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人数-景区收入重心演变与空间错位分析
——以新疆热门景区为例

2018-10-29 07:57朱怡婷熊黑钢何昭丽关靖云孙国军
关键词:游览错位景区

朱怡婷,熊黑钢,何昭丽,关靖云,孙国军

(1.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大学 旅游学院 中亚旅游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3.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3;4.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5.河西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旅游景区不仅是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地和游览与消费的吸引中心,也是地方旅游经济发展重要的吸引物和生产基地[1].当前,追逐游览人数成为许多景区增加收入的效益理念.一直以来,游览人数在作为提升景区人气和价值的重要指标的同时,会带来大量的旅游消费,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景区收入的增加.同时,景区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刺激游客消费,直接或间接地吸引源源不断的游览者到访.诸多学者在对景区、游览人数、收入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中,证实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5].对此,有学者在对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6].即目的地等级越高,游览人数越多,由此带来的收入就越高.但Webster等的研究发现,更多的游览人数并不意味着能带来更多的游客消费,也未必一定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7],这也就意味着旅游目的地游览人数与收入之间可能存在着错位现象.因此,研究二者的重心动态演变和错位关系,特别是空间错位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关系到景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和谐有序的发展.

空间错位理论作为匹配的矛盾统一体,在定量分析要素的非对应性排列的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8].空间的错位关系与匹配关系相对应,能够描述要素在空间上的错位与同步特征.该理论最早由Kain提出[9],目前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地运用在了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等领域[10-12],并在近几年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多涉及旅游、经济、交通、居住与就业[13-16]等方面,其中旅游学领域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就目前上述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宏观尺度的研究较为关注,缺乏中、微观尺度上对旅游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演变规律的探索和错位的度量.

新疆区位条件独特,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与核心地区,新疆正向着其旅游集散中心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2017年新疆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7亿人次,同比增长32.41%,旅游综合消费实现1 82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2016—2017中国旅游消费市场发展报告》监测数据显示,新疆已成为我国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目的地之一,高等级景区数量跃升西部第一,位居全国第二梯队.景区数量快速增长与游览规模进一步扩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主导新疆旅游发展进程,若能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中寻找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之间的确切关系,并探究这种关系的形成机制,对于正在经历旅游快速发展和全域旅游兴起的新疆,实现游览与收入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游客在从事旅游活动时,必然会发生空间上的位移[17],那么旅游景区游览分布与收入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如何,哪几个景区是空间错位的关键地区,空间错位程度是怎样的,造成空间错位的关键地区是哪里,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利用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模型,从同步性与错位性的双重视角对2010—2017年新疆热门景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新疆旅游景区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空间结构均衡位置的变化与匹配程度,寻找造成错位问题的关键景区,合理调控并改善错位问题,助推景区协调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游客在景区间的空间位移是沿着他们理想的线路进行,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并不会均匀地分散在每个景区,由此会在地理空间上出现游览人数或消费相对集中的地点[18].这些地点可视为旅途中较其他景区更具吸引力的“热门景区”.一般情况下,品级较高的景区游客到访率相对较高,对游客的消费吸引力也较强.理论上,旅游景区所获得的旅游者消费的总和即为景区收入.新疆在统计景区收入过程中对游客的住宿消费并未计入其中,但同样可以反映出游客消费的状况,因此文中选取新疆69家数据完整的4A级以上景区2010—2017年数据样本的客流人数与景区收入总数作为研究基础数据(表1).利用Google Earth获取景区地理坐标,并借助ArcGIS 10.3软件对其进行空间表达(图1).

表1 新疆热门旅游景区分布

注:景区资料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2016年新疆A级景区名录》整理而得.

