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曾相伴

2018-10-22 18:43北雁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报刊社大理州大理

“五一”节前的一天下午,我正在电脑前写一个较为急迫的公文材料,突然在QQ上接到李配亮老师发来的一个征稿启事,同时附言说《云南教育》杂志即将迎来创刊60年华诞,约我写些东西。

我有些愕然,同时也有些激动,想不到这本与我相伴十几年的期刊,已在云岭大地陪伴万千师生走过整整一甲子征程,更重要的是她始终站在改革的最前沿,成为云南教育事业发展最直接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而我却还常常幸运地参与其中,有那么多读刊、用刊,学刊、学写,参编、参写的亲身经历,至今想来每一个细节都感觉亲切,居然有那么多的话要说——

孤灯夜读

千禧年后的第一个春天,中专毕业的我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在洱源北大门牛街乡一个叫太平小学的乡村校园,初为人师的我却实在有些举手无措。列宁曾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这个被人们亲切地誉之为“园丁”“红烛”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于我却十分陌生。在学校,我学的是旅游,并且似乎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走上讲台。但我最终还是出现在这个偏僻的校园,比起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感觉自己的确很突兀。但既来之,则安之,没有人天生就是可以成为老师的。

“学,然后知不足。”但至今回过头来,我想自己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并且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乡村教师,除了时常向同事求教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南教育》这个默默无言的好老师。我那时居然惊喜地觉察到,作为一本质量出众的期刊,它是永远不会“过期”的,就比如现今我们读到多年前的《收获》《十月》《当代》,或是《读者》《新华文摘》,那些文字甚至早已成为经典,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而用这样的比喻来说《云南教育》,我丝毫不觉得有过。因为经费少,所以一个拥有20多个老师、300多名学生,包括1个中心完小和2个教学点的太平小学,在全乡已是数一数二的大校,却只订阅了1份《云南教育》,而且每期新刊一到,就被校领导或是其他老教师收走了,所以传到我手中时大都成了“旧刊”,但我却始终视若珍宝,甚至还翻箱倒柜,找出更多的旧杂志,并從中汲取了太多的营养。

每到夜里,大多数时间都是独自一个人宿校的我,便关好门窗,随手拾起一本《云南教育》,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地阅读。翻开扉页的卷首语,一股油墨之香扑面而来,清新隽永的文字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而内文里那些设计精美的教案、文理透彻的论文、短小精干的文艺小品,包括杂志社在学期末附赠的试卷,都成为我最好的阅读享受。

对于一个非师范专业学生,我甚至就是从那些过期杂志中学到了如何写教案、如何用高尚的师德人格和丰富的知识底蕴操行为师之道、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好老师、如何与学生交心谈心的;在阅读中,我学教态、教法,学一堂课的谋篇布局和起承转合,学课堂多媒体的运用,而那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技巧、知识运用和堂课设计,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记得在一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里,作者引经据典,又结合教学实践,汪洋恣肆,用数千字的行文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讲得透理透彻,我就是从那字里行间,由衷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敬业的老师,该有怎样丰厚的知识和学养,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举重若轻、逢山开路、过水搭桥。8年时间,我读刊用刊,学会举一反三,巧妙借用化用,并幸运地从小学教师变身为初中教师,后来又成为乡(镇)教研员和由县教育局聘任的兼职教研员,多次在县、乡课堂竞赛中获奖,多次荣获教育教学表彰,还参加过县级统考的出题,多次被选派到重庆、德宏及州内的多个县份为教师培训项目授课,我想这其中一半的功劳应该是《云南教育》给的启迪与思考。

从读到编

2010年3月,到县级新闻部门从事短暂记者和编辑经历的我又回到熟悉的教育岗位,幸运地调动到了大理州教育局,担任创刊不久的《大理教育》责任编辑。初来乍到,我感觉十分迷茫,虽说这是教育局的机关内刊,但却是1份有着60多万师生读者的刊物,并紧扣时代脉搏,是一个全面展现大理州教育改革发展的资讯平台,也是展示全州教育教研成果的舞台。

翻开前两任编辑留下的14本期刊(当时创刊一年零两个月),每一个细枝末节里展现的匠心,都让我感觉使命弥坚,几乎不敢去想如何超越,而是如何更好地传承。这时候,为迎接第26个教师节,全面展现新世纪十年来大理州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经大理州教育局的积极主动争取,云南教育报刊社决定在《云南教育》(视界)为大理州专门开办一期专刊,同时派遣黄云刚、张惟祎、王世赋3位老师专程来到大理采访州委、州政府和州教育局领导。其间,同时还肩负机关宣传工作的我由此幸运地参与到其中,和3位老师一起学习采访、学习写稿,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而3位老师亦不吝心力,潜心为我们修改文章,是年8月底,大理专刊顺利出版,图文并茂、大气磅礴的印装与客观生动的行文特点,成为我们献给教师节的最好礼物。

