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的产生发展及其语法意义的演变

2018-09-10 09:57彭媛媛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句首指代连词

彭媛媛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一、“或者”的产生

甲骨文、金文未见“者”字,《说文解字》对“者”的解释为:“者,别事词。”[4](P69)西周初期的《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献,其中只有一个“者”字(不包括伪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中的五个),说明“者”字在当时应用极少。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者”字开始在民间的口语中逐渐被习用,例如《诗经》中的《国风》和《小雅》[5]。“者”字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非常能产的黏着语素,使用频率很高,至今仍保持着相当良好的能产性。

根据对语料的查找和分析,“或者”在春秋时期出现。“或”是个无定代词,同时也是个副词,“者”是黏着成分,不含具体意义,“或”与“者”连用,变成复合虚词“或者”。“或者”最初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被释为复合虚词[3](P256),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形成附加式合成词,凝固成固定的词项。

二、“或者”的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或者”就已出现并且很常见。在句中既可位于句首,也可置于句中,句法位置较为灵活。既有“或许”“恐怕”之义,也有“有人”“有的”之义。例如:

(1)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左转·僖公十九年》)

(2)今周室少卑,晋实继之,其或者未举夏郊邪?”(《国语·晋语八》)

(3)夫灶,一人炀也,则后人无从见也。或者一人炀君邪?(《韩非子·难四》)

(4)惠子曰:“今之城者,或者操大筑乎城上,或负畚而赴乎城下,或操表掇以善睎望。(《吕氏春秋·不屈》)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或者”用作“或许”“恐怕”之义居多,(1)(2)(3)中“或者”都出现在疑问句中,句尾有语气词“乎”“邪”,说明“或者”表示推测、不肯定语气。其中,(1)(2)中,“或者”置于“其”之后,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其”和“或者”连用,使不肯定的推测语气更加明显。(4)中“或者”置于句首,与“或”并列使用,所以释义应与“或”一致,义为“有的人”,指代不确定的对象。

秦汉时期和六朝时期,“或者”的用法基本与春秋战国时期一致。例如:

(5)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新序·善谋》)

(6)天或者憎秦灭其文章,欲汉兴之,故先受命以文为瑞也。(《论衡·佚文》)

(7)臣独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新书·卷一·数宁》)

(8)足下或者见城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三国志·臧洪传》)

(9)或者天之未丧斯文,以是系予之命乎!不然,何为至于斯也。(《搜神记·卷十九》)

唐宋时期,“或者”的释义仍然主要是“或许”“恐怕”和“有人”“有的”,但与六朝前相比,这一时期“或者”大多用来指代不确定的对象,而表示推测、不肯定语气的用法相对较少。例如:

(10)居室豪富,伎妾盈房。或者讥其衰暮畜妓。(《南史·张环传》)

(11)有惑而问曰:“子其隐乎?”对曰:“吾岂隐者邪?——愚者也,穷而然尔。”或者不喻,遂为《述时命》以辩之。(《全唐文·元结:自述三篇序》)

(12)百世之後生肉枯骨惠侔造化,岂不休哉!或者乃曰:死犹不惩而况於刑然民者冥也。(《册府元龟·卷六百十四》)

元明清时期,“或者”主要延续之前表示不肯定语气,但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引申为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见。表示“有人”“有的”之义的“或者”很少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或者”出现了新的释义,表示选择,在句中起连接作用。例如:

(13)李万道∶“我同你去,或者他家留酒饭,也不见得。”(《喻世明言·四十卷》)

(14)我欲待不告诉他来,我也到底是个死的;倒不如告诉他这一段苦情,或者又有个生活处,未可知也。”(《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回》)

(15)或者去投冯公,见拒不纳,别走个相识人家去了,亦未可知。(《今古奇观·第四十卷》)

(16)或者曰:君用兵酷嗜以节制,遂至成效。(《纪效新书·戚继光》)

(17)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曾国藩家书·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

(18)大家想想,若是被人谋害,或者失足落水,焉有两只鞋好好放在一边之理呢?(《七侠五义·第八十七回》)

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或者”已经从表示不肯定语气发展为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见,(13)(14)(15)中的“或者”分别与“也不见得”“未可知也”及“亦未可知”搭配使用,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见。(16)中的“或者”置于句首,“曰”置于其后,“或者曰”表示“有人说”。与之前的“或者”一样,用来指代不确定的对象。(17)中的“或者”可释为“有的……有的……”。(18)中的“或者”连接两个动作行为,表示两种情况之间的选择。

五四运动以来,“或者”使用数量更多,范围更广。例如:

(19)慧女士低了头,或者在想什么心事。(《蚀·幻灭 四》)

(20)家里或者还有些破烂家具也可以卖一卖。(《李家庄的变迁》)

(21)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会办报,会演戏,会唱歌,会画图,或者甚至于会说相声,都可以作为进身的资格。(《四世同堂》)

(22)符合本法规定的条件的,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本法规定的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3)史光柱:主要是通过小战士或者我爱人,他们用盲人软件给我录下来我就可以听了,或者要他们给我读一下。(《鲁豫有约》)

