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肺癌临床效果

2018-10-18 06:34额尔敦朝格图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8期
关键词:肺叶胸腔镜切口

额尔敦朝格图

在空气质量下降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肺癌的临床发生率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增加。在该症的作用下, 将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促使其生活质量降低, 严重时更可能导致患者丧失生命。目前, 临床多以手术的方式对肺癌患者展开治疗, 且以常规开胸手术以及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实施率居高。前者在将患者病变部位直接暴露的情况下, 可针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有效清理, 但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而后者则从微创手术的层面出发, 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 可将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本次研究就侧重针对临床目前使用率居高的手术方案加以具体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6月~2018年3月治疗的10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先入院, 50例)与观察组(后入院, 50例)。观察组男24例, 女26例;年龄55~78岁, 平均年龄(67.98±5.02)岁。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56~79岁, 平均年龄(68.43±4.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开胸手术展开治疗。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全身麻醉(全麻)处理, 于患者肋间(约在第5肋处)进行切口, 术口长度保持在20 cm。在患者病灶部位完全暴露后, 对肺叶进行切除, 并按照常规方式对系统淋巴结进行清理。观察组按照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方式展开治疗。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保持一致, 指导患者于术中保持仰卧位。于腋中(一般在患者8肋间)展开切口, 长度为1 cm左右作为腹腔镜的置入口。同时, 于肩胛下(一般在患者8肋左右)行2 cm切口, 该切口为本次手术中主要切口。另在患者4肋左右做一8 cm切口, 辅助进行术中操作。术中, 在探明患者病变部位后, 先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清理、切除, 并用常规慕丝线对切除端血管进行结扎。手术中需对患者淋巴结进行彻底清理。操作完成后, 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方式完成对术口的处理, 并安置引流管。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下床时间)、术后肺功能指标(术后FVC、术后FEV1)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手术指标方面,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功能指标方面, 观察组术后FVC及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 术中出血量(ml) 下床时间(d) 术后FVC(L) 术后FEV1(L)观察组 50 162.01±1.02a 231.93±3.02a 2.03±0.32a 2.83±0.32a 1.65±0.53a对照组 50 182.83±1.73 348.32±2.09 5.04±0.45 2.32±0.32 1.23±0.32 t 73.305 224.088 38.545 7.969 4.797 P<0.05 <0.05 <0.05 <0.05 <0.05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3例(6.0%)并发症, 2例术后感染、1例呼吸困难;对照组出现10例(20.0%)并发症, 5例术后感染, 5例呼吸困难;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5)。

3 讨论

肺癌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癌症类型, 且结合近几年本院接诊情况可以发现,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该症的临床发生率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增加。从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发现,在该症的作用下, 很容易促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以及低氧血症等症状。目前, 临床对该类患者主要以手术方式展开治疗,而在常规开胸手术的作用下, 将对患者胸廓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对患者肋间神经同样会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导致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疼痛较为剧烈, 且恢复周期较长, 促使该手术方案的综合疗效偏低[1]。同时, 在胸廓受损的情况下, 患者肺功能同样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促使其血氧饱和度降低,间接影响到心肺功能。在医疗技术持续完善的情况下, 以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该部分患者展开治疗已经逐步于临床得到推行。在胸腔镜的作用下, 使得手术操作的精准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可将对患者病灶周围组织的损伤控制在最小, 实现对术中出血量的有效控制[2]。同时, 在该手术方案的作用下,不必对患者胸壁展开切断操作, 患者肋骨以及肋间肌肉均保持在相对完整的状态, 可有效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指标方面, 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短于采用常规开放性手术的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功能指标方面, 观察组术后FVC及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3例(6.0%)并发症, 2例术后感染、1例呼吸困难;对照组出现10例(20.0%)并发症, 5例术后感染, 5例呼吸困难;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临床实际可知,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优势侧重表现为[3-6]:①借助胸腔镜, 手术医师可对病灶部位血管分布情况进行清楚辨识。②术中对切口长度要求较低, 便于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治疗肺癌中具有多方面优势, 在保障临床对该部分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 可将对患者造成的负面作用控制在最小, 加快其恢复速度。

猜你喜欢
肺叶胸腔镜切口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