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一面: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搬迁纪实(上)

2018-10-20 02:48罗怀学
今日民族 2018年9期
关键词:金沙江古道码头

□ 文·图 / 罗怀学

01 金沙江边的“菩提石”遗址,见证了这段水域的航运历史。菩提石,也称“将军石”,高约四丈,“菩提石”三字刻于石身。石顶砌有高约10米的六角形宝塔,塔身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巨石上的宝塔不仅寄托着船工的信仰,也是往来船只的导航航标。拍摄时,宝塔已毁,而今仅存的菩提石也淹没于水下。摄于云南绥江县会仪镇,2011年12月

02 清朝时期,东川一带的铜是当时国家铸造钱币的重要原材料,铜锭通过金沙江水路出滇入川再北上京城。水富县的新寿村是铜锭出滇入川的最后驿站,铜运古道衰落后,由驿站改成的粮管所也因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后闲置,成了老百姓赶场天的拴马场。 摄于云南水富县新寿街,2009年2月

我的家在滇东北的金沙江边一个叫“烟囱坝”的坝子上。坝子不大,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江水绕着坝子流到东边,转个急弯调头向北流去。

01 金沙江航运史,历练出一代代有故事的航运人。老轮机长康义吉,79岁,读过半年私塾,13岁弄船,1954年考取“领江证”(掌舵证),撑木船时当过领江,跑客轮时做过大副、轮机长,一生与江打交道。绥江航运公司解体后失业,现在码头上替人守煤场为生,每月工资60元。老人穿着严整,做事严谨,身边墙上还用粉笔写着每天的水位变化情况。摄于云南绥江县上码头,2009年10月

金沙江两岸自古“地无三尺平,出门就是山”,老百姓把两岸平点的地方统称“坝子”,“烟囱坝”也因平坦而得名。坝子中间,一条粗麻石铺成的古驿道穿村而过,古道修于何时无从考证,据说,当年清政府将东川一带的铜运往京城走的就是此道,因道上偶有大官走过,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村中的古驿道改叫“大官路”。绕村流过的金沙江,是官府水陆联运将云铜运抵京城,铸造钱币的咽喉要道,有“黄金水道”之称。民间将金沙江下游这条水陆通道合称“铜运古道”。

02 沿河两岸移民陆续搬迁后,过河的乘客锐减,船老板一杯清茶,一张报纸,等候乘客过河。摄于四川屏山县上码头,2010年9月

03 金沙江下游的水运,作为传统交通方式一度是两岸人民生活必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公路交通网发展起来之前,两岸的货物运输、集市贸易、走亲访友,全靠水路,码头、江轮、渡船,成了连接滇、川两岸唯一的航运设施和交通工具,是两岸百姓生活的桥梁和纽带。 摄于云南水富县新寿码头,2009年2月

04 赶集的女人,看着码头上的渡船就要开了,不由分说,从男人手中抢过小猪,向码头奔去。摄于四川屏山县下码头,2007年11月

有官府的疏浚修筑,金沙江下游航运一直发达,古时候上可断续连通永善、巧家,下可直达宜宾、泸州以及长江沿岸。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金沙江下游河段的航运达到鼎盛时期,“舟来船往,满河漂木”。

01 金沙江不仅提供了大宗货物的运输和便捷的日常交通,同时还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沙石码头上收工后喝啤酒,“扯把子”(聊天)的男人天南地北,让河风和酒精消减着一天的疲劳。 摄于云南绥江县建设坝,2008年4月

02 三伏天的午后,茶馆老板会把茶摊摆到金沙江边,到了晚上,茶摊座无虚席,一座难求。泡上杯苦丁茶,听着涛声,江风拂面,消磨着闲暇时光。摄于四川屏山县下码头,2010年9月

03 河谷的酷热,让休闲氛围显得尤为浓郁。夏天,江边,成了免费的“空调”和“氧吧”,连报废的过境公路大桥上下,也成了市民纳凉休闲的地方。摄于云南绥江县大汶溪,2011年7月

20世纪80年代末,四川凉山连接云南绥江、水富的沿江公路修通,金沙江下游的航运才渐渐被陆运取代而沉寂下来,“铜运古道”的历史被尘封在记忆里。只有江边的铜运码头、纤夫道、菩提石(航标塔),古道上的马蹄印、歇气台、垛子(哨卡),还在述说着“铜运古道”的沧桑与寂寥;两岸的古镇、碉楼、驿站、吊脚楼,还在昭示着“黄金水道”的繁荣与富庶。

随着2012年10月,金沙江上最末一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正式蓄水发电,金沙江下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彻底改变,永远淹没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上世纪80年代,我离开家乡。离家30年,对于家乡,我一直是个匆匆过客,甚至,都没来得及好好多看家乡几眼。对家乡产生难以割舍之情,始于十年前得知国家要在距老家下游60公里的金沙江上,建仅次于三峡电站的向家坝电站,电站大坝建成后,云南、四川两省沿江库区380米水位线以下的县城、集镇和肥沃的土地将被淹没,我的家乡也难以幸免。

01 赶场天,绥江大桥上还有替人打卦算命,用鸡蛋滚身医治各种疑难杂症的地摊。尽管随着知识和文化的普及,这样的文化景观,已经越来越少见,但也并未绝迹,这些大概是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摄于云南绥江大桥上,2009年9月

02 搬迁前夕,屏山县城集市上卖甑子的老人。摄于四川屏山县西正街,2011年2月

03 大年除夕,绥江金江街上兜售河鱼的鱼贩与买主讨价还价。过年吃鱼,年年有余,应个景,图个吉利。摄于云南绥江县金江街,2009年2月

家,将沉睡于向家坝电站库区湖底,家乡,将成为一个留在记忆里永远解不开的心结!不久的将来,金沙江下游400余公里河段内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巨型水电站相继蓄水发电,金沙江下游将变成一个个首尾相连的“高峡平湖”,那又将是怎样的景象?

01 街上卖猪肉的夫妻俩,看着挂钩上还没卖完的猪肉,有些犯愁,要是古镇没拆,早收摊回家了。摄于云南绥江县新滩镇,2010年12月

02 绥江县城碾子湾,祖传三百年的张氏杆秤作坊,用料真、手艺好,代代相传。如今,用杆秤的人少了,材料贵、成本高,只能勉强维持。妯娌俩说,等搬迁后,再不做杆秤了。人们渴望着搬迁带来新的生活。摄于云南绥江县碾子湾,2007年11月

03 小镇上,老人们晚年的悠闲生活恬静淡然,并没有搬迁的征兆。这是茶馆里喝盖碗茶的老人,他们泡碗茶,在这里闲坐,直到散场。 摄于四川屏山县新市镇,2011年7月

于是,十余年间,我不顾一切,背上相机,一次次搭火车、坐班车跑回老家,对家乡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生活场景一通狂拍。总想用相机,寻找点什么、发现点什么、留住点什么。找到的,不过是些支离破碎无法复原的记忆碎片;发现的,不过是些永远无法重现的历史沧桑;留下的,是一张张烙下时间印记的黑白底片……

04 散场后,准备坐船过河回家的人们。摄于云南绥江县新滩镇,2007年11月

猜你喜欢
金沙江古道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我是金沙江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金沙江之恋
北渡金沙江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金沙江上游首座电站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