1.2 研究方法

1.2.1 要素重心模型 区域研究中利用重心概念来表示物体间力量的相对平衡.重心模型在直观上容易理解,能够比较敏感地反映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的变化情况.由于要素值始终向高值区偏移,反映整个区域中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效果较好,并且能通过区域中要素的偏离程度来发现演变规律.借鉴重力模型,分别以69个景区的游览人数和在景区收入作为要素指标来计算其重心值.重力模型的计算公式为[19]19

图1 新疆热门景区分布

要素重心的空间移动距离计算公式为[20]94

(2)

其中,d为属性重心第(t+1)年相对于第t年移动的距离(km);常数c取111.111 km/(°),可以通过该值将球面坐标单位(°)转化为平面距离(km).任意两重心间的距离可以借助GIS软件直接测得.

1.2.2 基于错位指数的空间度量 借鉴旅游经济学空间错位相关研究成果,构建新疆热门景区空间错位指数ISM及其贡献度G[21]467,表征二者的空间错位差异状态.

其中,ISM,i为i景区空间错位指数;CT,i为i景区的旅游收入(万元);CT为景区收入总量(万元);ST为景区游览人数总量(万人次);ST,i为i景区游览人数(万人次);Gi为i景区的错位指数贡献度.ISM,i的值越大说明错位程度越明显.

2 结果与分析

2.1 景区游览与收入重心分析

分别将各景区接待游客总量与收入总量作为计算景区游览重心及旅游收入重心的要素指标,计算其2010—2017年各年度与2010年2类重心坐标值的差值(表2),绘制重心空间移动轨迹(图2),以揭示景区游览重心与景区旅游收入重心的动态变化过程及重心移动距离.

表2 2010—2017年2类重心动态变化分布

图2 2010—2017年新疆热门景区游览重心与景区收入重心移动轨迹

2.1.1 景区游览重心迁移轨迹分析 从重心演变路径上看(图2),2010—2017年,新疆热门景区游览重心位于43.659°~43.849°N,85.944°~86.503°E,其迁移过程经历了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2014年,随着旅游大通道的建成使便捷度与通达度进一步提高,2010—2011年的游览重心向东南移动;自2012年起,北部区域精品景区集聚初具规模,旅游设施更加完善,游览重心向北迁移.随着环游天山千里黄金线在2013年的推出,游客能用较少的时间充分体验全方位的新疆元素,促使游览重心在2014年向东回转.2015—2017年为第二阶段,伊犁州与昌吉州的旅游组合产品相继推出后,游客反响强烈;特别是昌吉州,依托地缘优势,助推乌鲁木齐休闲旅游基地,并着力打造“新疆旅游第一站”,吸引众多疆内疆外游客.2015年的游览重心在西北方向小幅移动后在2016年向东南迁移.“中哈吉”“中俄哈蒙”“中塔”3条国际跨境旅游新线相继发布,2017年的游览重心再次向西北方向折返.2010—2017年,游览重心两个阶段的迁移始终在“东南—西北—东南”与“西北—东南—西北”方向上移动,整个过程在空间上呈现出“三角板”型分布特征,表明西北—东南方向上的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巨大.其中,国际大巴扎、巴尔鲁克、宗朗灵泉、江布拉克、解忧公主薰衣草园、金湖杨、库木塔格沙漠、温泉圣泉、库车王府、魔鬼城在2010—2017年景区游览人数总量增长率分别为32.61%,16.89%,11.07%,9.38%,4.80%,3.58%,3.55%,2.61%,2.26%,2.25%,位居前10位,其中5个位于新疆北部,2个位于东部,3个位于南部.

从重心的位置上看,游览重心始终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以下简称昌吉州),2010,2013,2017年均位于玛纳斯县,其余年份均位于呼图壁县.景区游览重心始终偏东、偏北的态势反映出东部、北部景区的品牌效应与市场影响力更大,游客的游览兴趣更浓.

2010—2017年,景区游览重心经度差绝对值持续波动,反映出东西部区域景区在积累各自的优势资源的同时,旅游竞争加剧.2013—2014年出现剧烈波动,经度差由-0.442°变为0.414°,这可能是继“7.5事件”后2013年新疆旅游业正处于回暖期,但同年接连发生的暴恐事件使新疆南部区域2014年的旅游发展再次跌入低谷,随着形势的好转,正面宣传的加强,旅游市场在经度方向继续表现活跃态势.

