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09-14 08:20董艳玲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

董艳玲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注意处理好整体规划、田地制宜、夯实基础、激励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从而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8)03-0082-07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为期两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定方向、定思路、定目标、定任务、定要求,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2018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才能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梦。

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逻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所以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因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重要途径。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而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其基本逻辑可以概括为:中国梦-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20个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总要求”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总要求中既涉及到经济基础,又涉及到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三农”领域经济基础的夯实和提升必须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只有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才能在实现产业兴旺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因此,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总要求”的重要途径。

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八个坚持,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和八个坚持的基础上,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通过实践创新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为农民提供从生产到生活,从摇蓝到天堂的服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一)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重做好调结构和补短板工作,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功能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包括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等多方面融合发展,其中产业融合是基础。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农业与工业融合度较高,而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度较低甚至呈下降趋势,因此,应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生产方式融合,即以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市场主导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二是生产要素融合,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的融合,尤其要以现代技术改善要素供给质量和结构,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在“三农”领域的应用;三是发展理念融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位”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重做好调结构和补短板工作。这里的调结构主要是调整单一、附加值低的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深度挖掘农业的衍生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流通以及乡村旅游融合起来发展,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市场融合渗透、交叉重组、整合集成,形成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的产业结构。这里的补短板除了常说的进一步加强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应着重补好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的市场短板、城乡之间信息和信任传递的信息短板。在此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引导,千方百计地把农户组织起来,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集中采集和传播供求信息、制定规范市场行为主体的奖惩规则,补好城乡融合发展的市场短板和信息短板。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除了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之外,还要着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点是全面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二)走共同富裕之路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践证明,单凭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农户生产是无法同大市场对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实现生活富裕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之路才会产生市场力量和规模效益。组织起来的小农户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兴旺,才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例如,贵州省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殷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新路径,实际上是从农业供给侧的长期生产要素人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殷联心,推动了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产业脱贫路,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三变”改革使百姓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原来的分散生产聚合为产业大军,在对接大市场的过程中不断调节供给结构,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供求平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除了“三变”改革,还可以围绕劳动、土地、资本和创新这四大生产要素尝试以各种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产业兴旺、共同富裕。

(三)走质量兴农之路

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生产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突出的标志是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过O.6万亿公斤,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有没有”“够不够”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从农业供给体系看,市场需求旺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农产品,国内生产供给不足,或者供应成本高,许多国内需求漂洋过海,中高端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而一些大路货品种,虽然国内生产供应充足,但卖不上价,甚至积压滞销。”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一方面,要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科技和创新在“三农”领域的创造性应用。当前,不少省市县乡村都在积极主动地运用科技和创新手段改善农产品质量。例如,山东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要求,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持续推进良种工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同时,加快推进蔬菜标准认证中心建设,争取制定国家蔬菜质量标准,打造山东蔬菜的金字招牌。努力把山东建成全国农产品最安全、最放心的地区之一。

(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让所有的生产要素在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发挥作用。首先,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统筹山水林口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挖掘自然资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产业,促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多搞绿色种植、生态循环种养、休耕轮作,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对山水林田湖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其次,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如统筹规划城乡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不断创新农村污水处理方式;园地制宜地创新农村垃圾处理方式,改变农村垃圾乱堆放的情形,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再次,推广环保技术促进绿色发展。例如,通过采用环保技术对秸秆、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生产有机肥还田;产出的天然气可以提纯为新能源汽车燃料,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总之,要通过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五)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提升农产品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文化之基。按照“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的要求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既要注重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注重将乡土文化以产业为载体进行传承和创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富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袁家村模式提供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的样板。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的袁家村在2007年以前是个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弱病残守家,萧条破败,没有生气。支部书记郭占武大胆创新,提出打造关中民俗文化体验地的新思路,他从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提取资源,从乡村的传统习俗中挖掘资源。在没有任何外部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参与下,以“越土越地道,土的掉渣才是特色”为理念,表现原生的地域文化及风土民俗,如最地道农家美食、民居、民俗文化、民居式的酒店体验以及农家生活体验等,带领全村的父老乡亲,在一片旧厂区的废墟上建成了今天享誉全国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旅游景区——关中第一村,使关中民俗文化再现神韵,大放异彩。从异想天开到无中生有,袁家村通过在農业供给侧下功夫改革了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让全村走出困境,焕然一新,并在传播关中文化的过程中,创造了乡村文化兴盛的局面。袁家村在没有贷款、没有外债、没有国家补助的前提下,依靠党员干部引领,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村集体经济积累从2007年1700万元增长到2017年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8600元增长到2017年7.5万元。

(六)走乡村善治之路

在组织村民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的过程中,通过利益纽带引导村民步入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道路。乡村治理应该遵循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个人都在他的位置上这一社会秩序原则,它是国家对公民整体及个体的责任……是团结一致,是整个社会问题。然而,乡村治理并非易事,要使原来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变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带领村民通过自治建设法治乡村、德治乡村、平安乡村,让成百上千的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在乡村治理中嵌入物质和精神利益的纽带。这个纽带可以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奖惩制度建立起来。例如,有的地方正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乡村振兴的主线,按照村里工作村为主,群众事情群众办的治理理念,塑造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乡村(社区)主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农村(社区)治理新格局。

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创造的塘约模式用《红九条》村规民约为塘约村树起新风,提高了村民的文明意识。“违反九条中的任何一条,就列入黑名单管理。一旦列入,该户不享受国家任何优惠政策,村支两委也不为该户村民办理任何相关手续。”直至考察合格后,才能消除黑名单。塘约村的村规民约之所以管用,是因为在全体村民集体商议的基础上,围绕产业纽带把乡亲们连在一起,产业发展了,集体便有了财富,赏罚机制就有了载体,乡村治理因此得以完善。与塘约村相距不远的大坝村2017年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其乡村治理同样离不开产业发展,村规民约奖罚分明,治理效果十分显著。

