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策略分析框架探索∗
——以英语社论语篇为例

2018-10-12 03:45孙铭悦张德禄
外语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级差体裁立场

孙铭悦 张德禄

(山东大学,济南250100/曲阜师范大学,曲阜273165;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提 要: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评价策略分析框架,以利于在社会交际中选择最适合交际目的的评价资源。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层模式,在语境层面,文化语境中的体裁和情景语境中的话语基调,通过评价策略中介变量,制约和支配语篇语义层面上的评价资源调用;在宏观维度上,决定评价立场的选择,即通过自言或借言识解的主体性价值立场、主体间对话立场和社区性和盟立场,以及对对话扩展或对话压缩的选择;在微观维度上,决定体裁不同阶段的态度、介入和级差的互动模式的选择。立场性和态度性评价依赖介入的人格化和去人格化、态度的铭刻和引发、级差的语力和聚焦等策略。在词汇语法层面,评价策略通过投射结构、情态语法、及物性模式和评价性词汇等机制体现。通过分析可见,该框架有助于揭示语篇的评价意义在语篇中分布和推进的模式,取得与交际目的相关的修辞效果的方式以及由体裁和语域等语境因素促动和支配的方式。

1 引言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评价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间,评价理论①和应用研究取得长足发展。从体裁、语篇和词汇语法等层面,关注评价意义生成过程和语篇功能表征,分析语篇激活的评价意义、可及的评价选择、调用的评价策略和生成的潜在效果(Hood 2010:5),识解表达主体态度、调节人际关系和组织语篇的功能(Hunston, Thompson 2000:6),呈现从词汇语法选择到语篇语义模式选择,再到评价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这种研究趋势反映出评价策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理论和实践中的定位。语篇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中的体裁和话语基调,都通过评价策略这个中介因素,宏观调控评价意义的选择分布和组合配置模式,并且由词汇语法层的特征体现。评价策略关注语境层和语篇语义层之间被忽略的中间地带(missing middle ground),使模糊混沌的文化语境概念、纷繁复杂的社会情景因素、抽象宏观的交际目的变量和宽泛概括的语篇效果因子等具体化和明晰化。

作为单独提升、析出的中介变量,评价策略可以界定为对与体裁、话语方式、语篇特性相关的评价资源进行策略性选择产生的交际效果和修辞潜势的研究。借鉴政治经济学投入和产出的概念,评价策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评价资源投入和评价效果产出之间比例上的权衡,即如何通过策略的、有意义的、社会理据驱动的评价意义选择并进行组合配置,实现理想的、有意图的交际功能,达到具有语域区别性和语篇独特性的修辞效果。

2 文献回顾

评价策略研究是语篇修辞过程分析的重要方面,主要见于从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学和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修辞学3个视角进行的研究中(White 1998:59)。批评话语分析关注采用一定的策略,选择有评价潜能的词汇语法特征,揭示语篇蕴含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社会批判功能。Fairclough(1995)分析新闻媒体语篇伪装地表征权力者声音的策略。Carter(1988)探讨利用非核心词汇内在的评价联想意义隐蔽地表达主观立场的策略。Trew(1979)研究新闻报道在意识形态上重构暴力事件的语法策略。O'Halloran(2010)探索词汇隐喻、及物性和互文性等策略实现的评价意义和意识形态功能。

语用学关注模糊语、认知情态语法或言据和元语篇3种策略(Hood 2010),涉及词汇、语法、语篇层面级差和介入的实现,构成模糊词汇到情态语法再到元语篇标记的连续统。Channel(2000)研究语用学语义韵律内语料库检索行词汇典型搭配意义的隐性评价策略。Barton(1993)分析学术论证写作中,有效性和态度性两种元语篇标记实现的问题化、人格形象、引用和论证4种策略。由于缺少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理论背景,语用学没能充分解释评价策略的交际动因和修辞功能。

