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 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2018-09-18 23:50楼捷
教师·中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

楼捷

摘 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常规的理论学习、教学竞赛、技能比武、听评课等校本研训活动,虽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水平,但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学校教科室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课例研究活动,将教与学有机地融合。文章以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的课例研究为例,以构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本的课堂,通过理论学习、课前研究、教学实践、课后反思等活动促进教师研究力的提升,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研训;课例研究;教学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7

作者简介:楼 捷(1980—),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副教研主任,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基层教研组织的学校教科室有义务更有责任带领教师走进教育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来,促使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道德修养。一个小学教师比一个小学生有更多的知识,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当我们涉及某一个具体知识点时,我们到底应该比学生多懂得哪些知识呢?如何做才能准确地把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能不能根据一节课的内容做出多个不同的教学设计呢?能不能把对一节课的研究形成系列校本教研呢?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课例研究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其理论水平与教学研究力。怎么做课例研究?笔者以学校数学组开展的课例研究活动为例进行阐述。

一、对上位知识的研究,让教学起点站得更高

在青年教师比武活动中,一位年轻教师上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找规律》一课。在引入环节她以教材主题图为背景,引导学生开放性地观察灯笼、小旗和小花的摆放规律,提出了“我发现( )是有规律的,以( )为一组不断重复下去”的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你是由近到远观察的小旗,如果从远到近的观察,还会是同样的結果吗?”,同时辅以课件的支持,帮助学生验证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站在了数学思维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教师上的比武课,如果没有课前的研究,没有站在学科高度的思考,课堂呈现的效果就不会有如此的精彩与灵动。

课例研究需要教师对内容的“来源”“去向”与“上位知识”做融合文章,以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展多元互动的教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应该比学生有更多的知识,即“上位知识”。它是指超越了小学的一节课的内容,在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中出现的相关知识。《找规律》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或许他们在幼儿园时就能顺利地找到物品摆放的规律。这个内容的教学,不仅仅是训练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发现”以后能“猜测”发现是正确的。教师将“发现—猜想—验证”的思想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手段,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还落实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二、对课标的研究,让教学目的有效落实

“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这是一位教师在上完《认识人民币》一课后写下的一段话。她的课堂教学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以“羊村小伙伴领红包”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在琳琅满目的人民币中找出自己认识的钱币和不认识的钱币,再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得以解决。这样的设计不仅吸引了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互学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聆听、认真比对的习惯。

课例研究需要教师针对学段教学、学生实情展开研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实情,设计符合学生基本能力与认知水平的教学。一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这不是我们翻翻教材、看看资料就能明确的,还需要了解课程标准对知识与学生的不同要求,为教学的实施找准出发点与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地落实。

三、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让教学设计的视野更宽广

在课例研究活动中,五年级组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研究报告》中提出:“对比分析这些版本的教材可以看出: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是通过操作活动情境,提供直观图形,数形结合,以找相等的数为思路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其中,西南师大版教材设置的是关于数学小报的现实情境;浙教版的活动设计得较为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引入了数线——半抽象模型;苏教版采用逐步呈现多个分割图的形式,对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形象直观,为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了良好的脚手架。人教版和苏教版在分数的基本性质呈现后都提出了要求,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规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西师版则是从‘用不同的思路解决把、化成分母都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来帮助学生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的联系,其他版本教材均未提及这个问题。”

课例研究要丰富教师手头上所占有的资料,加强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从而有效地抓住教学的切入点。从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理念、编写体例、内容编排、素材呈现形式有何异同开始思考,为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拓宽了思路,促使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更多、更深的认知与思考。

四、对学生学情的研究,让知识从学生出发又回归学生

以三年级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因为长方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图形,而且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之前,他们对面积的意义以及面积的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是不是已经有了一大部分学生能够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甚至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呢?为了了解这些情况,三年级组的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你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请试着计算下面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的面积。”并在三个实验班开展问卷调研。调研结果如下表:

从调研结果来看,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掌握了算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知道算但不知道算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不会算。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备课组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通过动手用面积单位摆长方形,探究“面积”与“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学生对算法的正确理解。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凭借着自我经验设计教学,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掉进教师预设的“陷阱”中,对学生学会学习毫无帮助。因此,课例研究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学情,通过师生访谈、问卷调查、课前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再结合生活实际,由知识本体扩散到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方法,让教师教得更具目的性,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果。

课例研究活动的开展,促使教师对数学学科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数学课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能解几个题、能得多少分的量化指标上,而是深入课程的核心——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如何思考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等。总之,课例研究让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同时更加理解了数学课程的涵义!

参考文献:

[1]朱乐平.圆的认识教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张奠宙,于 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改进及案例分析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例研究”培训项目在顺义区杨镇一中举行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整体思维: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路径
培养学生由函数图象观察、推导函数性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