(七)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为了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必须通过产业带动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最关键的是补短板和增特色基础上的产业扶贫。有些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欠缺的地方,必须经过补短板才能发展产业,而产业要增特色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因此,精准扶贫必须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持续胜利,避免返贫。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菜单式”扶贫就是让贫困户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供给结构,从而实现稳定脱贫的典型案例。西秀区政府全面分析全区农牧产业和市场供需状况,梳理出市场需求菜单,成立一家国有企业绿野芳田公司给贫困户下“菜单”,同时也负责买单,帮助贫困户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西秀区前后推出农业、养殖、金融、电商、工贸、旅游、就业、教育、助残、民政等10个方面的“菜单式”精准扶贫,形成了党委政府直接领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平台公司连接产销并组织贫困户生产、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精准扶贫体系。

三、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规划,扎实推进。知易行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和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汲取以往“三农”工作经验教训做好科学规划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但在实施过程中,务必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实施乡村振战略要像修红旗渠那样一干十年,甚至几十年,不要频繁地改变工作重点,一会儿新农村建设,一会儿小城镇建设,一会儿美丽乡村建设。以往基层干部在比较频繁的目标变动中工作上缺少长远眼光和系统思考,容易一哄而上盲目跟风,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资源浪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方方面面都要系统思考,合理部署。例如,当前强调产业带动是正确的方向,但是产业培育需要一个过程。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若对乡村住房建设加以正确引导同样可以发挥很大的振兴功能。在乡村,房子对农民来说是大事情,村民愿意将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建房子,但建的质量、档次、文化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住房大致经历了四代演进,建了拆,拆了建,周期过短造成很大浪费和污染。若以村为单位做出“百年民房”规划(村民在规划专家指导下民主集中决策),不许农民再私自乱建,凡是新建住房都要符合当地规划,按规划建房可以享受政策补贴,那么,就可以鼓励农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下,一方面发展产业,一方面科学地建房,从而带动当地就业,促进乡村繁荣。另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有科学正确的政绩指挥棒,不能再用财政砸钱的方法垒大户。今后政绩的衡量,既要看点,更要看面,要惠及大多数老百姓。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稳扎稳打地结合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科学规划,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二)避免一刀切给基层干部留下创造空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指引下,一定要园地制宜,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各地区差异很大,需要实施差异化政策。如果统的太死,不仅政策上容易挂一漏万,更重要的是绑住了基层干部的手和脚。基层干部没有创造的空间,就没有积极性的进发,就没有朝气蓬勃的乡村振兴局面。因此,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充分相信基层干部的家国情怀,相信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力,不要过于频繁地层层传导压力,而是要持续地传导激发干劲儿的动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找准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做好补短板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找准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做好补短板工作。在物质层面着重搞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基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精神层面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议,抓好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生活富裕。具体地说:一是路,路不通,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不解决,产业和业态不可能布置到农村;二是水,要解决饮水供给、污水处理和灌溉用水问题,加大水利设施投入;三是电,电和通讯要普及到村,互联网不进入农村,产品出不去,消费上不来;四是田,在土地整理上持续投入,才能可持续发展;五是环境治理,一些地方生态環境欠账不少,必须结合“三大攻坚战”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六是公共服务,要进一步推动医疗、教育均等化;七是特色产业,在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基础上,重点找准产业定位,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八是基层党建,由“宽松软”到“严紧硬”,必须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发动起来,在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建设中,同步推进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一个也不能少地奔向生活富裕。

(四)鼓励基层通过试点尝试突破性的制度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比如机制体制的创新改革,配套政策和财力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等。实践出真知,为了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积极鼓励基层干部因地制宜地进行突破性的制度创新。例如,眼下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村“人”的问题。靠“38、61、99部队”显然不行,靠吸引能人回乡创业效果有限。县里的能人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里。公务员不允许经商,但事业单位的人,国有企业的人,若允许他们在经营链条的某个环节上发挥作用,则可以极大地整合人力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快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除了“人”的问题,还有“地”和“钱”的问题也需要尝试突破性的制度创新。例如,“資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发展模式深入人心,但现在的土地确权是基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制度上的农户确权,若能以自然村或者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土地确权,这个“权”是村集体的“权”而非个人的“权”,个人的“权”由村集体根据本村的增人增地、减人减地情况动态微调,那么既可以充分发挥组织起来的集体的力量,也可以充分保护农民利益,在解决日益突出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矛盾的基础上,完善“三变”模式,促进乡村振兴。至于“钱”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首创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这种合作金融模式值得大力倡导,事实上,广东清远市和陕西延安市志丹县合作金融,效果就很显著。“人”“地”“钱”的问题顺畅地解决了,产业兴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乡村振兴战略才能顺利实施。

(五)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提高“三农”资金使用效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都会增加“三农”资金投入,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过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三农”资金使用效率。一是投多少问题,中央对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资金应进行科学测算,避免苦乐不均,造成新的发展不平衡。二是怎么投问题,原来的涉农资金太分散,最近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很有针对性,期待贯彻过程中不断完善。三是投给谁问题,以前不少资金直接给农户,而许多农户不会花钱,资金使用效率很低。最好是投给农村合作社等集体组织,或者补贴给致力于产业发展的真正给百姓带来福利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经营致富,把钱花好。四是评绩效问题,许多地方干部缺乏投入产出意识,只管投入,产出效果如何不大关注。政府每年应组织专家(如离退休干部)对县级资金使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匿名评审,督促基层干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责任编辑:李祖杰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