评价修辞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聚焦评价系统选择是如何生成复现模式的意义或修辞潜势的,是广义的修辞或交际功能而非狭义的论辩修辞研究(White 1998:3)。 White(1998)从篇章的人际风格和语篇组织两个维度,分析硬新闻事件和问题报道两种次体裁的报道者声音和轨迹组篇性(orbital textuality)评价策略。Martin和White(2005)从语篇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论两个维度,沿着系统到解读的实例化量表,从语域和语篇类型两个观测点考察社论语篇的评价风格,析出3种评价基调或声音策略,即报道、分析、评论,和4种立场评价策略,即谴责(damning)、借口(excusing)、怀疑(skeptical)、贬损(rubbishing)的立场。Hood(2010)从体裁、语场、韵律和学科4个维度,探讨依据宏观体裁(research warrant mac⁃rogenre)中与体裁阶段相关的几种评价劝说策略,如在著作引言阶段可使用劝说读者相信他们的研究题目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可以在知识上做出贡献的策略;在论文引言阶段可使用劝说读者相信他们的研究对象还存在未解决的问题、有争议、有空白的策略;在研究成果的评价阶段可使用劝说读者相信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新知识、有应用价值的策略。

综观评价策略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视角上讲,评价修辞学、语用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策略研究反映出各自的语言哲学观、交际观和理论特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比较充分、合理、有效地解释评价策略的系统选择潜势、底层修辞功能和共享的社会理据。从研究焦点上讲,关注在双重或多重维度上,评价策略的人际修辞功能。从研究范式上讲,目前大多数研究只分析具体语篇中数量有限的几个评价策略,缺少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本文力图建立一个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策略分析框架,并应用于分析英语社论的评价策略。

3 评价策略分析框架的构建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层次观和评价系统理论框架(Martin, White 2005:38),借鉴评价修辞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我们构建一个包括3个层面(语境层、语义层、词汇语法层),2个维度(宏观立场和微观评价)和1个中介变量(评价策略)的评价策略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评价策略分析框架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语义的选择由语境决定。语境包括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的环境,主要由实现不同交际目的的体裁(genre)组成(同上:32)。情景语境包括3 个变项: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对评价资源的选择受到体裁及其结构成分的制约,并在情景语境的话语基调的促动下进行。但是如何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评价资源需要一定的策略或设计。由此,我们需要在情景语境和语义两个层次之间发展一个评价策略的中介层(Hood 2010:53),用于根据语境选择最适合交际目的的评价资源。在语篇语义层面是对评价资源的选择。首先,从宏观上要选择评价的立场,即是否与读者形成结盟关系,在哪些方面形成结盟关系。这种立场由作者选择以自言(作者声音)或者以借言(其他人的声音)的方式表达,并同时选择对话扩展或对话压缩的策略进行。同时,从微观上要确定对态度的选择,即确定语篇整体和不同的体裁阶段选择的态度(分别对自己、他人和事物)。态度可以选择铭刻(显性)或引发(隐性)策略表达,包括引发的次级策略。同时也确定态度选择的级差,包括语力(force)和聚焦(focus)两个方面。在词汇语法层面,对立场和声音的选择由投射、情态、人际语法隐喻等体现;对态度的选择由评价词汇、及物性类型、引发态度意义的词汇等体现;级差由前后修饰、名物化和词汇化等体现。总括起来,评价修辞策略可以从与交际目的相关的体裁及其结构成分、情景语境的话语基调、评价的宏观和微观维度,以及在词汇语法中的体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体裁、话语基调和评价策略

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交际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选择不同的体裁类型及其体裁结构潜势。体裁指某个类别的、有目的、分阶段、本言语社团成员可识别的交际事件,包括说教、说明、寒暄、劝说或者描述、解释、劝说、指导等(同上:7)。体裁作为语境中高层级、抽象的意义复现模式,由语境构型(contextual configuration)模式和语言的意义构型模式通过元冗余(meta⁃redundancy)实现。体裁也具有层级性,由次级体裁构成宏观体裁。在学术话语中,从表层看,这些次级体裁通常描述研究对象、本领域的其他知识或研究、作者本人的研究等,但从深层次看,在人际意义方面,它还劝说读者相信作者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上:69)。在大众交际语篇、劝说语篇,例如新闻社论和学术语篇中,劝说的宏观交际目的在体裁的不同阶段具体表现为3方面的劝说策略:劝说读者相信其研究对象或语篇话题的意义和价值;劝说读者相信其研究领域还存在争议性和空白等;劝说读者相信作者的评论、研究结论或语篇立场具有合法性(legitimation)。3种劝说方式预示叙述—评论—评价的体裁结构潜势。这样,文化语境中体裁交际目的变量通过情景语境中话语基调变项,促动对人际意义的选择,实现不同层次的显性和隐性人际劝说交际目的。

