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2018-10-20 09:34王翠丽王延丽
家庭教育报·创新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

王翠丽 王延丽

摘 要:空巢老人,通常是指没有子女或子女长大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剩下独自生活或夫妇二人共同生活的60岁及以上老人[1]。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2-4]。本研究对3市6社区城市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不同人口学变量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得分在受教育程度(F=9.293,P<0.01)、婚姻状况(F=18.322 ,P<0.01)、月均收入(F=6.145 ,P<0.01)、医保类型(F=3.323 ,P<0.01)差异显著,性别、年龄差异不显著。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

一、研究目的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节节攀升。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今天,精神的空虚、内心的孤独而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却在日益凸显。前期调研发现,城市空巢老人愉悦的情绪体验、良好的精神状态的获得,除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外,往往与方方面面的物质、精神、人际支持有很大关系,本研究旨在了解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及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丰富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领域的研究;倡导关爱空巢老人,提高城市空巢老人幸福指数。

1.研究对象:选取郑州、鹤壁、南阳市七个小区122位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

2.调查工具

2.1一般人口学量表,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医保类型等

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5],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10个项目,共计66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5,具有良好的信度

2.3 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中文版。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9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94.6%。

3.统计方法: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二 结 果

三 讨 论

数据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调查分析可知,所访城市空巢老人大多出生于50年代,经济水平较低,教育资源匮乏,学历水平普遍较低。能达到高中或是大学以上水平的城市空巢老人大多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好,接受良好了的教育,加之自身的努力奋斗,往往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经济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拥有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源。一方面,安定优渥的生活条件增加了内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经常参与社区、单位、工会等组织的一些老年活动,有助于修身娱乐、缓解空巢生活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空巢老人获取各类知识的有效途径较多,如上班、进修、阅读、旅游等,眼界开阔,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阅历经验使得他们看问题相对成熟理智,更容易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无论是源于自身的智力、心理支持,周围环境的人际关系支持,还是对各类支持的利用度,都处于优势状态。

婚姻状况方面,结婚或再婚的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水平顯著高于未婚、离异及丧偶的。究其原因,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渐渐淡化。由于子女离家或无子女,城市空巢老人最大的物质或精神支持多来源于配偶,配偶日益成为所有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是身患疾病需要照顾的老人更为明显。家庭完整、有配偶陪伴的老人大多生活有人照料、遇事有人商量,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如果儿女或子孙能常尽孝道,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更多关怀,例如能够照顾孙辈、阖家出游、给予赡养费等,对于空巢老人无疑更是锦上添花。相反,离异或丧偶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要差很多。一来,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尤其是因为爱人离婚或离世而独自生活的男性空巢老人,饮食、卫生、睡眠质量普遍不佳,心情时常处于郁结、烦闷状态,容易诱发各类疾病,增加心理负担;二来,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重点由工作转为养老,由单位转为家庭,角色的转变和独居的生活削弱了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容易产生孤独苦闷的心情,而单调缓慢的生活节奏往往容易令人深陷消极情绪难以自拔。

收入水平较高、医保相对完善的城市空巢老人,来自社会的支持水平较高,面对外在的风险能更好的应对。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养老和医疗。养老需要经济做基础,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经济积累,另一方面来自于子女的赡养。访谈发现,自身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空巢老人,往往子女也有不错的工作和收入,甚至部分老人不需要子女的经济贴补,完全可以自力更生,加上日益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是享有省医保、市医保的城市空巢老人,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经济压力较小,能够较好解决“看病难”问题,来自于社会的不安定感就很少,内心也就更容易满足和愉悦。

但在年龄维度上,社会支持度差异并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参与此次测查的70岁以上空巢老人有一定比例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干部,收入稳定、受教育程度较高、医疗水平较好,一方面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较多,社会支持系统稳固;另一方面对各类社会支持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更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生活带来的孤独感、苦闷感和焦虑感。

表2显示,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及总分都与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即物质上的实际援助、情感上的理解支持越多,对各类支持的有效利用率越高,感受到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幸福指数也越高。例如,很多城市退休老人,伴随着子女离家成为空巢老人,但稳定的经济收入、儿女的体贴关怀、自身眼界开阔,多参与各种社交、旅游、团体活动,都能使得空巢老人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一、提高客观支持

首先,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养老制度,为城市空巢老人的提供生活保障;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社区养老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出对有效养老有重要意义。再者,开设老年大学,强化知识宣教。“活到老 学到老”不仅是社会提倡的学习态度,更是老年人更新知识观念、丰富退休生活的养老方式。通过灵活的办学方式和丰富的授课内容,促使更多城市空巢老人加强文化素养,畅享健身娱乐,扩大人际交往,缓解内心孤独。最后,呼吁社会各界和网络团体积极关注城市空巢老人,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提高空巢老人参与社会和团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主观支持

主观支持是指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的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来源大致分为两类:家庭和社会。鉴于婚姻状况对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可适当鼓励丧偶老人再婚或寻求可以相互扶持的伴侣[4]。很多空巢老人的儿女久居在外,很少有时间陪伴在侧,物质关怀和精神抚慰无法满足老人的心理需要。通过对丧偶或离异独居的老人探访表明,老年人再婚或重组家庭,虽然有时会存在一些家庭矛盾或纠纷,但对于老年人健康长寿、缓解独孤抑郁确是有益的。除了强调来自儿女和家庭关爱,就要积极倡导来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有工作单位、工会组织等的空巢老人,丰富的业余生活、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有效降低孤独感,提升生活满意度;邻里或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空巢老人的重要生活场所,可以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例如以社区为单位宣传“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等等,广泛的情感支持有利于应对因空巢问题导致的心理危机和突发事件。

三、加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除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主客观支持,城市空巢老人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以内在的心理动力和丰富的知识经验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和条件,化被动为主动,提高社会支持利用率。例如,积极参加各类团体或老年活动,注重饮食和睡眠,坚持锻炼,重视人际交往,扩大朋友圈,以良好的身体条件和社会支持构建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邬沧萍.老年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3-133.

[2]盛飞.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11):1399-1401.

[3]汪娟.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2):150-151.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版):88.

猜你喜欢
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居住区绿地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