系层和网络层影响因素都从不同程度影响协同的实现,关系层影响因素对个体层和网络层影响因素起到中介作用,并且对网络层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尤为明显。

关键词: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 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8)04-0359-06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Synergy and Its Formation PathWEI Yunfeng,RUAN Pingn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es have entered a period of intense innovation,and collaboration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for companies to overcome technological complexity and resource scarcity,and the realization of network collaboration will b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operation stag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collaboration,tried to find out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each stage and combe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In this paper,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to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individual layer,the relationship layer and the network lay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factors of the individual layer,the relationship layer and the network layer all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nergy in various degrees,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layer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individual layer and the network layer,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network layer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Key words: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network synergy;influence factors

0 引 言

隨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逐渐到来,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营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创新活动所需的高成本以及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企业无法单独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创新。企业创新网络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而与其他创新主体(例如:其他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等),通过契约关系连接交互而形成的共享创新资源、共担创新风险的组织间合作网络[1]。企业寻求伙伴进行联盟的目的是完成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协同则是突破组织间不同价值取向和战略目的,提高合作效率的关键,也是企业创新网络中节点组织实现最大收益的有效方式[2]。所以说,协同构成了组织间合作所必须关心的关键问题,在关注合作创新中的创新网络,就必须关注创新网络的协同问题。但是,企业创新网络是具有融合性、开放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由多个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多种创新要素进行协同的复杂系统,其在实现协同的过程中,网络节点之间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协同。因此,对于企业创新网络来讲,识别影响其协同的关键因素、明确这些关键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路径,对于企业创新网络的组织稳定性、创新目标的实现和创新效率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协同创新网络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企业创新网络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3],主要表现在网络结构松散、创新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创新主体自成体系缺乏互动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与,创新主体之间没有实现协同,企业创新网络没有产生协同效应,如何形成合作的高度协同,识别影响协同的因素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目前,学者们对于协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王玉梅,罗公利等在研究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时认为,网络收益,网络风险,主体之间的信任、承诺、沟通、冲突和共同的愿景,以及文化等因素会影响联盟网络的协同创新发展[4]。陆杉研究了关系资本对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将关系资本分为信任和承诺2个维度,实证结果表明关系资本对协同有正向影响关系[5]。MartinezRoman和Gamero等研究证明,网络环境是影响企业协同行为的重要因素[6]。Pavlou等学者认为:良好的协同环境对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起正向的促进作用[7]。王珊珊认为,明确创新方向和任务、合作意愿、资源与能力和贡献度是影响联盟协同的主要个体因素[8]。

目前,关于创新网络中节点组织间协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①针对性不强,部分学者在分析创新网络协同影响因素时,主要分析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虽然创新网络协同度高其创新绩效也会高,但是只用创新绩效来代替协同的话,找出影响因素针对性不强;②影响因素不够全面。学者在分析协同影响因素时一般从单一维度进行分析,例如:环境对协同的影响因素、伙伴间关系对协同的影响等,没有综合考虑创新网络协同是由单个节点行为、节点间关系和网络结构共同作用的;③研究不够深入,学者在进行创新网络协同影响因素分析时,只对影响因素对协同的作用进行了验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够明确。基于此,文中尝试根据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运行阶段将其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层、关系层和网络层3个维度,找出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路径,以期弥补上述不足。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协同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企业创新网络的不断发展而发展[9],企业创新网络的参与节点数量众多,众多节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系统,企业创新网络还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因此,影响其实现协同的因素非常多。只有弄清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不同运作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准确找到影响其协同的关键因素。文中将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运作阶段划分为:协同的构建阶段、协同的实施阶段和协同的产出阶段(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协同不同的运作阶段其面对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在协同的构建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企业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在进行伙伴选择的时候,不仅要考察待选伙伴与本企业的合作意愿,还需要考察本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与伙伴的创新能力实际匹配情况与创新资源的互补情况,因此,此阶段的协同影响因素从各主体本身出发进行分析,文中将个体意愿、个体能力与个体资源这3个影响因素称之为“个体层影响因素”。在协同的实施运作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创新资源共享与创新效率的提升,创新资源的共享程度主要受到创新主体之间信任程度的影响,而创新主体之间的频繁的沟通、彼此的承诺与历史合作都会对彼此的信任程度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用来表征创新主体之间关系的沟通、信任、承诺与合作这4个要素为“关系层影响因素”;而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会受到创新资源共享情况的影响,还会受到企业创新网络整体的协同文化、协同创新过程中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冲突、以及企业创新网络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影响,将这3个因素称之为“网络层影响因素”。在协同产出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创新成果的分配,协同效应产生的超额收益的分配问题一直是协同创新的核心问题,如何保障企业创新网络的长期协同和稳定发展,关键在于超额收益的分配情况。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原动力是获取利益,多个独立经济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目的和利益不尽相同,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不仅关心网络的整体利益,而且关注自身所能分配到的收益。只有达到均衡状态的利益分配才能被大家所接受,不公分配还会影响企业创新网络整体的稳定性和创新效率,因此,文中将“利益分配”因素归入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当中,也就是将“利益分配”因素归入“网络层影响因素”。基于此,文中将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个体层、关系层和网络层3个维度。

