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带动 文化激活
——云龙县团结乡的团结事

2018-10-20 02:56
今日民族 2018年9期
关键词:茶厂学文彝族

团结彝族乡位于云龙县东南部,属于横断山脉纵深河谷区,境内海拔高差大,形成复杂多样的立体气候,河谷云雾飞腾,村村寨寨坐落于云层流动的山峦间,像一幅幅画。这里生活着彝、白、汉、苗、傈僳等12个民族,有5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106个自然村,全乡总人口3768户11134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近几年,团结乡在青山绿水中,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核桃、茶叶、中草药等种植和黑山羊、黄牛、生猪养殖让群众致富有了产业支撑,彝族聂苏支系佬倵人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团结彝乡走上了美丽、富裕、生态、和谐、活力发展之路。

字学文的茶叶梦

一位67岁的老人,他曾经是生产队会计、小学民办教师、村护林员、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是一家固定资产达1500多万元、年产值达700多万元、茶园面积7000多亩的非公企业法人代表和党支部书记。他的足迹从未离开过生他养他的家乡,他带领当地的彝族群众为实现脱贫致富奋斗了30年。他就是云龙县团结彝族乡鹿龙塘茶厂党支部书记、厂长字学文。

创业的艰辛

云雾缭绕、青翠欲滴。在海拔2200米的“佬倵”牌茶种植基地,连片的茶叶将群山装扮得郁郁葱葱。

“空气好、水质优、土质好。这几个山头都是公司的基地,现在我们合作社的茶园有7000亩,年生产能力达70吨,销售收入700余万元。”字学文边走边说。

团结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无工业污染源,水源洁净,土层深厚,生物活性较强,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周边植被丰富多样,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2000年经过专家的考察,认为河南村有广阔的土地适宜种植云南大叶种茶树,适宜区土地面积达2.5万余亩。2001年,云龙县大力发展生态茶园,规划发展10000亩生态茶园。但团结乡没有茶树栽培的传统,广大农户既不懂技术更没有信心。

谈到茶厂的发展经历,67岁的字学文说,“上面(县里)有这样的政策,我也有这样的决心。但产量、销路、价格都是未知数,所以老百姓还是犹豫不决,不敢成为第一个种植茶叶的人。我当时任团结乡河南村党支部书记,群众不敢干,干部要带头。我辞去支部书记职务,一心一意要种出好茶叶来。”

“我向河南村鹿子蜜村民小组租赁了367亩山地,开始种茶。2001年到2005年,前后种了500多亩。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每年的贷款额度只有一万元,那时的一万块对于普通人家算大钱了,但对于我们干事业的人却是杯水车薪。怎么办呢?我弟弟在昆明开餐馆,有点积蓄,我让他支持一点,亲戚、朋友、社会上认识的人,大家都帮忙凑一点,东拉西扯,一天天地熬过来。当时经过广泛发动,报名种茶的共有18家,后来其中16家放弃,最后,一起种茶的另外一家也放弃了,只剩下我一家坚守。”那几年,50岁出头的字学文实实在在品尝到了创业的艰辛。

·用茶叶做的茶罐·

“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2007年,字学文在河南村建了首个茶叶初制所,就是现在鹿龙塘茶厂的前身,生产试销“碧螺春”茶,设计年加工茶叶40吨,并在当年生产出第一包茶叶。

七年的坚守初见曙光,由于茶叶品质好,味醇清香,汤色金黄,茶叶一上市就深受消费者喜爱。

2009年7月,鹿龙塘茶厂取得“佬倵”牌注册商标,2010年通过“QS”认证,2012年8月取得有机食品转换产品认证。

字学文一手培育出的“佬倵”牌碧螺春茶,渐渐有了名气。2013年,“佬倵”牌碧螺春茶荣获第九届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和云南省优质农产品奖,“佬倵”牌注册商标被认定为大理州知名商标。

品牌效应带动了更多的当地农户成为茶农。

2011年,有260多户茶农的鹿龙塘茶厂以茶叶加工为龙头,群众自愿加入为基础,成立了“施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茶厂免费为茶农提供优质茶苗,负责技术支持,保证鲜叶收购与产品销售。

“我们对社员的管理和生产要求很严。2013到2016年,我拿出自己的资金96万,又种了2000亩生态茶园,现在全乡有12000多亩,我这片有7000多亩。合作社社员不断增加,其中有不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字学文说。

在生态茶园,家住河南村岩子头村的茶农施海鹏说:“我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解决了技术与销售方面的顾虑,自己静下心来管理茶园,省心省力,采茶季节一天能有7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下来,有七八万元,是老支书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靠茶叶收入,他家盖了新房。现在许多农民都改种茶树等经济作物,收入越来越好。

鹿龙塘茶厂销售部负责人字红军介绍,为提高广大茶农的积极性,减少种植成本,茶厂每年对新植茶园的农户给予每亩200元补助,同时由茶厂技术人员适时开展技术指导,制定了收购保护价,确保农户不亏损。

“只有大家富了,才算富”

