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2018-10-21 10:57张伟欣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8年41期
关键词:激活思维

张伟欣

内容提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性化阅读 自主行为 勇于创新 激活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倡导“个性化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既如鱼得水,又鱼水交融起来。通过阅读,学生会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正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就能使学生读出自我,读出兴趣。那么怎样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呢?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应打破那种“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的传统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分析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中,曾有幸聆听了胡红梅老师所讲的《丑小鸭》。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胡老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一块。在分析课文时,胡老师并没有传统的推土式教学,而是先拿出一小段作案例,告诉学生怎样学(找出句子,划出重点词,在旁边作批注,读中感悟)。之后,便将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这堂课学生主动质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教学效果颇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优劣。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独立的,可持续的,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老师推一把,走一步,没有自己的行动能力,不可能自由搏击于知识之海中。

二、“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探寻读写联动结合点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个性化阅读体验弥足珍贵,让其散落在课堂之中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那么,不妨指导学生拿其笔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记录下来,留下思考的轨迹。同时也通过写作,把停留在感性构想层面的、肤浅芜杂的体验成果梳理为融入了理性思考的、深刻缜密的研究成果,真正将个性化阅读转化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创新求变的能力。

(1)巧用省略写心理。文本中的有些标点往往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尤其是省略号则是无声的语言,也有着“空白点”的含义。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标点,进行想象练笔,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巧用插图写情景。课文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提高了想象力。

(3)巧用结尾来续写。许多文章往往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有限的文字背后给予读者的是无限的遐想空间,以无胜有。而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后,根据文中的蛛丝马迹,推测、想象“留白”之处,并形成文字,也能体现阅读的“百花齐放”。

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里的谁指的是哪些人?他们怎样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妙笔生花,使课文的思想深度和美学力度得到更为有力的延伸,从而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更高境界。

有人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是基础,是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构成了语文课堂的全部教学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扩散学生的思维,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造能力。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多角度激活思维

杨振宁博士说:“我们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是要削弱基础,而是要改革基础课教学,把教学过程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过程统一起来。”立足一个角度、一个侧面,认识难免带有片面性。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会沿着自己习惯的思维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定势思维,严重束缚了创造力,削弱了逻辑力,也就无从谈阅读“个性化”了。因此,教师必须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

(1)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阅读。比如,教师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同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

(2)关注学生的独特的内心世界。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不同与别人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的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之花得到绽放。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在语文阅读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他们一片自主飞翔的蓝天,为学生个性化阅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让个性之花盛开在阅读教学中,也让阅读呈现意义重建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新《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晨风,现代育儿与教子全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1

[3]钱正权《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2004年第11期

[4]杨再隋《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用书》(小学语文)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5]孙云晓、赵霞,自主学习决定成功——养成自主学习好习惯[M],桂林

漓江出版社,2008.5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
自主学习,激活化学思维
自主学习,激活化学思维
自主学习,激活化学思维
自主学习,激活化学思维
有效提问,建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运用电教媒体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借助阅题平台,激活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