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麻醉在老年膝髋关节置换中的效果

2018-10-18 06:34姜丽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8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髋关节

姜丽杰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骨科内固定材料的日益更新发展,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髋部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 近年来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口比重显著增加, 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选择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目前, 临床上对于膝髋关节置换麻醉方法相对较多, 其中以腰硬联合麻醉为主要麻醉方式, 临床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麻醉关于血流动力学、安全性研究较多, 但对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尚未得到证实[2]。为进一步提升麻醉效果, 本研究从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出发, 为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寻找一套适宜的临床麻醉用药模式, 给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现本院展开研究, 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择期行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小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麻醉在老年膝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择期行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麻醉1组、麻醉2组及麻醉3组, 每组40例。麻醉1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3∶17, 年龄61~84岁, 平均年龄(67.23±6.17)岁。麻醉2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2∶18, 年龄61~83岁, 平均年龄(67.17±6.23)岁。麻醉3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4∶16, 年龄62~83岁, 平均年龄(67.29±6.25)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自愿加入研究中, 且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术中将患肢朝上, 常规消毒后, 利用联合阻滞配套针在L2~3或L3~4间隙进行穿刺, 插入腰穿针回抽脑脊液,通畅后麻醉1组采用0.75%罗哌卡因1 ml混合4 ml注射用水配成0.15%罗哌卡因;麻醉2组采用采用0.75%罗哌卡因1 ml混合2 ml注射用水, 配成0.25%罗哌卡因;麻醉3组采用0.75%罗哌卡因2 ml混合1 ml注射用水配成0.50%罗哌卡因;药物剂量均使用3 ml, 速度为0.12 ml/s, 退出腰麻针管,备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比较三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平面固定时间、平面消退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麻醉1组的平面消退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显著短于麻醉2组和麻醉3组, 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长于麻醉2组和麻醉3组;同时麻醉2组的平面消退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显著短于麻醉3组, 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麻醉3组;三组平面消退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平面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比较(±s)

注:三组平面消退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s)平面固定时间(min)平面消退时间(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min) 运动阻滞恢复时间(min)麻醉 1组 40 20.31±2.31 13.47±1.63 44.63±4.52 11.63±1.52 67.27±6.31麻醉 2组 40 19.73±1.54 13.52±1.57 74.66±7.13 9.49±0.93 82.49±8.52麻醉 3组 40 19.43±1.46 13.53±1.59 94.37±9.25 7.16±0.77 109.63±10.57 F 2.440 0.020 480.060 159.170 246.520 P 0.092 0.984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老年患者具有耐受差、心肺储备功能差、免疫低等特点,给临床手术带来极大的不便, 因此, 临床在为该类患者进行手术时, 尤其是各种中、大型手术时, 临床上为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应对麻醉方式、药物剂量格外慎重[3]。

目前临床进行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时常以腰硬联合麻醉为主要麻醉方式, 随着罗哌卡因的出现使其广泛运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中。罗哌卡因是临床麻醉常用药物, 属于氨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 在外科、产科中均有良好运用。罗哌卡因和其他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相似, 通过阻断Na+进行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对沿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产生可逆性阻滞, 除了基本麻醉效果外, 还具有较好的镇痛功效[4]。大剂量使用可以运用在外科麻醉中;小剂量则会使患者产生阻滞感, 并伴随局限性非进行性运动神经阻滞。罗哌卡因效果持续较长, 而且镇痛效果完全, 对于心脏的负担也相对较小, 但其使用剂量一直是临床麻醉中的一项难题。庞留成等[5]研究发现,0.25%的罗哌卡因效果确切,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从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出发, 研究小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阻滞效果, 研究表明,麻醉1组的平面消退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显著短于麻醉2组和麻醉3组, 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长于麻醉2组和麻醉3组;同时麻醉2组的平面消退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显著短于麻醉3组, 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麻醉3组;三组平面消退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平面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麻醉2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虽然延长, 但其平面消退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将该麻醉方式用于老年人群中能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 更加符合老年人生理。本次研究中所存在的研究不足与局限性:①样本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 虽按相应标准进行了筛选, 但所选取的标本是否合理有待商榷;②样本选取例数较少, 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人数, 提升准确性[6-8]。

综上所述, 0.25%罗哌卡因3 ml能取得预期的麻醉效果,更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 此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髋关节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利多卡因、奥布卡因与丁卡因在喉镜诊疗中表面麻醉效果的系统评价Δ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说说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