还没到茶叶采摘的时节,厂房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弥漫着浓浓的茶香。鹿龙塘茶厂占地面积9.6亩,加工厂房4幢,厂房面积35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茶叶初、精制设备2条生产线。

“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字红军说,“每年4月到9月的产茶季节,茶农们三五成群,用竹箩背着早晨刚采下的茶鲜叶交来茶厂,茶厂师傅给他们定级、过秤,每天都有上百个工人在茶厂采茶,有些工人是连续多年在茶厂打工,一天有80-150元的收入,一年能带回家近万元。”

字学文视质量如生命,“佬倵牌”茶叶在市场上始终保持良好的信誉度。

2014年,字学文获得“大理州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鹿龙塘茶厂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被评为“云南省A级信用企业”,鹿龙塘茶厂党支部也多次被各级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背后,是字学文对农户的承诺。

作为河南村的老支书,字学文常说,“我们茶厂的命运是与大家联系在一起的,我用我的信誉向大家担保,做茶先做人,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富了,我才算富”。

字学文说到做到,三年来无偿提供优质茶苗100多万株,为群众进行补植和改造。

茶厂每年发放各种劳务工资达200多万元,解决了60多名固定工人和200多名季节性工人的就业问题。下一步,茶园全面投产后,年产量可达400多吨,年产值可达6000多万元,带动全乡430多户农户发展茶叶生产,茶农户均增收3500多元,每年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

·字学文·

团结乡副乡长莽松说,“字学文的茶厂在助推全乡社会事业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农户生病住院,娃娃上学,字学文都出资帮助。农户遇到困难,茶厂都主动先垫资,等收了茶再扣减。”6年来,鹿龙塘茶厂累计投入50多万元用于当地各项事业,还被评为“捐资助学先进集体”。

在团结乡,字学文的茶厂并不是个案。

团结乡河南村有16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人口1767人,其中98%是彝族群众。目前,村内已建成5个茶叶精制和初制所。随着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当地群众稳步增收。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00余元。

团结乡发展茶叶的梦想从未间断,目前全乡茶园种植面积已达到1.26万亩,除了在经济上创收,高山茶园风光也成为新的旅游发展突破点。

字学文又一次率先迈出了脚步。在鹿龙塘茶厂厂址旁边,字文学建盖起彝族特色的木楞房小院,小院里,可以品茶,可以品尝生态猪肉、羊肉和山茅野菜等特色美食。“我还计划建盖几个房间,我们山上空气好、风景好,以后人们不仅可以来生态茶园玩,还可以体验,可以住宿。”

·发达屋村子里满脸幸福笑容的老太太·

·发达屋美丽乡村 杨爱祥 摄·

发达屋的好日子

高大的核桃树,小溪、球场、池塘、亭子,散落其间的彝家小屋,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发达屋村民小组正置身这山水画中。

在团结乡,除了茶叶,带动群众增收最多的还有核桃。

两万多亩核桃林,一片连着一片,一棵挨着一棵,微风一吹激起一阵阵绿色的海浪。一个个彝家村寨掩映在一片绿色中时隐时现。

河南村发达屋村民小组地处云龙、永平、漾濞三县接合部,距离团结乡政府23公里,整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2户128人。十多年前,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后沙化严重,土地上出产的粮食少,群众家住垛木房,碗里吃杂粮,年人均收入仅有2000多元。

十多年来,为改变村里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状况,针对村里土地少,林地多的实际,村“两委”通过大力发展茶叶、核桃、水冬瓜树等经济林木,生态环境日益好转。

“如今,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航拍只见林木,不见村庄,要走进林中才能见到村寨。真正是‘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美景。”县生态办负责人说。

2015年,发达屋被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搭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东风,发达屋迎来了更快、更大的变化。

发达屋在抓实核桃、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新兴产业,在外出考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召开村民大会,确定以中药材为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7名党员带头种植金银花400多亩、重楼6亩,带动全村贫困户和群众发展种植金银花800多亩、重楼50余亩。

团结乡千亩纹参基地 杨爱祥 摄·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两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召开村民会议,制定生态文明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公益劳动日制度等。以“党支部+三清七改”为重点,积极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实施“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综合行动,党支部班子带头修建垃圾焚烧池,分散处理自家垃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将彝族文化传承作为示范创建的重要内容,村里邀请拥有传统技艺的党员,教授原生态歌舞,传授纸扎、刺绣、织布等彝族传统技艺,共培育彝族文化传承人8名。整合资金30余万元,打造集民族文化彩绘、彝族特色影展、彝族服饰展示、传统农耕器具展示“四位一体”的文化长廊。组织“火把节”等民俗活动,邀请各族群众共同参加,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给力、文化传承红火,发达屋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在团结乡,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山头绿树成林,山腰金果满园。目前,团结乡核桃种植面积11万余亩,产值突破4800万元,成了团结乡的支柱产业。”团结乡党委书记施建辉说,“团结乡按照巩固一片烟、管好一棵树、养好一头畜、采好一叶茶、种好一棵药‘五个一’的产业发展思路,把地方特色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引导各村党(总)支部探索‘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先后组建8个农村实体经济组织,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今年,河南村被列入《大理州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为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按照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要求,生态好了、产业好了、人才队伍也逐渐强了,基础设施成了我们的短板。从村子到二级公路有12公里的村道还比较窄,目前已经列入县‘十三五’规划,今年年底开工建设。下一步,我们考虑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来,享受绿水青山。”县生态办负责人说。

