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材也可以变得“易学易教”

2018-09-29 19:47刘红霞
湖南教育·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国旗爷爷奶奶法治

刘红霞

从核心素养的发布、品德课程的更名到《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使用,一系列的变革预示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变革的时代也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将怎样积极迎接挑战,准确把握核心素养时代品德课堂的变革方向,营造不一样的教育生态?

今年5月,笔者有幸参与了教育部在成都举办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国家级培训,刚一培训回来就被邀为娄底市第二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书育人风采赛的评委。毫无疑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本”与“学本”关系的处理尤为关键。

1.是“教材”,更是“学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凭借,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与内心的一个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教本”,含有教学范式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的导向。教材也是学生进入教育文化,在一定的教育文化引领下,与教材中的主人公开展对话的凭借,因而,教材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学本”。

在风采赛中,一位老师上的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我对校园欺凌说“不”》这堂课让我印象深刻。教师经过热身阶段后,就出示一段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后谈感受。孩子们有的说:“这些被欺负的同学太可怜了。”有的说:“这个副班长太过分了。”另一位同学接着说:“如果大家齐心协力,是不会造成这种后果的。”同时,还有几个孩子这样说:“副班长其实也在伤害自己,将来会走上犯罪道路的。”“我觉得这些同学太软弱了,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和家长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没做深度引领就引出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紧接着提问:“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要怎么做?”几乎全班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要反抗。”于是,老师顺势面对板书引读:让我们面对校园欺凌勇敢地大声地说———“不!”有学者称现代道德教育像是“拄着拐杖前进”,学生习得的道德知识与自身的道德素养失衡,就是因为其“教”与“育”的分离。口号式的道德教育很难内化成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行为,因此也就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德行的发展。

这位老师也许就想通过这个视频来引入课题。结合后面老师设计的“帮一帮”环节,出示三个案例(案例一:下午放学,高年级一学生堵在路边要低年级学生交50元钱,不然的话“没好果子吃”。案例二:一个孩子不小心把一同学的水杯弄倒了,那个孩子得理不饶人。案例三:看到高年级的孩子欺负低年级的小朋友该怎么办?)都是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浅尝辄止。这里,就有一个老师如何面对“教本”与“学本”的问题。老师为本节课选择了这些教学资源,那么这些资源就成为老师搭建课标、教材与教学之间的通道和桥梁。老师就要在教与学中搭起一个支架,不仅对学生进行经验的唤醒、运用,还要整理、交流与提升。比如,学生面对校园欺凌应对方法的引导以及为学生提供应对路径参考。比如,校园欺凌有哪些方式?老师就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如有进行身体攻击的,有精神折磨的。究其发生的原因,教师也要引导到施害者、被害者内部的原因,还有学校、家庭等外部的原因。对校园欺凌预防的策略,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而导:个体的层面、家庭的层面、学校的层面、政府的層面等,为孩子提供方法策略、提示与参考。

2.是方法,也是内容。

教材是公共产品,是全省、全国教师通用的。对教师而言,就要思考教材如何进课堂,如何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过程,让孩子们生长出中国人的文化品格!这里就有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这样执教科教版五年级下册《让爷爷奶奶开心》这一课。一上课,教师简单地组织教学后就出示一组爷爷奶奶旅游的图片,问:你发现了什么?估计老师是想通过图片引入课题。虽然这样开放式的提问也让老师绕到了课题,但终究不是最优的方法。紧接着老师提问:你的爷爷奶奶是怎么爱你的?又是一个大问题。第三个环节:老师安排四人一小组分享与爷爷奶奶的小故事,并打出提示语:“有趣的、感人的、难忘的……”刚开始,孩子们很怯生,也没有进入角色,但是在指名分享后,孩子们则都说起了爷爷奶奶关心自己的小故事。如:“我在沙发上睡着了,奶奶怕我冻着,就把毛线衣全给我盖上,自己却着了凉。”“外公为给我买玩具,打雷下雨了也跑过马路帮我买来,衣服都湿了,我非常感谢外公。”多么有生活气息的故事!为什么要等到冷场以后才有精彩的呈现呢?是因为老师一开始就没有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世界。其实,面对这样的教材,老师就采取谈话式交流:孩子们,你们家里分别有几口人呀?有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吗?最疼你的家人是谁?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设计一个个他们“有感觉”的话题和领域,激发他们道德学习与探索的愿望,并引导这一探索过程。这样很快就能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并在回顾交流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教师再在孩子的故事中挖掘典型的事迹进行引领,从而跳出故事的环境,站到人本身、站到整个家庭与社会的高度,让学生懂得“让爷爷奶奶开心”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3.是导演,更是对话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靠灌输和说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以达到实现学生内心的高度认同。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支持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自主建构的愿望。

在风采大赛中,一位老师在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国旗国旗真美丽》就反应了这个问题。老师首先用歌曲导入,其次是认识国旗。在认识国旗环节,又紧紧围绕儿童本位设计了三个有层次感的过程:一是国旗国旗多美丽(我来说一说),二是国旗国旗真神圣(我来听一听、我来看一看、我来辩一辩),三是国旗国旗我爱你(我来找一找、我来读一读、我来行队礼、我们来升国旗、我爱国旗),最后是总结。老师不仅从教学设计中体现了“我”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而且在交流互动中,紧紧抓住学生可感可触的学校升国旗仪式来引导。当时有个孩子心心念念几次说到学校的升国旗仪式,可老师为了呈现精彩的预设,几次忽略了那个心心念念的孩子。而心心念念学校的升旗原本就是孩子的生活,抓住孩子的生活、基于孩子的生活,就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儿童生活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淡化教师角色意识,由独白者(自编自导自演)到导演(自编自导生演)再到对话者(参与者合作者)演变。

(作者单位:冷水江市中连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国旗爷爷奶奶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国旗在校园里升起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递国旗风波,谁之过
看望爷爷奶奶
尊重国旗
国旗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