话语基调指语境中参与者间的关系,包括:(1)参与者在社会符号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如机构角色、地位(平等或不平等的权势)、接触角色(与陌生人到亲密人的熟悉程度)和社会认同角色(积极或消极的情感);(2)互动者在语境中形成的价值观(中立、偏向、支持、反对)(Halliday,Matthiessen 2014:33)。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在具体交际事件中的表现,而话语基调是情景语境中直接与人际意义相关的情景变项。“从人际意义的角度,就体裁类型的结构而言,我们更关注语篇的修辞组织而不是逻辑组织。”(Martin,White 2005:33)这种人际修辞策略是受文化语境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情景语境中的话语基调的权位和同位关系、语篇的劝说功能等支配的;在宏观维度上,包括3个方面的人际协商:通过作者个体主观角色的背景化和模糊化,协商客观化的同位结盟关系;通过主体间对话角色的多样化和争议化协商聚同化异的同位结盟关系;通过社会群体性角色共有的隶属化特点,协商合法化社区的同位结盟关系(White 1998:276; Martin, White 2005:211)。 3 种宏观的同位结盟关系,既反映由交际目的决定的话语基调的层级性,即包括较稳定、静态的文化语境中的社会基调和暂时的、动态的情景语境中的交流基调(张德禄 1998:9),也对应介入的“三声”:言语者自身、假借第二或第三人称、假借所在社团的思想或观点(王振华2003:7),反映话语基调的3个次范畴:个体主体、主体间、社会主体,表现人际关系的个体发生、语篇发生和文化发生。须要说明的是,虽然评价忽略交流基调的研究,但是它关注语篇互动、言语功能和交换结构的协商,关注社群身份、地位和作为社团成员的参与(involvement),关注评价意义的协同与互补,共同表征话语基调的详细分类和具体体现。社会基调的权位和同位变量及其互惠(reciprocity)、繁殖(proliferation)和压缩(con⁃traction)的体现原则,能够比较充分地解释人际语义系统或评价意义模式(Martin,White 2005:30-35)。而交流基调可以作为介入语义系统的入列条件和环境变量(White 1998:95),解释口头对话和多模态语篇中由评价实现的交流角色(Eggins,Slade 1997:116 -167; Bednarek, Martin 2010:80 -110)。

评价策略是交际者根据文化语境的体裁(宏观劝说),又通过情景语境的话语基调,在语篇语义层面,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策略性选择评价意义的模式,旨在融解多重社会目的和复杂人际关系的矛盾,确保体裁的连贯和话语基调一致的手段。例如,它用于消解学术语篇中知识表征的客观性、立场定位的批评性和知识空间的合法性3者之间的矛盾,实现3种劝说交际目的(Hood 2010:2)。它用于消解新闻语篇中识别新闻价值点的个体主观性、评论社会秩序危机点的异言争议性、重构意识形态平衡点的社团群体性之间的矛盾,实现3种同位性话语基调(White 1998:300)。

3.2 宏观维度的评价策略

基于客观叙述、异言评价和合法论证3种交际方式,通过主观的个体、对话的主体间和共享的社群3种话语基调,在语篇语义的宏观维度上,评价策略实现劝说和团结的人际修辞功能,相应地确立语篇的3种评价立场:主体的价值立场、主体间对话立场、作者和读者的社团结盟立场(Mar⁃tin,White 2005:95)。 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论、权力和团结方面,宏观的评价立场分别表征在维持语篇表层客观、中立的同时,实现底层基于社会秩序的立场化意识形态对话;在作者自我表达心声(speak their own mind)的同时,也把读者写进语篇(write the reader into the text),实现基于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异言背景对话;在构建“我们”和“他们”的社团分组的同时,实现基于阶级和性别等社会化因素的权位隶属对话;在表达同意或顺从的同时,兼容复杂读者群前瞻后顾或向心离心的应答,实现基于自然化阅读立场和理想化受众的广泛团结对话。从对话视角看,宏观的评价立场由作者选择以自言或借言的方式表达,依靠介入资源和策略,特别是在论证性(argumentative)语篇中,实现宏观劝说的交际目的、广泛团结的话语基调、对话和盟的价值立场。