·收核桃 李昱 摄·

·重楼 杨爱祥 摄·

·烤烟 杨爱祥 摄·

·秦艽 杨爱祥 摄·

·野猪 杨爱祥 摄·

佬倵文化擦亮特色彝乡

“希望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唱佬倵歌,说佬倵话,穿佬倵服,从而更加坚定地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整个7月,团结彝族乡文化站的李昱站长都在为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民族文化表演忙碌着,排练节目、专业指导、舞台布置、会场服务……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快忙死了,但乐在其中。”50多岁的李昱精神矍铄。

对于彝乡群众来说,火把节是“夏季的新年”,每年的火把节,团结乡热闹非凡。在佬倵文化广场上,特色产品展销、民族特色美食品尝、茶鉴活动陆续开展,团结彝族乡各村组织的文艺演出队还会带来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为节日助兴。除了彝族,还有苗族、傈僳族等不同的民族赶来过节,大家身着各自民族的节日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大家来跳卢鹿整》《力格高》,唱起动人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红红火火的中国甜甜美美的家》……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团结乡每个村都有一个节目参加,主要是打造全民同乐,万民狂欢的氛围。各民族在一起过节,以多种方式宣传党的政策、倡导民族团结。”团结乡副乡长莽松说,“我们团结的民族文化活动开展得很好。1984年成立的乡文化站被评为省二级文化站。全乡有4个农村文化室,有11个业余群众演出队。”

·团结文化墙 杨爱祥 摄·

·集镇驻地 李昱 摄·

·美丽乡村发达屋 赵跃忠 摄·

今年的火把节活动与往年有所不同,团结乡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点,串联起佬倵新村,教育小区,再到新建成的佬倵民族文化广场、村级议事活动场所,顺着这条乡内的“经典观光线路”边走边看,别有一番风味。

新建成的佬倵民族文化广场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写有“团结乡”三个大字的石刻,再往里走,象征着佬倵48塘的图腾柱十分醒目。朱红的圆柱整齐地围绕着广场排列,地面上则是整齐铺设的瓦红色地砖,一片片的红成为整个佬倵民族文化广场的主色调。放眼望去,不远处还有一些居民在闲聊、跳舞,一派悠闲自在的景象。

“团结乡的彝族自称‘佬倵人’,为彝族聂苏支系。”说起佬倵文化,从事当地民族文化研究30多年的李昱打开了话匣子。“佬倵人的发源地为楚雄州武定县罗婺部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封为武定土知府的罗武首领商胜派兄弟矣立率部随明军攻克大理,建功后被封为‘箭杆场土巡检’,明朝弘治时赐姓为‘字’,首领矣立赐名为‘字忠’,自此,由字忠率领的佬倵人就在云龙定居下来。”

团结彝族乡是一个以彝族聂苏支系佬倵人为主,汉、白、苗等多民族聚居的民族乡,为云龙县两个民族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因多民族杂居,在撤销原“金莲分区”时,改为“团结公社”而得名。

团结乡乡长徐寿伟介绍,近几年,除了巩固良好生态、改造乡村外观、促进产业联动,留住精神文化内涵对团结彝族乡的发展也尤为重要。现在,团结乡致力于建设美丽、富裕、生态、和谐、活力新彝乡。

特别是2017年2月,“河南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除了火把节等传统的民俗活动,团结彝族乡还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彝文化保护机制。乡里把每年的8月都确立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立专门的乡彝学活动小组,定期开展彝学研讨活动。

此外,团结彝族乡还先后修建了河东、河南两个佬倵农耕文化展览廊,在乡文化站新建起佬倵民俗文化展示馆,对佬倵服饰、生产生活用品、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等进行具体展示。魅力无穷的彝族山歌、清筒音唢呐、舞蹈“卢鹿整”、纸扎刺绣以及彝族创世史诗舞“细古细”都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和传承,游客到此参观,通过静态的展品展示和活态的歌舞表演,能全面体验到佬倵彝文化的非凡魅力。

为了让民族文化能够以持久的方式留存下去,团结彝族乡还编辑了《佬倵之乡幸福团结》画册,从和谐彝乡、幸福彝乡、魅力彝乡三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彝乡风采;制作并发行了首张《佬倵人》十首歌专辑,收录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民歌曲调。

团结乡党委书记施建辉说,“希望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唱佬倵歌,说佬倵话,穿佬倵服,从而更加坚定地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未来,团结彝族乡还将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打造集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佬倵里”。

·团结乡文化广场 杨爱祥 摄·

猜你喜欢
茶厂学文彝族
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研究进展
包学文
某MPV地板加速振动优化与控制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