1.1 个体层影响因素及假设

个体层影响因素是指,从个体本身出发进行考虑,影响个体协同行为的因素。在协同的构建阶段,除了考察待选伙伴是否具有与本企业协同的意愿,还需要考察其创新能力与创新资源与本企业的匹配程度,因此,个体层影响因素包括个体意愿、个体能力与个体资源3个方面。

个体意愿指的是节点与其他节点愿意进行相互协作的协同创新意愿,创新节点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那些可以影响其行为的意识因素即为其意愿。巴纳德认为:组织的本质就是协同,协同是组织实现整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简单之和的前提[10]。而个体的协同意愿是产生协同的前提,个体意愿反映了创新节点个体是否愿意与其他创新节点进行资源共享、共同努力实现创新目标,如果节点企业乐于同伙伴一起努力创新,当然有利于协同的形成,如果节点企业受到“排他情绪”影响而不愿意同伙伴合作,自然就不利于协同的产生。

个体资源是创新节点个体本身所拥有的、能够用于创新活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关键技术和设备等。从创新节点个体来看,要与其他伙伴进行协同创新只具备协同的意愿还不够,创新节点本身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资源去为创新活动做出一定贡献。

个体能力主要是指创新节点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完成创新任务的可能性,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翟娟娟从企业自身能力出发,发现企业在与伙伴进行合作时,不仅要考察伙伴的能力,还要考察自身能力与伙伴能力的匹配程度[11]。能力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之间实现协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协作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协作双方创新能力悬殊,会影响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一方的协作意愿,还会产生“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不仅影响协同的实现还会影响企业创新网络的稳定性。

假设H1:个体层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实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 关系层影响因素

节点间关系与企业创新网络协同是2个关联度非常大的概念。Larson提出,密切的沟通、协调合作和信任等因素可以推进企业间的协同[12],文中从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合作伙伴之间的承诺可以使得交易成本显著降低”的观点出发,认为企业创新网络中的合作伙伴之間的承诺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因此,文中在分析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关系层影响因素包括4个方面:沟通、信任、承诺和合作。

彼此信任是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实现的前提,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合作关系更稳定,从而促进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Paul认为基于信任的关系可以降低企业彼此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有助于协同的实现[13]。

沟通可以反映出创新主体之间进行创新资源共享的意愿情况,决定着节点之间协作关系的建立和改善,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节点间协同的实现,无效的沟通或者沟通不畅会造成节点间相互猜忌,阻碍协同的产生。

承诺是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信任的结果,是对彼此的价值观与共同创新目标的认同,以及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愿意为共同的创新目标做出贡献的意愿。承诺有助于维持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稳定性。

合作指企业与合作伙伴为统一目标相互配合、共同工作。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创新主体之间的信任与承诺,历史合作情况还会影响创新主体之间协同的意愿。作为独立经济个体的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在保证自己获益的前提下,与其他协作伙伴之间的合作过程中愿意包容矛盾、化解冲突,可以很好地促使企业创新网络实现协同。