各热门景区游览重心纬度差绝对值整体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表明北部景区接待游客比例持续上升.各景区为保证旺盛的客源和人气,围绕顾客向往和兴趣角度提升卖点,争夺客源,游客的游览重心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

2.1.2 景区收入重心迁移轨迹分析 游客在景区的旅游消费与所游览的景区质量有很大关系,高等级景区不但对游览活动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对旅游消费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刺激力.随着南部区域景区的开发建设,游客游览范围的扩大,深度游的游客增多,2010—2011年的景区收入重心转向西南方向44.588°N,85.026°E,但2012年的旅游热潮较以往提前2个多月,大批客商来疆考察,19省市旅游援疆,北部景区开发力度加大,导致该年份的收入重心向东北折返至45.725°N,85.898°E.受2013年暴恐事件的影响,2014年外地游客量大减,本地游客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周边消费.在新疆“一心一地”建设带动下,旅游大通道的建成增强了向南部地区输送游客能力,2016年的收入重心再次向西南方向移至43.737°N,84.405°E.

2017年再次回转到东北方向的45.968°N,86.231°E后,空间上呈现出“十”字型分布特征(图2).从景区收入重心迁移的方向上看,2011,2013,2016年均具有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表明西南方向对消费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其中,巴尔鲁克、解忧公主薰衣草园、库木塔格沙漠、惠远古城、石头城、金湖杨、博斯腾湖、乌什县燕泉山、温泉圣泉、可可托海在2010—2017年景区收入总量增长率分别为619.81%,66.81%,26.07%,7.59%,6.12%,5.54%,3.74%,3.58%,3.30%,3.15%,位居前10位,且有6个位于新疆北部,1个位于东部、3个位于南部.

从重心的位置上看,2010—2017年,游客在景区间的收入重心始终位于新疆以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境内,2011,2013,2016年分别位于奎屯市、沙湾县、乌苏市,其余年份均位于布克赛尔县.与游览重心相比,近8年的景区收入重心分布始终呈现偏西、偏北的态势.反映出西部景区对游客的消费刺激力度大于东部景区,游客在北部景区消费需求大于南部景区.

景区间收入重心经度差由-0.882°上升至1.825°,各年份差值的绝对值呈波动上升趋势,这证明了游客消费在东西间差异呈动态增强的趋势.西部区域景区密集,旅游发展先于东部,产品相对成熟,配套服务完备,而东部区域景区资源吸引力、市场影响力未能得到完全释放,正处于发展壮大的阶段.

各景区旅游收入重心纬度差呈波动中增长的变化趋势,北部景区旅游产品较南部更受旅游消费群体的青睐.2015—2017年差值由-0.117°跃升至2.231°,这是由于北部区域旅游集散地增多,内容丰富的旅游项目在淡季大量推出,游客对于文化内涵突出、参与性强的冬春旅游产品兴趣浓厚,使北部区域的景区旅游产品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销售量迅速增加.

图3 2010—2017年两类重心相对位置

2.2 景区游览与收入的时空错位分析

2.2.1 两类重心相对位置空间错位分析 两类重心的相对位置连线变化与游览重心动态演变的时段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图3).游览重心总体向西南偏移,移动距离为11.82 km;收入重心总体向西北偏移,移动距离为46.70 km.无论如何变化,各年份景区的游览重心均在南侧,而收入重心均在北侧,说明相对而言,北部区域景区收入更高,这与其在吃、住、行、娱、购、游各方面的旅游设施更完善有关.另外,两类重心之间的直线距离越远,证明偏离速度越快,可反映出优势资源要素的聚集速度与方向.除两类重心相对位置最近的2011,2013,2016年的距离在150~200 km来回摆动外,其余各年其直线距离均在200~250 km,反映出两类重心之间的距离基本未变(由2010年的228.43 km,到2017年的245.35 km),而方向依旧是南北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热门景区游览与收入之间并未出现逐渐集聚的分布特征.