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19)中的“或者”义为“也许”,对惠女士心思进行揣摩和猜测,表示主观推测。(20)中的“或者”表示建议和商量,是主观推测的进一步引申。(21)(22)(23)中的“或者”主要起连接作用,它的前后成分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21)中“或者”连接的是短语,(22)中“或者”连接的是词,(23)中“或者”连接的是句子,它们处于并列关系。

通过对语料的梳理,可以发现“或者”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有几个特殊阶段。春秋战国到六朝时期,“或者”主要表示对事物的推测、估量,常置于指人或事的词后或置于句首。唐宋时期,“或者”大多置于句首,意为“有人”“有的”,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但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不确定。明朝时,“或者”出现了新的释义,表示同时存在或者交替出现,起连接作用。五四运动以后,“或者”的数量更多,使用范围更广,大多起连接作用,表示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或在连接的几个成分中选择一个。

三、“或者”语法意义的形成机制

(一)“或者”语法意义的确定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和分析可发现,“或者”通常置于句首或用来指人或事的词后,并置于表示动作行为的词之前,用来表示对事物的推测、估量,有“或许”“也许”“恐怕”之义,据此我们判定“或者”可以用作副词,并且这种用法延续至今。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或者”还有“有的”“有人”之义,通常置于句首,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但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不确定,据此我们判定“或者”可以用作无定代词。明朝时,“或者”出现了新的释义,表示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或在连接的几个成分中选择一个,起连接作用,可连接词、短语和句子,据此我们判定“或者”可以用作连词。明清时期,“或者”用作连词还处于萌芽阶段,五四运动以后,不断发展,如今,用作连词的“或者”普遍存在。

翻阅现代汉语各种词典对“或者”的解释,都只有副词和连词这两种解释。所以,“或者”发展至今,语法意义也基本确定,可以用作副词,表示推测,不肯定的语气,也可用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句子,表示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或在连接的几个成分中选择一个。

(二)“或者”语法意义的形成原因

一个词的义项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地发展演变,“或者”也是如此。“或者”最初是用作代词和副词,发展到现代汉语,用作连词和副词,是一个高频使用的词语。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成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探讨说明。

“或者”从产生至现在都可用作副词,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从句法方面来看,“或者”通常置于句首或用在充当主语或话题的名词性成分之后,并置于表示动作行为的词之前,构成“NP+或者+VP”或“或者+VP”,通过分析发现“或者”与谓语的关系更紧密,从而成为修饰谓语的成分,用作副词。其二,从语义方面来看,“或者”所在的句义通常是未然的情况或谈论将来,表达说话者的推测,被视为副词。如例(19)中就是表达说话者的推测,此时,“或者”用以传达说话人的测度的语义变强,例(20)则是表示未然的情况。其三,“或者”作为副词使用频率很高,其用例大大多于“或”[6]。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来表示不肯定的推测语气;明清时期,“或者”从猜测之义发展为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见,现如今,用作副词的“或者”进一步引申为表建议、商量的语气。

连词“或者”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其一,连词“或者”从代词中酝酿产生,代词“或者”常引导多个平行的谓语成分或几个并列的名词性成分,几个并列的“或者”常常共同指代更大的句子结构中同一个主语或话题,因此,“或者”的指代作用变弱,意义变虚,为其演变为连词预设了道路。如例(17)中,“或者”引导多个平行的谓语成分“喜欢作点古诗”“搞点考据”“好讲理学”,它们共同的主语是“名士”,“或者”是分指,指代作用变弱。其二,从语义方面来看,“或者”经常出现在具有选择关系的几个成分中,可引导多个平行的谓语成分,表示几个事件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连接前后项,表示两种情况非此即彼;引入几个并列的名词性成分,表示在几个并列成分中择其一。其三,从句法方面来看,“或者”的使用类型主要有居中粘结式和前后配套式,可以分别表示为“X或者Y”“或者X或者Y”(X和Y代表或者的连接对象,X代表前项,Y代表后项)[7]。如例(22)中,“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就属于居中粘结式。例(17)中“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就属于前后配套式。此外,从认知机制来看,一个词用法的产生和转变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在语言环境中实现的。人在理解语句时,都是一边听一边及时处理,把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就尽量组合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就是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组块”[8](P45)。因此,通过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对“或者”存在的语境以及与句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出“或者”的连词用法。由于使用频率较高,这种用法就固定下来。

因此,“或者”构成成分的词汇意义、语言环境的变化、句法位置、高频使用都为“或者”语法意义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四、结语

“或者”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选择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句子。然而,“或者”一词最初并没有连词这一用法,而是用作代词和副词,最常见的是用作副词,这是从古代汉语延续到现代汉语的一种用法。但语言是发展的,时代会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明朝时期,“或者”开始用作连词,这是从其代词用法酝酿产生的。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古汉语不定代词的遗留痕迹,但“或者”以连词的面貌继续活跃着,这也是语法化的结果。

猜你喜欢
句首指代连词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
“指代”难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