首先,作者声音的自言由直白断言(bare as⁃sertions)或者非情态化、肯定的简单陈述句(the simple declarative)体现。在论证性语篇中,独言命题可以区分为预设的已知信息、想当然的或是有待讨论的信息和论证的焦点信息。前者在表征貌似中立的命题情态值的同时,鲜明地肯定作者的价值立场。预设读者的已知知识的命题本身无对话潜势、是事实性的、无需论据支持的。围绕想当然、假定共享的命题或立场,构建同言(homoglossia)社区的结盟立场,忽略异言多样的对话立场。

后者通过提供一系列论据,使独言命题或立场处于公众注意的中心或讨论的焦点,不想当然地假定命题是共享的,读者可持有悬而未决的、或倾向作者方向的、或截然相反的立场,都是需要说服笼络的(同上:102)。从修辞效果上讲,两种直白独言命题凸显命题的概念信息内容,隐匿作者的个体主观性。在“让事实说话”的同时,附加自我肯定的作者声音,间接引发其他声音参与论证想当然的或者作为焦点的命题,是一种隐性介入,与对话的评价策略密切相关。

第二,作者声音与他人声音的对话压缩(dia⁃logic contraction)指压缩对话空间,降低进行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或减少继续对话的范围。对话压缩包括两个类型:弃言(disclaim)和宣言(pro⁃claim)。弃言表示某些对话可选项被直接否定、弃用或被表示为不可用。在弃言中,否定是在对话中引入肯定立场的一种资源。引入后,认可它,然后再抛弃它。所以,在这里,否定不是简单的肯定的对立物,而是否定中带有肯定,但肯定中并不带有否定(同上:118)。在论证性语篇中,否定或反期待命题标示读者和第三方潜在地受到相反错误观点或想当然期待的价值范式的投射影响,作者以权威专家的角色,纠正劝说、直面反驳、断然否定与和盟立场针锋相对的立场,产生弃言的(disclaiming)对话效果。

宣言则通过插话、强调或干预等手段,使对话的可选项受到挑战、压制、反对或直接排除,从而产生对话压缩的效果。例如,宣言可以基于声明命题的常识性、共识性、肯定性的论证方式打消读者对作者立场持有的保留意见,排除公开唱反调者,产生共识的(concurring)对话效果;或基于声明命题的最大依据性和事实性,使作者控制来自外部声音的命题,共同承担确定命题真伪的责任,排除潜在的其他立场,产生大家认可的(endor⁃sing)对话效果。作者直接强调和明确坚称命题的依据性,增加异言争议的人际成本,有力地拦截、挫败、抵制其他的立场,产生宣言(pronoun⁃cing)的对话效果。介入的弃言和宣言分别表征对立反驳(countering)、一致同意(consenting)、认可支持(supporting)和坚持己见(insisting)的评价策略,使对话空间受到压缩。

第三,作者声音与他人声音的对话扩张(dia⁃logic expansion)包括包含有情态或言据的容纳(en⁃tertain)和包含有承认或疏远的归他(attribute)。容纳基于作者对命题的可能性、言据性和道义性(deontic)等情态意义的个体主观性评判,标示作者声音是多个可能的对话选项或争议性价值立场之一,允许其他立场出现,产生容纳的(entertai⁃ning)对话效果。在论证性语篇中,如果情态化和意态化命题涉及公共的、非私人领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范式,它们不是表征作者对命题认知真值性或信息可靠性的确定程度,而是表征对命题概率、频率、义务和意愿(倾向和能力)的主观评估,表达作者个人立场,容纳他人争辩。相对作者的容纳,归他把命题基于外部来源或道听途说,包括承认和疏离。前者没有明确标示作者支持或反对的价值立场,只是作为观察者中立地告知命题来源于外部个体,前瞻性地预计其他声音,产生承认性(acknowledging)的对话效果。后者明确标示作者拒绝承担命题责任,撇清与外部声音的关系,使对话空间最大化,产生疏离性(distancing)对话效果。外声化归他通过评价命题的依据性和来源的地位性等手段,间接地暗含作者的立场。当提出关键论点或核心立场时,显性态度或独言陈述优先胜过异言归他,实现由作者提出范畴性立场,而外部归他提供论据支持的论证组织方式。介入的容纳和归他分别表征主观情态(modalising)、中立撇清(disassociating)和疏远距离(distancing)的评价策略。

