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磁共振检查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8-09-28 03:07
现代临床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鞍区管瘤脑膜瘤

杨 波

(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濮阳 457000)

鞍区肿瘤是指机体蝶鞍位置与其周围邻近组织结构中发生的肿瘤[1]。鞍区肿瘤分为三类,包括鞍上、鞍内、鞍旁肿瘤。蝶鞍位于颅内正中位处,包括多种组织,如中床突、鞍结节、鞍背、视神经管、前床突、垂体窝、后床突等,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一旦该处出现肿瘤,可能会侵及多个区域,导致患者出现颅神经损伤、垂体腺内分泌障碍、视觉障碍等多种并发症[2-3]。CT和MRI是临床对鞍区肿瘤诊断的常用手段。本研究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部分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的鞍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CT和 MRI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断鞍区肿瘤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30例鞍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7~77例,平均(60.35±9.32)岁;主要临床表现:头痛伴呕吐109例,视力下降伴视物模糊99例,闭经8例,肢端肥大10例,泌乳素增高20例,垂体功能低下1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现代肿瘤学》中相关诊断标准[4],且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鞍区肿瘤;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者;认知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无法完成影像学检查者;对造影剂过敏者;合并其他颅内肿瘤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1)CT:以 OPTIMA 660型(美国GE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检查。先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以颅脑-垂体为扫描范围,设置层厚为3 mm。而后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800)为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为100 mL;②MRI:以1.5T磁共振仪OpTix MR(美国GE公司)对患者实施扫描,对蝶鞍区和颅脑实施平扫,设置层厚为3 mm;而后对该部位实施增强扫描,以细胞外间隙非特异性对比剂Gd-DTPA为造影剂,剂量为0.1~0.2 mmol/kg。以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对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读片判定,结论不一致时,进行讨论至意见统一。

1.3 观察指标 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2 结 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230例鞍区肿瘤患者中,颅咽管瘤50例、垂体瘤82例、胶质瘤42例、脑膜瘤56例。

2.2 CT和MRI诊断结果 CT与MRI对垂体瘤和脑膜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颅咽管瘤、胶质瘤的诊断符合率高于CT,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和MRI诊断结果对比

3 讨 论

鞍区位置有复杂的解剖结构,鞍上为视交叉,鞍内为垂体,两侧为海绵窦和颈内动脉。在颅内肿瘤发病中鞍区肿瘤约占10%~20%[5]。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颅咽管瘤、垂体瘤、生殖细胞瘤、胶质瘤、脑膜瘤等,其中最常见的为垂体瘤,可细分为两类,包括微腺瘤和大腺瘤[6]。CT检查大腺瘤以鞍区占位为主,多为分叶形或圆形,可生长在两侧或鞍上,部分肿瘤可出现囊变、出血。大腺瘤经CT平扫多表现为等密度,部分伴急性出血的肿瘤表现为高密度。大腺瘤经MRI检查显示为组织肿块,T1、T2加权为等信号,边缘光滑,如囊变或坏死、肿瘤伴出血等情况会出现混杂信号。对其实施增强扫描发现,肿瘤实质信号出现显著强化[7]。CT对微腺瘤患者实施扫描时发现,其垂体呈异常密度区,低密度多见。垂体上缘隆起,存在不同程度的垂体柄偏移,鞍底部骨质变薄下陷。因早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度欠佳,易出现低密度状态;而晚期则为高密度状态。采用MRI扫描微腺瘤以局限性异常信号为主,与正常垂体相比T1加权更低,T2加权肿瘤边界不明显。正常垂体经增强扫描发现呈明显强化状态,而病灶区多为无强化状态或微强化状态[8]。

CT扫描脑膜瘤多表现为分叶形、卵形和圆形,边界明显,部分患者病灶可能伴有星状或颗粒钙化。MRI扫描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T1加权信号相似,掩盖T2加权上等信号,经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征于钙化区域,呈均匀强化状态。颅咽管瘤在鞍区肿瘤中的发病率较高,病灶多为伴有一定程度钙化的囊实性或囊性肿块,好发于鞍上。颅咽管瘤无明显的钙化形态特征,部分病灶表现为内部不规则钙化或斑点状钙化,或依附囊壁的壳状钙化,或伴团状钙化,在鞍内和鞍上钙化较为常见,其他鞍区部位极为少见。胶质瘤好发于鞍内和鞍上,多表现为星形细胞瘤,多为囊实性或实性,病灶存在较大的体积,且边界不明显。CT检查胶质瘤病灶区密度为混杂状态。MRI信号延长,可能为稍长T1、长T2,或长T1、稍长T2,病灶出现钙化或出血,多伴有囊变。本研究结果显示,CT与MRI对垂体瘤和脑膜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CT和MRI对垂体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相似,诊断符合率与病理检查结果趋近。MRI对颅咽管瘤和胶质瘤的诊断符合率高于CT,说明与CT相比,MRI对颅咽管瘤和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更高,必要时可联合CT和MRI检查,以提高肿瘤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对鞍区肿瘤实施CT和MRI诊断均有较高的价值。与CT检查相比,MRI对颅咽管瘤、胶质瘤的诊断能力更强。

猜你喜欢
鞍区管瘤脑膜瘤
论著/通过MRI 识别BRAF 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颅咽管瘤术后尿崩的相关因素分析
颅咽管瘤放射治疗进展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及癫痫发作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