假设H2:关系层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实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 网络层影响因素

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在网络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协同文化、分配、冲突协调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协同文化是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创新主体都愿意遵守的,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隐形规则,也是创新主体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化解矛盾的准则,可以促进各创新节点协同意识的形成。

冲突是导致企业创新网络不能实现协同创新的潜在因素之一。作为独立经济个体的企业参与协同创新,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在与其他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伙伴进行合作时难免会产生冲突,协同的实现能有效降低冲突的发生频率,保持合作的稳定状态。

基础设施建设指企业创新网络在进行协同创新过程中所提供的场地、设备等公共资源,或者搭建的信息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提高创新效率,为保障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促使创新主体之间协同的实现。

利益分配一直是合作网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分配情况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网络内各节点的“公平感”,“公平感”是企业创新网络实现协同的重要保障。

假设H3:网络环境层影响因素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实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4 个体层、关系层、网络环境层3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个体层因素(个体能力、个体意愿、个体资源)是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根源因素,也是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创新网络的协同需要网络内节点共同参与,在协同的状态下,所有创新所需资源都是共享的、所有与创新活动相关的信息沟通都是通畅的,个体的协同意愿会直接影响创新资源的共享程度和节点之间的沟通情况,贡献不等、沟通不畅就形不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则节点之间可能会产生猜忌、不信任、合作不畅等情况。节点自身能力和其所拥有的创新资源也会影响其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权责利的分配情况,同样,分配不均会影响节点的“心理安全”和“公平感”,节点感到“公平”与“安全”才能减少与其他节点的冲突和矛盾,使节点间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合作。

假设:H4个体层影响因素对网络环境层影响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5网络环境层影响因素对关系层影响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6个体层影响因素对关系层影响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及问卷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是同时对多个因变量建模和检验特定假设的一种方法,由于企业创新网络协同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同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明确各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程度并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2.1 模型构建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首先要设定所要估计的模型,基于上述分析,文中采用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影响因素路径图来描述模型,如图2所示。

2.2 数据收集及样本统计

文中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采用网络在线电子问卷和传统纸质问卷2种形式进行数据的收集。网络在线电子问卷通过专业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进行数据收集,通过Email,微信等通信和社交软件将问卷链接发送给目标答卷人,目标答卷人主要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江苏大学等学校的MBA学员;纸质问卷主要由北京工业大学和西南大学在读MBA学生和在职硕、博士等现场填写提交。答卷人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2个原因:①MBA的同学同时具有工作经历和管理学理论基础,对本问卷问项的理解把握比较准确,不会出现“盲选”的答案,可以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性;②MBA学员的工作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可以保证数据收集的代表性和全面性,避免研究结果的局限性,由此,可以保证数据收集的有效性。

文中調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对本研究和调查意图做基本说明;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共包括11个外生变量和2个内生变量,外生变量从个体层、关系层和环境层3个维度来分别进行设计测量;第三部分,答卷人的背景资料。问卷设置采用LIKERT 7级刻度量表,从1~7共7个等级分别为:完全不同意、不太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确定、有点同意、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反映前面叙述中多提到的11个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发放问卷336份,收回301份,回收率89.5%.剔除多个题项答案缺失或者所有答案完全相同等无效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19份,包括网络在线电子问卷126份,传统纸质问卷93份。表1为文中调查问卷所收集样本的基本统计信息。问卷调查者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涉及10余个省及直辖市,避免了地域的限制;答题者所在行业多为制造业、IT/电子和制药等技术变迁速度更快的行业;答题者所在企业性质也多样化,国有或国有控股占得比重最大为44.7%;答题者多为中层管理者,所占比重近半。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信度检验

通过SPSS 20.0对个体层、关系层和环境层的11个变量通过Cronbachs ɑ系数进行初始信度进行分析,本次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895,一般认为ɑ系数大于0.6即可接受,因此文中量表可信度较高。

3.2 效度检验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效度分析主要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测度。