3.3 微观维度的评价策略

“所有话语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立场或有态度的。”(同上:92)宏观维度和微观维度是相互关联的,宏观立场影响微观上对态度和级差的选择。交际目的和话语基调(角色、价值观)不仅确定有立场的(stanced)对话结盟,也确定有态度的(attitudinal)社会评价。以态度为核心,态度的种类方式、声音来源和大小强弱3个次系统,宏观上在语篇展开过程中,形成意义的选择、组合和排序的构型;微观上超越小句,在语篇整体和体裁的不同阶段形成态度、介入、级差的互动模式(Martin,White 2005:210; Hood 2010:28)。

态度的铭刻直接表明对自己、他人和事物的社会评价。情感是人的情绪反应或感情倾向的流露,表征作者个体的主观性被注入到经验现实中,形成情感反应,同时邀请读者共享这种情感反应。在论证公众话题时,铭刻的态度表示社会行为者(social actors)代表的社会类情感。相对个人情感而言,社会情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意义。判断是对行为规范的社会评判(esteem)和社会约束(sanction),表征基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社会立场。通过情态系统,作者可主观地评价并影响、控制个人或群体可接受的、合法的道德行为。鉴赏是对社会符号现实中真实或虚拟事物的情感、感知和认知,表征基于个体审美和社会属性的鉴赏立场。随着行为和过程物化为产品和事物,它使个体主观性背景化。态度次范畴可分别产生移情(empathy)、社会价值和社会距离等效果(Martin,White 2005:237),表征主观化(subjectify)、社会化(socializing)和事物化(thingfy)的评价策略。

态度的引发(invoke)是在编码表面看来中立的概念意义的同时,激发(provoke)和借入(in⁃vite)间接隐性态度,分别包括态度的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体现的意义、级差所旗示(flag)的主观化意义和概念范畴包嵌(afford)的文化联想意义。当有意识参与者充当社会角色或者过程作为名词性事物时,主体情感作为语义核心和动因,就可以通过隐喻激发社会判断和作为信息性命题进行客体鉴赏。词汇隐喻,通过本体和喻体两个经验范畴,对比性地激发态度意义,如It's an ice box out⁃side.级差可修饰客观的概念意义,例如,There will be fewer tourists then.但也可添加主观化人际色彩。概念范畴本身,例如,traditional values,也借入内涵的积极或消极的文化价值。隐性态度依赖读者的阅读立场、协同的交际模态等语境因素,分别产生边界杂糅(hybrid)、隐喻转换、间接暗含和耦合(bonding)嵌入的效果(同上:58 -68)。 随着作者个体主观程度的逐步隐匿,逐步成为表征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的评价策略。

级差修饰态度的强度或量,可重构范畴成员的原型或边缘价位关系。在微观上构建态度点、线、面的互动元关系,产生高度负荷、凸显强调和引人瞩目的效果(同上)。在缺少或者最少依赖显性态度的情况下,语力可修饰物体、属性、过程的方式、范围和频率、命题的意态和来源等。聚焦可修饰物体的真值性和具体性、命题的情态、过程的完成性,产生引发的隐性态度效果。级差语义量表既旗示作者对经验范畴的主观性评价倾向,又标示调节积极和消极二分对立价值的大小,构建社群态度上相对的一致性(Hood 2010:132),表征量表化(scaling)、相对化(relativising)、级差化(gradability)的评价策略。

