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中晚期及产褥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2018-10-18 06:34蔡小桃雷敏宜许怀通陈可谊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8期
关键词:高凝二聚体血浆

蔡小桃 雷敏宜 许怀通 陈可谊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血糖代谢异常可导致母儿不良围生结局。探讨其病理生理变化, 改善母儿妊娠结局, 对产科意义重大。血糖代谢异常可导致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发生改变, 出现血栓前状态[1]。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也是血浆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激活标志物, 是目前监测凝血变化的重要指标。探讨正常孕妇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中晚期及产褥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 可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早期干预时机和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1日~2018年1月31日本院产检并住院分娩孕妇200例, 年龄18~40岁, 平均年龄27.81岁。研究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以下情况:①年龄<18岁或>41岁;②有血栓栓塞性疾病或血液疾病病史者;③肝、肾、甲状腺疾病史;④风湿病;⑤高血压;⑥恶性肿瘤;⑦静脉曲张;⑧1个月内有外科手术史;⑨近期严重感染史;⑩近期药物影响(使用避孕药、抗凝、止血等药物);11多胎、流产病史;12妊娠期高血压;13产时和产后出血;14羊水栓塞;15产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6产后严重感染等。根据妊娠24周左右OGTT结果不同分为妊娠期糖尿病A1组(OGTT结果:空腹血糖>5.1 mmol/L, 或餐后1小时血糖>10.0 mmol/L , 或餐后2小时血糖>8.5 mmol/L, 经饮食及运动控制2~3周后血糖空腹在3.3~5.6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为4.4 mmol/L, 不需要药物治疗;70例)、妊娠期糖尿病 A2组(OGTT结果:空腹血糖>5.1 mmol/L, 或餐后1小时血糖>10.0 mmol/L , 或餐后2小时血糖>8.5 mmol/L, 经饮食及运动控制2~3周后血糖不理想, 需要胰岛素治疗;30例)和对照组(正常孕妇, 100例)。

1. 2 D-二聚体检测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三组D-二聚体水平。仪器和试剂选用法国STAGO STA-R全自动立式血凝分析仪, 试剂由法国STAGO公司原装进口。标本采集: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 ml放至含3.2%柠檬酸钠(109mmol/L)的真空抗凝管, 按1∶9的比例做抗凝处理后在室温下用离心机以30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中后取血浆进行检测。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妊娠24~28周、30~32周、37~40周、产后24~36 h、产后72 h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妊娠期糖尿病 A2组妊娠24~28周、30~32周、37~40周、产后24~36 h、产后72 h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妊娠期糖尿病A1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08、8.395、9.889、9.548、3.454, P<0.05)。两组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4, P>0.05)。见表 1。

2. 2 妊娠期糖尿病A1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妊娠期糖尿病 A1组妊娠24~28周、30~32周、37~40周、产后24~36 h、产后72 h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44、7.197、8.731、9.248、11.391, P<0.05)。两组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5, P>0.05)。见表 2。

表1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1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

注:与妊娠期糖尿病A1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D-二聚体(mg/L)24~28周 30~32周 37~40周 产后24~36 h 产后72 h妊娠期糖尿病A2组 30 27.31±5.80b 0.97±0.13a 5.77±1.18a 7.12±1.13a 9.67±1.40a 5.81±1.71a妊娠期糖尿病A1组 70 26.59±7.21 0.61±0.12 2.82±1.76 3.95±1.59 6.13±1.81 4.62±1.52 t 0.484 13.408 8.395 9.889 9.548 3.45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妊娠期糖尿病A1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2 妊娠期糖尿病A1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D-二聚体(mg/L)24~28周 30~32周 37~40周 产后24~36 h 产后72 h妊娠期糖尿病A1组 70 26.59±7.20b 0.61±0.12a 2.82±1.76a 3.95±1.59a 6.13±1.81a 4.62±1.52a对照组 100 27.81±5.66 0.39±0.08 1.28±1.02 1.73±1.66 2.61±2.80 2.41±1.01 t 1.235 14.344 7.197 8.731 9.248 11.39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妊娠期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一直是产科关注的问题, 正常妊娠作为一种生理过程, 其凝血成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从妊娠早期到中、晚期会发生明显变化, 主要表现是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即目前常说的妊娠期高凝状态。研究表明正常妊娠妇女可能自中孕期开始母体血液就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 孕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这虽然有助于产后快速止血及子宫内膜的修复与再生, 但同时也增加了孕产妇罹患血栓性疾病的危险[2]。 据报道, 孕妇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76‰~1.72‰, 约为非孕妇的4倍[3]。产褥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率更高, 为妊娠期的20~80倍, 主要在分娩后第1周内, 达到100倍左右[4]。有调查研究广东省不同地域孕产妇围生期栓塞性疾病发病率显示孕产妇栓塞性疾病发生率为1.3‰, 其中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0.8‰、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T)0.4‰、合并肺栓塞0.02‰[5]。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它的升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 是体内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6]。作为凝血变化的重要监测指标, 对产科病理高凝状态疾病的预测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妊娠期糖尿病是由于妊娠期出现的血糖代谢异常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症状。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围生结局有一定不良影响。病情控制不理想母体孕期有胚胎丢失、感染、酮症酸中毒、羊水过多、巨大胎、母儿产伤、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胎儿有巨大胎、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发育畸形, 出生后低血糖、远期代谢性疾病等风险[7]。研究发现妊娠期糖尿病疾病的发生可能涉及凝血/纤溶系统、脂肪代谢、补体激活、损伤应答等[8]。 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炎症因子及组织凝血活酶等物质释放, 激活凝血过程及继发纤溶活动,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9-11]。本研究结果显示, 妊娠期糖尿病 A2组妊娠24~28周、30~32周、37~40周、产后24~36 h、产后72 h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妊娠期糖尿病A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08、8.395、9.889、9.548、3.454,P<0.05)。妊娠期糖尿病 A1组妊娠24~28周、30~32周、37~40周、产后24~36 h、产后72 h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44、7.197、8.731、9.248、11.391, P<0.05)。且随孕周增加有增高趋势, 说明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出现血液病理性高凝状态。

综上所述,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中晚期及产褥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孕妇。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 对于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栓性疾病风险及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高凝二聚体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