文中所用量表主要采用现有的、得到大家认可的成熟量表并结合相关理论加入一些自行设计因素,经过与相关专家进行反复咨询与修正,文中的研究量表得以确定,保障了文中量表的内容效度。文中量表数据的KMO检验系数为0.870,大于0.7的基本标准,并且比量表的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异于0,表明此量表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变量进行提取,根据因子分析检验标准,删除不符合检验标准的题项后,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影响因素的量表累计解释方差达到70.4%,通过结构效度检验。

3.3 模型适配度检验

在量表评价与提纯的基础上,使用AMOS 20.0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影响因素模型的适配度进行检验。适配度指标是评价假设路径、分析模型与数据之间适配的可能性大小,也就是说构建的理论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数据的现况。文中通过有效的219份数据进行模型适配度检验,从绝对拟合度、简约拟合度和相对拟合度3个层次上选取了9个指标进行评价,本模型的各评价指标均优于Arbuckle和Wothke(2000)推荐的基准(见表2),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良好。由此说明,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因素模型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合理性,其普适性也得到了大样本数据的支持。

3.4 假设检验

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影响因素模型的路径系数图如图3所示。根据路径系数和P值分析判定结果参数是否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显著。表3给出了相关的综合结果。

4 结 语

通过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影响的路径分析对各个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假设H1~H3,H5~H6经验证都成立,H4验证不成立。也就是说,个体层影响因素、关系层影响因素和环境层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有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其中关系层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最为显著,路径系数为0.429;关系层影响因素在个体层和网络环境层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其中对网络环境层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最显著,路径系数为0.519.个体层影响因素对网络环境层影响因素没有显著影响。个体层、关系层和环境层3个维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对协同的影响路径表现为:网络环境层影响因素→关系层影响因素→企业创新网络协同;个体层影响因素→关系层影响因素→企业创新网络协同2条路径。

1)关系层影响因素是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形成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节点彼此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沟通、承诺与合作是协同形成的关键。在企业创新网络实际运作过程中,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沟通建立信任机制,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并承诺合作关系,将会明显提升创新资源的共享程度,因此,企业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之间良好的关系是协同的直接影响因素。

2)个体层影响因素是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协同意愿表现在创新主体参与协同的主动性,是企业创新网络实现协同的前提。创新主体的协同意愿越强,越有利于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进而减少交易成本,提升协同效应。构建伙伴选择机制,对待选伙伴及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进行评估,提高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匹配程度,更容易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实现协同。

3)网络层影响因素是企业创新网络协同实现的保障基础。构建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创新资源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协同创新效率。企业创新网络协同超额收益的分配也是一个反复的协调的过程,协调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冲突,但企业创新网络应根据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创新投入情况以及风险承担水平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下,构建一个合理、公平、多赢的分配机制,提升企业创新网络创新主体参与协同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阮平南,魏云凤,张国红.企业创新网络创新协同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1):15+11.

[2] Andres B G.Cooperationbased and peripheral cooperator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J].Technovation,2010,30(03):195206.

[3] 全利平,蒋晓阳.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09):1519.

[4] 王玉梅,罗公利,周广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3,32(02):201207.

[5] 陆 杉.供应链关系资本及其对供应链协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26(09):3943.

[6] MartinezRoman J A,Gamero J,Tamayo J.Analysis of innovation in SMEs using an innovative capabilitybased nonlinear model:a study in the province of seville(spain)[J].Technovation,2011,31(09):459475.

[7] Pavlou P A,Sawy O A.Understanding the elusive black box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Decision Sciences,2011,42(01):239273.

[8] 王珊珊,李 玥,王宏起,等.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专利协同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05):5458.

[9]樓高翔,曾塞星,郑忠良.集成创新的范式演变:从个体创新到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J].科技管理研究,2008(03):12+5.

[10]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许箫迪,王子龙.基于战略联盟的企业协同创新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06):1215.

[12]Larson A.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01):76104.

[13]Paul D Cousins,Robert B Handfield,Benn Lawson,et al.Creating supply chain relational capital:the impact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ization processe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24:851863.

(责任编辑:许建礼)

收稿日期:2017-12-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生机理研究:基于动态演化视角”(71562022)

作者简介:魏云凤(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组织理论与网络组织协同的学习与研究.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路径研究

猜你喜欢
协同影响因素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