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课程”:托举资优学生自主卓越发展①

2018-09-18 20:03许芹
中小学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实验室个性化基地

许芹

摘要江苏省天一中学以“面向全体、兴趣导向、个性发展”为原则,历经近20年持续探索,建成了涉及更多领域、更多资源、更具挑战性的“丰富课程”体系,并形成初级探索类、学术能力养成类、项目研究类三类课程。为保障课程顺利实施,学校重构校园空间,建设课程基地,开展与高中、高校、高新企业的“三高”合作,协调校内外资源;实施个性化、弹性化的课程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多层级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卓越发展。

关键词英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资优生;“丰富课程”;课程基地群;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8-0012-03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思维敏捷、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喜欢质疑探究、学习快速轻松……除了智力超常,也有部分学生在绘画、表演、创造力、领导力、社交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潜能。如何坚持“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創造真正适合这些“资优生”的教育,使其潜能得到充分高水平的发展,是资优教育面临的永恒话题。

江苏省天一中学(以下简称“天一中学”)在长期的资优教育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课程对资优生培养的重要性,为此,学校以“面向全体、兴趣导向、个性发展”为原则,持续开发了涉及“更多领域、更多资源,更多挑战”的“丰富课程”,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递进式实践研究,构建面向全体、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天才都是经营长处的结果。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去发现自己的智能强项,并充分挖掘和发挥这种潜能,而这都需要“丰富课程”的支撑。只有丰富性,才有选择性;只有尊重差异,才有对人的真正尊重;只有尊重人,才有真正的教育。围绕资优生个性化学习这一课题,天一中学在“丰富课程”建设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探索起步阶段:零散开发,推出系列特色短期课程

天一中学的资优教育起步于1978年,经历了从个别培养到群体培养的过程。2001年,为了创造更加适合资优生的教育,学校专门成立少年部,全面负责资优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当时,针对资优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少年部采用“调查分析,摸清现状;文献研究,现实比较”的方法,立项省级课题“中学资优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并根据扬长补缺和尊重学生个性化、自主性、能动性、探索欲望的原则,设计了系列校本特色短期课程,如朋辈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同时将一些成功的传统教学活动制度化,形成系列活动课程,如“校园六节(母语节、英语节、科技节、数学节、艺术节、体育节)”、“假日新视野”活动性课程等。

2. 整合发展阶段:系统设计,初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为改变探索起步阶段基本依据教师特长开设课程的状况,更好地满足课程开设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2006年起,学校采用“顶层设计,系统思考”的方法,探索形成了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为主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程重在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特智能,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主要包括校本选修课程、文化浸润课程(海外修学旅行、交流互访等)、社团活动课程;研究课程通过提供各种挑战机会,发掘、培养并发挥资优生的优势智能,包括项目研究课程、创新实验室研究课程、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等。

3. 优化提升阶段:实践导向,全方位探索构建“丰富课程”

这一时期,为满足资优生深度发展的需要,探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校采用“基地建设,实践导向”等方法,依托省“十三五”规划专项资助重点课题“资优教育‘丰富教学模式的深度建构研究”,开始“丰富课程”的全方位探索,同时眼光也不再局限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学校以“课程基地群”建设为抓手,系统设计、统整资源、全面覆盖,规划自建了八个课程基地,开展相应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基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这一时期,学校在开设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专为资优生设计的“丰富课程”,从而为学生提供更自主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课程选择,通过“志”“趣”导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二、系统化内容设计,增强“丰富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

通过对我校资优生个性和智力的测试发现,这些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创造力强、思维活跃,在“聪慧性”“自律性”等维度上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对综合性知识的接受程度也远远优于对单一知识的接受程度。根据这些特征,学校对已往的课程及资源进行整合创新,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兴趣、更多自主、更多成功”的成长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卓越发展。目前,我校的“丰富课程”共分为三类。

1. 初级探索类课程:多领域广泛参与,鼓励学生发现自身潜能

这类课程重在为学生提供国家教材以外领域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各种活动过程中,发现、确定自己的兴趣领域,并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包括专题讲座课程(名人课堂、科学大讲堂、网络公开课等)、实地参观考察课程(参观高新企业、科技馆、博物馆、科技成果展等)、亲身体验课程(校园“六节”活动、科技社团成果展示、趣味科技比赛活动等)。

2. 学术能力养成课程:分领域重点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这类课程重在通过提供分领域学习,培育学生的选择意识,促进其个性化学习,并帮助其初步掌握基础学术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包括有梯度、分层次的“校本选修”课程、“社团中阶”课程、学科奥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

