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寄宿家庭,也要擦亮眼睛

2018-10-24 04:54佳琪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8年10期
关键词:留学生家庭家长

佳琪

“凯特,为何那么多中国父母让孩子那么小就出国?”我的好友苏珊问我。

“我不知道。”我答,“或许是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压力吧。”

“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孩子在18岁之前离家。他们长大得很快,我要好好享受与他们在一起为数不多的时光。”这是一位澳洲妈妈的想法,也是我的想法。

近年来,大批中国孩子赴国外读书,年龄越来越趋低龄化。由于未满18岁,很多孩子必须选择一个寄宿家庭作为他们的监护人,并生活在寄宿家庭里。我常年生活在国外,目睹了很多小留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也最应该被重视的就是“寄宿家庭”这一问题。

不是所有寄宿家庭都美好

很多家长认为,年龄小,好塑造,早一些把孩子送出国,寄宿在美国家庭,更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口语、独立性,迅速融入当地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些家长的初衷很美好,但也很天真。很多家长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能够找到医生、会计师、律师这样“精英人士”的家庭作为寄宿家庭。而事实是,很难找到这样的家庭。

很多家庭接受寄宿学生,是为了一份额外的收入补贴家用,也不乏孤独的中老年人,为了排解生活孤闷接收留学生。但一般来说,精英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也没有太多时间去管理寄宿生,因此他们基本不可能做寄宿家庭。

此外,很多寄宿家庭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缺乏了解,往往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会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文化理念等强加于他人,对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持有偏见,这会引起孩子更加强烈的文化冲突。也有的寄宿家庭,孩子众多,他们对自己的孩子都自顾不暇,自然对小留学生也就照顾不周。

对于寄宿家庭,中国家长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主动权,也无法亲自了解,他们指望着碰到有爱心的寄宿家庭,但这要碰运气。

不过反过来说,既然让孩子选择寄宿家庭的方式,就要入乡随俗,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当地生活。

做好出国的心理准备了吗?

寄宿家庭是孩子在国外的合法监护人,从某种程度说,寄宿家庭承担了父母的职责,他们有责任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也希望孩子成为家庭的一分子,积极参与到家庭活动中。

国外家庭重视孩子的自主性以及参与感,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要承担家务;很多全家总动员的社交和娱乐派对,更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感情不可或缺的项目。而在国内,家长大包大揽,孩子的生活重心就是学习,娱乐社交、兴趣爱好统统让步,这导致孩子对国外寄宿家庭的生活极不适应。而如果不参与家庭活动,也会引发寄宿家庭的不满。

所以,在出国之前,家长不妨多问几个问题:

1.孩子有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出国后生活上的自我管理是第一个挑战。他们会自己收拾房间吗?他们会使用厨房电器吗?他们会自己洗衣服吗?与寄宿家庭的相处,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他学习与社会相处的第一步。

2.孩子遇到困难,是积极沟通还是消极逃避?

很多孩子遇到问题选择自己处理,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不沟通,因为他们怕父母担心,也怕给自己找麻烦,于是忍着饿,忍着病,甚至忍着辱骂和不公平对待。而鞭长莫及的父母却对孩子的情况一无所知。因此,孩子出国前,家长一定要锻炼孩子遇到问题坦诚沟通的习惯和意识。这样出国后遇到问题,他们才会大胆地跟寄宿家长或学校老师说出来。

3.孩子抗挫折能力如何?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颗脆弱的玻璃心,那他出国后情况一定不会乐观。另外,他们也要了解如何寻求帮助。所以你需要问一问孩子,知道本地的华人组织吗?教育署的联系方式是什么?以备紧急情况下孩子能得到及时帮助。

4.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

孩子出国后,万事靠自己。语言需自己摸索掌握,文化需自己适应,连饮食都不能随心所欲,这些问题都需要孩子独立面對。所以孩子是否有稳定的心理和情绪控制力很重要。

儿行千里,父母担忧。我们希望的是,在几年的国外生活学习中,孩子们除了健康成长、学到知识外,还学习到如何沟通、如何自我反思、如何解决问题,最终做到在两种文化中游刃有余,这样的生活经历,从长远来说,远比拿个学位更加珍贵。

编辑 乔可可

猜你喜欢
留学生家庭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家庭“煮”夫
留学生的“捡”生活
家长请吃药Ⅱ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