2.2.2 两类重心演变过程对比分析 为了直观地反映要素的几何重心在空间上的分离形态[22],将2010—2017年两类重心变化轨迹显示在同一经纬坐标系下对比其错位状态(图4),可见,景区的收入重心比游览重心更加偏西、偏北,表明西、北部景区市场营销力强,旅游产品更符合游客的消费需求,消费意愿强于东部、南部景区.景区游览重心一直位于收入重心的东南侧,反映出新疆的各热门景区在面临旅游人数稳步增长的同时,存在游览人数与收入的不匹配现象.资源禀赋较高的景区易于形成规模大、密度高的游览活动,但并非会同样成为消费集中分布的区域,显示出重心在空间上呈错位分布.

图4 2010—2017年两类重心空间错位格局

除2013—2014年外:① 两类重心各年演变的方向都不相同,例如,2016—2017年收入重心由西南向东北变化,而游览重心由东南向西北变化;② 游览重心经纬度分别在约86.2°E和约43.7°N呈小范围摆动,且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收入重心却与之相反,其经纬度分别在84.4°~86.3°E和43.7°~46.0°N摆动,且2015—2017年的摆动幅度较前期更为剧烈;③ 收入重心在各年移动距离均大于游览重心在各年移动距离,这不仅显示出各景区收入差异大,而且也越来越不平衡.

上述特征均反映出景区游览人数重心相对于收入重心变化幅度小;各景区收入则因年份的不同,表现较大差异,造成其空间错位.因此,如何保障各景区收入的稳定性,是今后更重要的任务.

2010—2017年景区游览重心经度与同年景区收入经度之差多数为负值(图5),差值虽有波动,但绝对值整体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这一特点表明,两类重心彼此间发展差距在东西方向正在逐渐减小.随着景区发展模式与竞争思路发生转变,各景区间对游览人数与游客消费带来的综合收益越来越重视.从图5还可以看出,重心纬度差均为正值,且差值波动幅度较大,反映出旅游收入重心在各年份明显高于游览重心,收入重心比游览重心更加偏北,说明游客消费更加倾向于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和风景优美的北部地区.

此外,经度差和纬度差的极小值都出现在2016年,这是由于当年的精品景区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国际旅游通道建设与边境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等工作,多数在以北部重点区域或发展较成熟的景区的基础上进行,使北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

图5 2010—2017年两类重心经(纬)度差变化

2.2.3 两类重心的错位指数分析 根据2010—2017年游客在69个热门景区的游览与收入空间错位指数ISM与其贡献度G来测度各景区的空间错位程度.按|ISM|的大小,将各景区分为高、中、低度错位3个等级(表3).

1)高度错位区(|ISM|≥1)共有17个,其中那拉提、喀纳斯、巴音布鲁克草原、可可托海、达瓦昆沙漠、巴尔鲁克为负向错位,显示出这5个景区的旅游产品供给目前基本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但景区名片效应需进一步发挥市场影响力,提升资源对游客的吸聚力.其他12个景区为正向错位,反映出实际吸收的游览人数虽多,但产业化程度不够高,激发游客消费冲动的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对比错位区|ISM|,国际大巴扎在正向错位中的|ISM|值最大,因其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背景,被认为是新疆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展示中心,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和文化吸引大量游客到访,但景区收入并未得到大幅度提升.这说明大部分游客在此驻足观赏的同时对于旅游产品购买意愿并不高,这与商品种类、质量、价格、包装、经营者服务态度与市场意识等有关.那拉提景区在负相错位中|ISM|值最大,表明游客在那拉提的旅游消费需求旺盛.那拉提作为新疆旅游精品名片,在促进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度假旅游转变中,消费结构逐渐多样化.