3. 项目研究类课程:提供更多机会和挑战,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这类课程面向学生个体或研究小组,通过提供学生挑战性学习机会,以及形式多样的高层次研究展示平台,更好地培养其自主研究能力,包括解决真实问题的“社团高阶”课程、创新实验室深度研究项目、“三高”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内外挑战比赛项目、自主创新项目等探究类课程。

现在,我们的“丰富课程”已在全校得到了推广,但能学至第三类项目研究类课程的,依然是少数资优生。

三、跨边界资源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1. 重构校园空间,开发课程基地和多功能学习场所

为了给“丰富课程”的开设提供充分资源,我们对学校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建成了八个课程基地,同時实现校内资源全年、全天预约开放。这些课程基地包括运动与健康课程基地(体育精神课程学习)、天一书院(浸润式师生阅读)、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中学生项目研究)、E学习课程基地(互联网+学习)、生态课程基地(体验式生态课程学习)、艺术人文课程基地(博雅素养学习)、资优教育课程基地(创新人才早期培养)、AP课程基地(挑战能力、国际理解学习)。

此外,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学校还分别规划设计了有别于常规教室的多功能专用实验室或场所,为三类“丰富课程”的开设提供资源支持。例如:学校的生态课程教室、智慧教室,位于教学楼各处的开放式书库和学习场所,3D打印实验室、计算思维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以及人工智能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环境模拟生态实验室等18个创新实验室等。同时学校还引进专用项目设备,为学生开展项目研究、自主学习,以及教师实施小班化教学及指导提供条件。

2. 开展“三高”合作,加强校内外资源协作共享

在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校坚持“国内协作、国际合作”的方式,通过开展“三高”合作,协同整合校内外资源,进行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研究、师资共享等。

其一,加强与高中的合作。学校通过加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省课程基地联盟等形式,与国内外100多所高中合作开展多项主题性研究项目,实现学术资料、研究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其二,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学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依托高校资源,创建了18个创新实验室,开设各类大学先修课程,并邀请高校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从事项目研究提供软硬件支撑。

其三,加强与高新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考察实践研究基地,包括江阴“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基地、卡特彼勒技术研发中心、松下电器等共计20个;另一方面,学校与高新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如康明斯创新工程实验室等,为学生开展项目研究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

四、“弹性化”课程管理及评价,助力学生自主卓越发展

为保证“丰富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建设了“个性化”“弹性化”的课程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多层级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1. 实施“个性化”“弹性化”课程管理机制,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学校以“尊重选择”为核心,在可供选择的100多门“丰富课程”基础上,开展走班学习,实现学生“一人一课表”。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对教学时间、师资配备等进行整体规划,开发了基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丰富课程”的网上选课平台,以及针对第三类“丰富课程”的项目研究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完成项目申报、过程指导、成果展示等)。具体操作上,学校允许每个年级的学生利用每周统一安排的半天时间,根据自身选课情况到对应班级进行学习。

除了进行走班学习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主学习需求,预约学校的实验室和教师,进行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探究。为此,学校除了给每个学生小组或项目配备校内导师外,还通过“三高”联合,聘任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些导师除了在规定课程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辅导外,还通过网络等途径全天候、全方位组织和参与学生讨论,提供资源和学习指导。同时在“丰富课程”实施中,学生与教师均可根据需求,自主申报开设相应课程,经学校审定后,正常开设课程并增设评价项目和等级。

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实行“学分制”“特优生制度”等,允许学有余力的资优生同时选修多门课程。学生通过自主申报,经学校认定后,可以获得“减免作业”“跨学段先修”“课程免修”“课程免考”等“优待”。

2. 构建多元化、多层级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有效落实“因材施评”

“丰富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呈现出显著的个性化发展态势。为此,学校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因材施评”,探索形成了多元化、多层级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例如:学校围绕三类“丰富课程”的开设,针对“学术类、特长类、活动类”等不同课程类型,分别制定学生评价原则。如“天一科学院”(学校社团组织之一,下设17个分院<学生社团>)实行的学术类评价,就以学生自评为主。一方面,该院下属的17个分院可以依据会员的相关研究经历、成果及获奖情况,对其特长等级进行自行认定;另一方面,该院还可以自主开展会员的学术荣誉晋升,会员凡在科学研究或科技创作方面有成果的,均可以参评全校性的“院士”“研究员”或“工程师”“技师”等荣誉称号。同时,该院还可以结合社会权威机构的评价机制对会员成果进行学术鉴定,包括权威机构认定、专利申请等。通过“丰富课程”的实施,学校每个资优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进行个性化、挑战性学习,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

注释:

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专项重点资助课题“资优教育‘丰富教学模式的深度建构研究”(课题批准号:R-a/2016/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验室个性化基地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