此后几年间,矣勇、杨曙光、李配亮、张蕤等多位编辑先后多次到大理采访,借此机会,我和他们一起进会场、进学校、进课堂,一起翻山越岭、早起晚睡,居然也成为我最好的学习途径;而每到昆明参加全省教育宣传工作会议,和龙惠惠、邓琼、刘晓露、徐永寿等编辑的学习接触,让我更加信心百倍,回来后便翻开书刊,认真对照编辑、记者的范文,从短小的消息稿件入手,渐渐地自加压力,扩大篇幅,并因为素材的需要而深入挖掘,常常独自一个人深入一线校园,先后采访了马琴、李儒彬、杨晓琴、赵子志、杨凤丽、宋茂基、王文花、董桂玲、刘玉梅、杨玉红、董杏芬等广布全州各地的基层优秀教师,最终所有稿件均在《云南教育》刊登;此外,大理教育的声音不断被《云南教育》各个版本报道,许多稿件甚至还幸运地被推荐到了《中国教育报》、云南教育网等更广阔的平台。而这其中,我亦幸运地在云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的两次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同时先后有各种宣传作品和散文、读书评论、教学论文和育儿心得等发表。而在我决定以基层教育和基层教师入手,创作长篇小说《赶在太阳落山以前》,就是在和李配亮老师下基层学校采访时得到的启发;小说出版后,《云南教育》在第一时间为我刊发了评论文章。

从学徒到作者,我成为《云南教育》最忠实的粉丝。而在《云南教育》多位编辑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大理教育宣传工作一直有声有色,先后8年顺利完成州委、州政府的信息工作考核任务,多年连续被省教育厅评为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同时《大理教育》的编排质量不断提升,先后实现了改版、网上同步读刊和百期之庆等多种跨越。

万千智慧染芳华

我曾经很幸运地被云南教育报刊社连续两年评为“学刊用刊先进个人”,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经历,其中两次直接参与《云南教育》大理专刊的编刊经历让我尤其难忘。特别是第二次全程参与的编辑过程,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实践。

2017年下半年,我们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让亿万中华儿女精神焕发、信心百倍。为客观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新变化,凝聚新的发展活力,开启新的时代征程,局领导在与报刊社积极沟通协调后,报刊社决定在《云南教育》(视界)以“砥砺奋进的大理教育”为主题,再为大理州出版一期专刊。

在矣勇、王世赋两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和局里的同事认真策划,精心编排,字斟句酌,不辞辛苦,同时在全州12县(市)教育局和州级相关学校的共同支持下,专刊在十九大召开不久后顺利出版。其中,州委书记陈坚亲自为我们撰写卷首语,杨健州长接受了报刊社记者的采访,洪云龙副州长撰写了长篇幅的研究文章,各地各校展示了新的发展成绩,共同汇聚了新时代推动大理教育发展的正能量,为新的起点新的辉煌鸣锣开道、呐喊助威,这真是教育宣传的一大盛事,受到广大师生读者的一致欢迎。

而这8年间,报刊社领导和编辑、记者广泛深入苍洱大理,与广大师生交流座谈、送教下乡、解惑释疑,并且始终坚持公益宣传的原则,无偿为全州教育战线培养基层通讯员,为我们刊发了大量的宣传文章,从校安工程到布局调整,从“两基”验收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從队伍建设到教育改革,从抗震救灾到脱贫攻坚,源源不断的真情文字,为大理教育的腾飞插上了坚实有力的翅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坚守,忠诚陪伴。我想千言万语,都只是一个与《云南教育》杂志有着深厚情缘的读者和作者的一言之谈。幸得峥嵘岁月曾相伴,更有万千智慧染芳华。在新的起点上,诚挚地期盼《云南教育》再上新征程,英姿勃发,谱写更加璀璨的明天。

【作者简介】 北雁,原名王灿鑫,1982年生,现工作于大理州教育局。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出版长篇小说两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滇池》《边疆文学》《散文选刊》等上百种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90余万字。作品数次入选北京、福建、甘肃、云南等省(市)中、高考复习模拟试卷。曾获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首届优秀文学艺术奖。

猜你喜欢
报刊社大理州大理
大理:梦游理想国
大理好风吹
吉林省教育学院报刊社召开2018年度工作会议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下一代英才献爱心,携手关心下一代
苏省2008年“钟楼科试杯”教海探航征文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