表3 2010—2017年新疆热门景区ISM和G均值

2)中度错位区(0.5<|ISM|<1)共有13个,坎儿井游乐园、红光山、天山大峡谷、温宿大峡谷、天鹅河为正向错位.这6个景区游览规模提升速度较快,但仍需针对游客的消费需求,提升景区消费结构的内在张力;其余7个景区为负向错位,其游览人数落后于游客消费需求的增长,市场品牌影响力未能得到完全释放,应加快旅游景区建设与品牌宣传力度,才能在面对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时招揽到更多游客,提升景区的综合收益.

3)低度错位区(|ISM|≤0.5)共39个景区,占热门景区总数的56.52%,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的发展速度同步性较高,互相协调程度较好.同时,多数景区又为正向错位,说明低度错位区中的景区已加大建设力度.作为热门的游客集散地,需在提高游览人数的同时,挖掘旅游资源中能实现二次消费的部分来提高景区收入,从而提升综合效益,保证景区持续的热度.

同时,69个景区的ISM值显示,处于正向错位的景区数量远远大于处于负向错位的景区数量,反映出新疆热门景区中大部分景区仍然在依靠游览的接待量经营,使景区在聚集大量游客的同时,没有较好地利用人气平台带来的潜在购买力提升游客二次消费,导致景区收入未能同步提高.大量的游览人数并不一定能带来丰厚的景区收入,在旅游消费需求转型的市场导向下,景区在面对逐年上升的营销指标和运营成本,跟随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增强景区综合消费功能,才能提升其综合效益.这也为此类景区的发展模式敲响警钟.

综上,落入高、中度错位区景区数量占43.48%,除博斯腾湖、达瓦昆沙漠、巴音布鲁克草原、金湖杨、金沙滩、温宿大峡谷、天鹅河7个景区外,其余76.67%的景区全部位于新疆北部地区,而南部区域的景区绝大部分呈低度错位,说明北部地区的景区对全局错位影响较大,且景区游览与收入发展的匹配程度低于南部地区.这与重力模型分析中的游览重心与收入重心偏向性分析结果相一致.

2010—2017年各景区ISM值的平均贡献度G值最高景区是那拉提和喀纳斯,分别为15.78%,14.68%,其次是国际大巴扎、天山天池,分别为13.35%,6.69%.这4个景区贡献之和就达到了50.5%,对新疆全区的热点景区错位贡献度最大,是造成两类重心空间错位最主要的景区,对它们的调整是解决新疆热门景区游览人数及收入重心空间错位的关键.

2.3 二者空间错位的形成机制分析

旅游资源作为景区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其产品转化程度直接影响景区游览与消费活动格局变化,也对景区间旅游资本流动、政策的制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景区内部要素、发展条件的不同,往往存在着某些优势较为突出的旅游地[23],使景区发展指标要素在空间上出现格局的变动和空间错位的表征.

2.3.1 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的地带性差异 旅游资源的是吸引游览与消费的重要动因,其转化程度决定了旅游地生产单元创造出的产品价值.景区作为资源转化重要产品,在游客对目的地选择过程中,多侧重于品级较高的景区[24].新疆因受南北地带性资源分布的影响,北部区域以乌鲁木齐市、伊犁州、阿勒泰地区、昌吉州,南部区域以巴州、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转化程度较高,高品级景区数量在南北间差异明显(表1).以北部区域为优势型旅游地是造成游客游览与消费空间格局分布差异的关键因素.

2.3.2 政府政策导向 政府的宏观政策对旅游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明显[25],特别是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水平影响显著.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以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等北部地区为核心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制造业等措施,使其得到优先快速发展机会,也为旅游发展创造了优质环境.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成为新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2014年新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心一地”建设,实施景区倍增计划,同时以北部重点区域旅游发展为核心给予适当政策倾斜或以专项资金为支撑,特别在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产品研发、配套设施、人才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喀什地区等区域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景区发展环境.各景区因所处区位、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在资源利用与配套产业培育重点各异,相关政策的制定对这一既有的景区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景区的经营绩效.

