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双钱:双手托起“航空梦”

2018-09-29 02:14陈希
一带一路报道 2018年5期
关键词:春华钳工客机

文/陈希

胡双钱:双手托起“航空梦”

文/陈希

人物档案

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班组组长

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等称号,并被评选为“2017工匠中国年度十大人物”。

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飞公司”)的钳工车间里,头发花白,表情专注的胡双钱在一群年轻人中显得格外醒目。他头戴护目镜,身着蓝色工作服,右手紧紧握着锉刀反复打磨,额头上的汗珠混着空气中飘浮着的铝屑凝结在身上——这一动作、这一场景,他重复了38年。

小数点后两位的博弈

走进上飞公司3000平米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在胡双钱的工作台抽屉里,摆放着看上去有些年头的锥子、改刀、扳手等工具,这些看着有些“过时”的工具却是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而他手上正在打磨加工的大飞机精密零件与这些工具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

拿着手上的零件,胡双钱解释道:“这种角度很小的直角零件,机床刀子伸不进去,还是要靠手工来修挫。”

众所周知,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儿,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的细微调整,这些活儿只能手工完成。同样是做钳工,即使打磨的零件一样,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以螺栓孔为例,民用的螺栓孔公差可以达到30-50丝(1丝等于0.01毫米),但航天用的螺栓孔公差只能在2丝以内,这是小数点后两位的博弈。

“天上飞”的零件,不仅标准高,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体成型,没有二次修改和补救的余地,零件一旦出现偏差,纠偏余地很小,往往只能报废。这样精细的手工活,胡双钱驾轻就熟。

同事们评价说,经过胡双钱手的每个零件都是一个“活招牌”。而胡双钱自己心里明白,“活招牌”的背后是“铁杵磨成针”的“苦功夫”。

在没有可视化建模软件的年代,看图纸、照样造出复杂的零件,对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为此,胡双钱曾经长时间在家里用橡皮泥按照设计图“做模型”,培养“手感”。拿不准的零部件,就找硬度类似的材料试着做练习,仔细“磨合”,哪个位置可能会断、哪个位置可能会做过头、哪个位置是难点,就在无数次这样的模拟练习中,答案慢慢变得清晰。

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胡双钱总结出“对比复查法”“反向验证法”等许多先进的工作方法,这是他保持产品高质量的“诀窍”。

2017年5月3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做首飞前的准备(视觉中国 供图)

正是因为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在38个寒暑岁月里,经胡双钱手加工的飞机零件多达数十万个,从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因为从无差错,他连续13年获得厂里“质量信得过岗位”,享受到产品免检的待遇。

“金属雕花”的技艺

2002年,国产ARJ21支线飞机项目正式立项;2008年,国产大型客机C919项目正式立项,中国人的大飞机梦随着这两型飞机的出现再次被点燃。

在首架C919数百万个零部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的,这意味着,很多时候零部件的材料和形状都需要不断摸索,才能得出最优解。在这样小批量、多频次的调试中,打磨零部件,手工比机器更有优势。

大飞机制造让胡双钱忙了起来,不仅要做许多形状各异的零件,不时还要临时救急。有一次,飞机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胡双钱回忆道:“这个零件有36个大小不一的孔,孔的精度要求要达到0.24毫米。”0.24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分之一。这样的零件本来要靠先进的数控车床来完成,但胡双钱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完成了这个零件。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被送去安装。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胡双钱这里却一次次地得到完美解决。在C919大型客机的平尾零件上,有一个直径1.6毫米、位于连接接头的小孔,孔槽位置精度为0.15毫米,孔和基准面有15度的角度,并且钻孔位置离上平面距离50厘米,加工精度很难保证。胡双钱利用角度台虎钳加固位置,用小的钻夹头装夹在大的钻夹头里,既接长了钻头又起到了加工时的稳定作用。之后,他用中心钻定位,在确保钻孔位置后,再进行加工……最终零件被丝毫不差地生产出来。

2015年5月28日,胡双钱(前)在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给学生现场辅导

胡双钱正在打磨大飞机零件(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供图)

2017年5月5日,由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首飞,实现了无数国人的大飞机梦。回忆起当时成功试飞的情景,他仍难掩激动之情:“很自豪,当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 胡双钱说,“我的梦想就是看到祖国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

梦想正在成为现实。截至目前,C919大型客机已取得国内国外多家航空公司超过800架的订单。

大国工匠的“传帮带”

从2014年开始,上飞公司成立了“胡双钱大国工匠工作室”,用以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在培养青年人的方式上,胡双钱有自己的风格。作为“过来人”的他深知,要培养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先要拨正他们“头上”的弦,“手上”的活才教得好。

“钳工的工作并不难,熟练操作之后如果想更进一步,一定要能静心,踏踏实实去干,才能提高。”胡双钱说。

胡双钱的“小徒”顾春华学艺已经有7年了,做“大国工匠”的徒弟是什么感受,他很有发言权。

条件艰苦、生活单调,生产线对一些青年人来说,正在失去往日的魅力。从机械制造专业毕业11年后,顾春华成了几十名大专同学中唯一一名留在对口专业生产线上工作的。“同学们有的是觉得一线太辛苦,有的是没有遇到好的师傅带路引导,渐渐地都转行了。要是没有遇到师傅,也许我真的也坚持不到今天。”

2009年,顾春华从铣工工种转到钳工工种,从原本的中级工变成了初级工,在新师傅胡双钱的严格要求下,用两年时间就提升到了高级钳工的技术水平。

技能提升的背后,是胡双钱的“没有退路”法则。顾春华说,公司往往会给一些复杂的零部件多准备一些备料,但师傅都“偷偷不告诉我们”。正是在这样“没有退路”的锻炼中,做零件时的心态也变得更为谨慎,仔细再仔细。

胡双钱说,“工匠精神”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要传承这样的精神,不仅要“传帮带”青年技工,更要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胡双钱工作的车间,目前还生产着波音和空客的零件,但胡双钱始终觉得,只有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做技术的创新,这种感情和造国外的飞机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如今已近退休年龄的他,似乎身上还有用不完的劲儿。胡双钱说,别说是再干10年,哪怕再干20年,自己也很乐意,“希望天上飞的飞机,都写着‘中国制造’!”

责编:史瑞

猜你喜欢
春华钳工客机
木碗
过生日
张之洞的“三不争”
东航失事客机第二部黑匣子抵京
客机变货机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文若春华思如泉涌
新时期钳工教学的几点分析
发达交通之大型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