级差修饰介入的立场和声音在微观上是投射源、投射过程和被投射命题的级差化。通过表示数量和强度的语力以及表示范畴边界的聚焦,旗示多个声音或单个知情者的权威地位,暗含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角色分工,调节整合引用来源的透明度,组织主要或次要声音的等级体系,识解普通群体或特殊个体的投射源特征(同上:189-203),表征投射源的权威化、突显化、等级化、隶属化的评价策略。基于命题的责任性和过程的参与性等级差量表,作者的断言(averral)和他人的借言(attribution)不是绝对对立的两极,而是调节作者和他人的对话比重,协商相对的认知关系和社会关系,构建群内群外(in/out group)互相渗透的社区团结。级差具有类似于调色板或交响乐的功能,通过精心调和各种立场色调或和谐安排多种管弦声音,最终为共享作者的价值立场提供依据(同上:170)。

3.4 评价策略的体现

评价作为语篇语义范畴,集合大量离散的词汇语法形式实现语境中的意义和修辞效果(Mar⁃tin,White 2005:94)。评价策略由词汇语法特征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或表达方式灵活体现。介入意义识解“作者—命题—他人”的对话关系量表(White 1998:35)。经验投射和人际情态作为两极,凸显他人和作者的声音。投射、情态、介入人际语法隐喻、介入名物化、及物性构型模式、让步及转折逻辑关系等,通过混合合并或暗含隐匿的两种主观声音,体现显性人格化和隐性去人格化的介入策略。态度意义识解属性成分、附加语、过程和事物等语法范畴,由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性词汇、中立的概念性词汇、主动—中动—被动的语态、心理—关系—行为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引发态度意义的词汇等体现,体现显性铭刻和隐性引发的态度策略。级差意义注入或整合属性词、名词词组的修饰语、类别语或中心词、过程动词或环境方式状语、命题的情态成分,表现为核心或非核心词汇化、前置或后置修饰、级差的名物化等,体现显性标示和隐性旗示的级差策略(Hood 2010:105)。

4 实例分析

Martin和 White(2005:212 -214)曾通过分析两个社论语篇实例演示评价理论的适用性。我们借用“Damn the Peaceniks for Their Faint Hearts”(2001年10月10日英国《每日快报》关于“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是否对阿富汗发动战争的社论),展示我们构建的评价策略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该语篇是典型的论证性和劝告性(hortatory)社论体裁,其交际目的是通过描述再语境化事件的不同版本、解释人们的反应和社会评价、论证期待的社会秩序和人们行为的改变,从而引导读者相信报道的客观性和评论的合法性。其话语基调是识解作者的朋友及女儿、美国民众、顽固派、自由派、基地组织和阿富汗民众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表征个体主体、主体间和社群3个方面的团结,并确立3种宏观评价立场,即同情的价值立场、批评的对话立场和支持战争的结盟立场。交际目的、话语基调和宏观立场调控体裁的不同阶段在微观层面上调用的评价修辞策略。

从宏观评价修辞策略上看,作者主要采用作者自言和对话压缩的修辞方式,表现作者本人的观察、思考、情感、反应和评价,总体上采用接近于肯定的口气,给读者的对话空间很小,只是在“美国人没有以足够庄重和有尊严的方式回应(9.11事件)”上有较强的对话性(Martin,White 2005:231)。从微观评价修辞策略上讲,铭刻和引发以及语力和聚焦分别在不同的语篇体裁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除去开头和结尾,该社论包括3个主要阶段:(1)对失去朋友的悲痛,采用叙事的方式;(2)对美国民众的反应的评价,采用描述和评论的方式;(3)对英国反战人士的批评和对支持恐怖主义的穆斯林的痛恨,采用劝说和论证的方式。