2.3.3 景区产品差异化程度 景区产品差异是形成游览规模与旅游消费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动因,高品级景区虽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但旅游产品的适销对路更是景区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新疆景区数量的逐渐增多,旅游线路逐渐丰富,但无论从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上,景区同构现象较明显.游客在目的地选择上大多以“就高原则”进行游览,从而出现游览重心移动范围固化的形象.在服务、形象与市场个性化等方面,新疆在已有的5A级景区中提升与产业融合的业态项目,并结合资源要素开发跨境自驾、医疗养生、房车营地、民俗体验、特种旅游等体验项目,在北部区域逐渐培育出多样的消费热点,同时促进了北部景区收益的提升.

2.3.4 景区管理能力差异 景区管理水平对游客体验度有直接影响,继而影响着游客量与景区收益.景区管理能力的高低对景区建设、运营等方面影响重大.新疆因资源丰富品级较高,景区建设中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硬件设施与标准对照上,升为A级景区后票价提升,增加收益成为主要目标.在新疆实施景区倍增计划的同时,不乏有过度依赖优势资源而缺乏主动经营和市场运作意识的景区.事实证明,单凭数量的增长并未使游览重心变得活跃,与之相对的游客消费驱动景区收入重心变动活跃,另外,设施维护监管、营销理念也是景区招揽客源的动因之一.游客是景区面向服务的主体,游客对景区的期望值越高,对服务品质要求也就越高.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培育与服务管理是景区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跨文化交际、公关管理能力对游客游览活动中培养亲和力,增强对景区满意度的同时促进景区经济增长.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利用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分析,对新疆2010—2017年69个热门景区的游览与收入重心迁移轨迹和空间错位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热门景区游览重心于2010—2014年在“东南—西北—东南”方向上回转,与2015—2017年在“西北—东南—西北”方向上的折返,使其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三角板”型分布特征.收入重心于相同年份阶段在“西南—东北”方向上折返后继续沿“西—西南—东北”方向上回转,空间上呈现出“十”字型分布特征(图2),且均位于新疆北部区域.

2)两类重心经纬度差值变化显示,东西间差距逐渐缩小,南北间差距逐渐加大.随着游览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11.82 km,收入重心总体向西北移动46.70 km,景区收入重心在各年份的变化更为活跃.二者在各年份的相对位置变化始终在150~250 km范围内摆动.

4)两类重心分布在空间上出现错位,景区游览重心始终位于收入重心的东南侧,二者在空间上不匹配的状况表明游览活动密集的区域,并不一定出现集中消费的现象.高、中错位区的热门景区数量占总数的43.48%,其中76.67%的景区在北部地区,仅前4位景区的ISM贡献度G值之和就占到50.5%,表明北部地区的景区游览与收入的空间错位对全局影响最大,错位问题较为严重,应为改善区域总体错位格局的关键区域.同时,69个景区的ISM值中正向错位景区居多,说明大部分景区对游览量的依赖性较强.

5)新疆热门景区游览重心与收入重心格局变动与空间错位现象主要受到旅游资源、政府政策、产品差异、景区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程度的高低、政策红利的支持是促使重心格局变动的直接因素,景区产品差异化程度与景区管理能力高低是二者错位表征的助推剂.

3.2 讨论

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是影响景区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虽以达成共识,但二者之间可能出现的错位关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中基于国外成熟的空间错位理论利用直观的重心模型分析二者的迁移轨迹,定量测算二者的错位指数.研究发现:

1)北部地区景区在新疆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新疆旅游发展的核心,虽然二者的重心轨迹不同,但重心进过多年的波动后依旧回到各自的原点附近.游览重心在2011,2013,2016年虽有3次向西南移动,但对西南部地区辐射作用不明显.文中只从特定角度和方面来反映两类重心动态演变情况,鉴于数据收集难度大,研究只截取8年的面板数据,在更长的时间序列的错位状况仍需进一步完善.

2)文中仅对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的错位进行探讨,对于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等因素未纳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增加多个对象进行讨论,对景区错位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游览错位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游览乘法大观园
有趣的错位摄影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美术馆游览指南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教育”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