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

2018-09-26 05:54周振勇李红波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存栏哈萨克斯坦肉牛

周振勇 ,李红波 ,张 杨

(1.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乌鲁木齐 830011)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的畜牧业大国,也是我国的邻国与重要合作伙伴国,与我国新疆接壤,围绕畜牧业发展和合作共赢,两国立足地缘、人文、科技、经贸等优势开展了诸多领域的重要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中哈农业合作明显加速,农产品贸易量与结构随市场需求持续优化,农产品到达中国市场的通关时间缩短了90%,经贸往来与文化科技交流日益活跃,作为中亚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的发展广受各界关注,深入了解哈萨克斯坦的农牧业可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开放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 哈萨克斯坦农牧业发展概况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国土面积272.49万km2,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大国,亦是全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地处中亚,西濒里海,东南连接中国新疆,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境内大部分领土为平原和低地。2015年人口数量1 762.5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50.7%,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49.3%。全国有农牧业用地 2.1亿 hm2,人均约 12 hm2,2013年末人均 GDP 13 124美元,农业总产值91.8亿美元(FAO),农业人均收入1056美元,主要农作物面积1689万hm(2FAO,2014),畜牧业总产值37.33亿美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40.6%。牛业产值达25.53亿美元(其中:肉牛业总产值达10.27亿美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7.52%;牛奶产值15.26亿美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0.88%),占畜牧业产值的68.40%。

2 资源环境与畜牧业发展

哈萨克斯坦属大陆性气候,多为平原和低地,其中西南部属图兰低地和里海沿岸低地,中、东部属哈萨克丘陵,东缘多为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约占全境面积的60%,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8~-4℃,7月平均气温19~26℃;平原地区年降水量100~300 mm,山区可达800~1 500 mm,地理环境与自然生态条件都非常适宜发展畜牧业。哈萨克斯坦天然草地面积辽阔,而且光热资源丰富。哈萨克斯坦拥有草场面积1.8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69.5%,天然草场面积1.843亿hm2,人工草场面积500万hm2,夏季牧场占草地资源的51.6%,春夏牧场占比77.1%,冬牧场占比30.0%,四季牧场面积2 630万hm2。除北部地区外,多数草地可以全年利用,拥有460万hm2刈草场和15 720万hm2天然牧场,年产草量在8 000万t左右。这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从天然草地获得的饲草占各类饲草总量的80%,个别地区可达90%。在南部地区,牲畜的80%都在天然草地放牧。缺乏稳定的饲草、料供应基础是制约哈萨克斯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哈萨克斯坦畜牧业多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草场只有春夏和秋季部分时节可以使用,在寒冷时节无法野外放牧,只能采用饲料喂养。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需求以及出口的需要,哈萨克斯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畜牧业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了各州的饲草料储备计划任务,为畜牧业生产中饲草料的保障制定了诸多措施,为畜牧业的稳产与增产提供了制度保障。

3 畜牧业发展特点与优势主导产业

哈萨克斯坦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资源条件,丰富的草场资源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肉牛养殖生产因在畜牧业中权重大而成为优势主导产业。

3.1 品种与数量

哈萨克斯坦的牛业养殖包括水牛和黄牛2个种属。黄牛种属可划分为乳用品种、乳肉兼用品种和肉用品种三大类型;肉用品种主要有哈萨克白头牛、安格斯牛、圣塔格特鲁德牛、夏洛来牛、卡尔梅克牛、加洛韦等10个肉用品种牛。据哈萨克斯坦官网数据报告[1],2015年底,哈萨克斯坦牛的存栏量达617.98万头,规模化牛场养殖数量为652 198头,牛的规模化养殖率10.6%,肉牛的规模化养殖占牛规模养殖的60.26%。

存、出栏量及历年变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征,哈萨克斯坦牛的养殖数量自其独立以来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变化,各种因素影响的综合体现是牛的存栏数量从1992年的909.6万头急速下降到1999年的369.7万头,在同一时期牛的出栏量从1992年的322.9万头增加到1994年的399.6万头,大量的出栏及低水平的繁殖效率使得牛群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出栏增加为表象的肉类生产导致了大量的生产母牛被宰杀,重创了哈萨克斯坦养牛业的再生产能力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0—2001年牛的存、出栏量下降至400万头和180万头,相比1992年的509万头和323万头的存、出栏量分别下降了44%和56%,牛的存栏与出栏达历史最低极值。2001年以后,随着年度出栏量的减少与相关措施的实施,牛的存栏缓慢增加并带动了后续出栏量的同步回升,截止2013年末,牛存、出栏比已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见表1)。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牛出栏率在30%~35%更能维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养殖区域、规模与结构

哈萨克斯坦牛的养殖在全国14个州均有分布,肉牛在2015年全国牛的规模化养殖量65万头,占牛存栏量的10.6%,肉牛存栏393 033头,有11个州的规模养殖场中肉牛的存栏量超过50%;在牛的规模养殖方面,阿克莫拉州、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科斯塔奈州、巴甫洛达尔州、北哈萨克斯坦州等6个州的牛规模化养殖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肉牛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26%,阿特劳州、克孜勒奥尔达州、曼格斯套州、南哈萨克斯坦州等4个地州牛的规模养殖存栏数较少,肉牛的规模养殖总量不足万头。据相关资料统计(表2),2015年末全国的肉牛规模化养殖情况为:阿拉木图84 694头、科斯塔奈州48 087头、江布尔州45 914头、阿克莫拉州45 528头、东哈萨克斯坦州43 001头、西哈萨克斯坦州28 066头,肉牛在规模化养殖中的占比60.26%。从产业的发展来看,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仍以传统的中小规模散养为主,牛的养殖以农户放牧散养为主体,占牛存栏量的89.40%。