在叙述阶段,每3个1组的属性成分:“嘹亮的”“美妙的”“欢乐的”,“补救”“加班”“进行工作”,“面如死灰、惊魂未定”“无穷悲伤”,作为修辞三联体(rhetorical triplets),识解积极的同情情感、中立的价值鉴赏、消极的愤慨判断,表征态度上的铭刻策略。通过回忆庆祝圣诞节的幸福情感经历,鉴赏和判断朋友的工作价值和社会能力,对比媒体、验尸官和当局的所想所做,表现文化包嵌,通过隐喻激发、级差旗示,表征态度上的引发策略。3个直白断言:“去年圣诞节,我们还完全拥有她”“这是9月11日所发生的”“所有这些人都无尸可埋,永远如此”,预设读者的知识,引发共鸣的结盟立场,使用的是主观化的客观(subjec⁃tifying the objective)同言策略。

在描述评价阶段,3条评价线:“苦难的美国民众”“受损的文化语言”“病态的政治经济”,识解“同情—可怜—批评”的价值立场,表征“巩固—支持—转向”的元关系策略。态度性词汇“有缺陷的”“贪婪的”“痛苦和困惑”“耻辱”“污秽”体现出明确批评美国民族劣根性和资本贪婪性的态度。强度级差“语言几乎表达不清”“商业几乎没有停歇”“媒体一直报道”和注入式级差“损毁”“一落千丈的”“弥漫开来”“遭受重创”隐性旗示批评美国社会消极性的态度。核心命题“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种庄严自尊的场面,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怎么可能呢?”调用介入的情态化、反期待、宣言、否认策略,表现压缩对话立场。裸引(scare quote)和投射“我听说”“表明”“敦促”“恳求”调用介入的容纳、认可、归他策略,凸显或隐匿来自各种投射源的论据,使用人格化的或去人格化的异言策略。

在论证劝说阶段,4组显性体现态度的词语:“齐心协力、谦逊、善良和正派的、无辜的、流离失所的”“合谋共犯、得体和被动的、有罪的、不幸”“抱怨、咕哝、软弱、脆弱的”“仇恨、杀戮、疯狂的”,对比美国和阿富汗民众、和平人士和恐怖分子,引发是否应该发动战争的立场。名词词组“咕哝”“最软弱”“狂热的灵魂”“异教徒”和非核心词汇“抚慰”“滋长”“炸毁”“穿透”,表明语法隐喻和级阶转移使关系小句的态度属性隐匿降级(relegate)到名词中心词或过程动词环境方式状语中,表征名物化和注入式的级差策略。核心命题“我说,反击!”“而且,你的确应该享受胜利的喜悦”,调用人际语法隐喻、逻辑关系和意态化指令,体现因果论证和呼吁行动,使用依据合法的论证策略。

5 结束语

评价策略作为语境层和语义层之间的中介变量,既反映或体现由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促动的对语言的策略性选择,又反过来影响或调节(me⁃diate)对交际目的和话语基调的语篇修辞性组织,从而预示宏观和微观维度评价资源的调用。构建的评价策略分析框架从体裁(劝说)、话语基调(团结)、宏观立场和微观评价、体现方式4个方面,探讨立场或声音介入的人格化和去人格化、态度的铭刻和引发、级差的语力和聚焦策略,和社论体裁不同阶段的次级策略。该框架为评价策略研究提供系统的思路和分析工具,提升策略应用的元语言意识,有利于揭示语篇评价的特性及其语域和体裁属性,期待后续语篇分析实践的验证和发展。

注释

①评价理论是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James Martin于19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探讨交际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的理论,由3个部分组成:(1)介入(engagement)表示态度的来源和作者的立场,包括单声(monoglossia)和多声(hetereoglossia),作者声(authorial voice)和他声(other voices),通过对话扩展(dialogic expansion)和对话缩约(dialogic contraction)等介入策略实现;(2)态度(attitude)表示个人情感(affect)、对他人的判断(judge⁃ment)和对事物的欣赏(appreciation),通过铭刻(in⁃scribe)和引发(invoke)等策略实现;(3)级差(gradua⁃tion)表示态度的强弱,分别通过语力(force)和聚焦(fo⁃cus)等修辞策略实现。

猜你喜欢
级差体裁立场
级差会话隐涵推理的若干问题探析
《俄罗斯的形象
——艺术体裁的修辞研究》评介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扬善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基于功能评价体系视角下微电影广告语篇的研究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体裁好
谈高考录取中的分数级差与志愿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