表1 哈萨克斯坦1992—2014年末牛存、出栏量

表2 哈萨克斯坦2015年末各地州牛存栏、规模与结构

3.3 主要产品产量与产能评价

牛产品的产量主要由牛肉生产力水平和出栏量两个指标决定,1992年,哈萨克斯坦牛牛肉产量为59.6万t,占世界牛肉产量的1.13%,牛肉生产力水平每头牛达184.6 kg,出栏牛的个体生产性能相对较高(见表3)。随着出栏量的快速增加和生产周期的缩短及良种牛存栏的减少,全国牛肉的生产力水平和存栏量均受到显著影响,至1998年头均牛肉生产下降到150.1 kg,单产水平从世界排名70名下降到129名。牛肉生产力水平的下滑是养牛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提高良种牛的比例,保证牛群结构的平衡已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发展,牛肉生产力水平由世界排名的第70名下降至120名以下,哈萨克斯坦提升牛肉生产力水平,增加牛肉产量与供给成为改善民生与促进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

表3 哈萨克斯坦1992—2014年末牛肉产量

产品价格指数能体现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牛肉及牛肉制品是哈萨克斯坦的传统食品,牛肉及肉类制品的供应数量基本上取决于农业企业和肉类行业的活动。多年来,随着肉类产品的生产及市场容量的影响,哈萨克斯坦的肉食品生产与消费呈现结构性失衡,随着牛肉生产相关要素的波动,每千克牛肉的生产价格指数从1994年的1.89元上升至2013年的16.98元(详见表4),牛肉及其制品的生产价格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表征,直接反映了哈萨克斯坦国内与国际市场牛肉供给特点,牛肉价格的波动导致哈萨克斯坦肉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就影响因素而言,导致活牛、牛肉价格波动的因素是非常复杂、多方面、多层次的,人均收入、消费支出与购买力导致牛肉与肉制品成为相对昂贵的食物。

3.4 产业基础与现状

粗放式经营是哈萨克斯坦肉牛养殖的主要特征,农户家庭式小规模占生产主体,生产率处在较低的水平,肉类生产的增长主要依赖存栏总头数的增长,养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哈萨克斯坦在1991年以前养牛业主要是发展奶牛养殖,在苏联解体后大量的国有集体农场破产,农户养殖成为生产主体,截止2013年哈萨克斯坦的养殖业经营主体和结构为:农庄占10.3%,农业企业占4.2%,居民个体经营占85.5%。

根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2020年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当前,哈萨克斯坦的肉牛产业生产力水平整体有待提高,制约肉牛产业发展较为突出的问题有:肉牛的生产占牛存栏量的8.2%,种畜缺乏,私人农场牛的饲养量占比72%,大多数农场和饲养场规模小、技术落后,专业育肥场和饲养场不足,肉牛养殖生产不规范,牛的生产管理与产品标识及可追溯系统建设滞后,缺乏满足国际“清真”“有机”食品生产的肉牛生产技术规范,养殖户生产技术水平低,农牧民生产技术培训体系不完善等。畜牧业以小规模散养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哈萨克斯坦登记注册有20余万个农业组织,其中18.8万个农业组织在生产经营,有6 000余家农业企业、股份公司、合伙公司等拥有农机设备,但基本都是一些被淘汰型号的农机,只有近10%农机设备可以算作现代化农机。农机设备每年折旧率10%~15%,近几年农机设备更新速度仅1%~2%。据哈萨克斯坦统计署资料表明,在哈萨克斯坦90%以上的肉、奶、毛均由私营企业和农场主生产,而大型农牧企业集约化程度低,其产品在哈萨克斯坦市场份额低。大型农牧企业生产的肉、原奶和毛分别只占哈萨克斯坦市场份额的5.7%、4.0%和5.0%。国家支持养殖业的发展,通过诸多补贴政策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与产品竞争力。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屠宰出栏每头牛的生产力水平为154 kg,发达国家每头牛的生产力水平为250 kg,牛肉的产能增长主要依赖于出栏数量的增长。在屠宰加工方面,屠宰场实际加工产能与效率约占肉类生产的30%。

表4 哈萨克斯坦1994——2014年牛肉生产价格指数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肉用牛面临产量偏低,饲料生产方面的系统化问题、卫生防疫状况不佳,育种繁殖方式传统等问题。在肉类产量和加工技术等方面,哈萨克斯坦已经大大落后于肉产品主要生产国。根据最新资料,哈萨克斯坦良种肉牛仅占牛存栏数的2%(约11.3万头);牛的日增重方面世界平均值1.0~1.5 kg,哈萨克斯坦牛的平均日增重400 g;在品种改良方面,繁殖效率不高,繁殖技术仅有0.2%的使用率,目前所采用育种-选种新技术(人工授精、生物技术、胚胎移植),未展现出显著成效。

4 小结

哈萨克斯坦具有发展肉牛业的优势资源条件,丰富的草场资源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邻国俄罗斯、中国等市场牛肉进口需求大,基于20年前哈萨克斯坦还出口了18万多t牛肉,而2010年的牛肉出口量为零,表明市场潜力与弹性需求巨大。哈萨克斯坦平均每年出口500万t的粮食,牛肉生产的料肉比4∶1(即4 kg谷物可转化为1 kg牛肉),按此计算,哈萨克斯坦的牛肉增产潜力125万t。同时,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随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农业发展计划“农业2020”计划的提出,预期到2020年,该国的育种进展可使出栏牛的胴体重增加2%。

猜你喜欢
存栏哈萨克斯坦肉牛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肉牛口炎咋防治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