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海外大供应商

2018-11-09 06:27刘宝红
国企 2018年9期
关键词:寡头供应商战略

刘宝红

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进口大国。对海外供应链的管理也提升到战略层面。

海外大供应商有何不同?简单地说,很多海外供应商有一定的寡头性质。例如原油、矿石的供应,大都集中在几个特定的国家、由一些特定的公司控制;高精尖设备,全世界往往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能生产。如果国内公司是在给海外客户代工,客户指定的供应商也有相对的垄断性,即使更好的供应商一大堆,代工公司也没法轻易换掉指定供应商。

这种垄断、寡头性也是长期国际竞争的结果。飞机制造业自不待言,美国那么多商用飞机制造商最后就剩下波音;公司负担不起竞争,国家也负担不起,最后整个欧洲组建成空中客车,与波音抗衡。半导体制造设备业也不例外,从十几年前的全球群雄并立到现在的十家左右,每种主要制程设备也就一到三家公司生产,人才、资金门槛越来越高,小公司进入的机会渺茫。

也就是说,这些海外供应商是知识、资金密集型公司,或多或少有具备一定的垄断性,在蓝海或蓝海边缘遨游。相反,国内公司作为世界工厂以劳动密集型或低附加值业务为主,不但要面对国内同行的自杀式竞争,还得面对周边同样低成本国家和地区的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多面受敌。

身在红海的国内公司,习惯了管理同样身在红海的国内供应商,现在要对付在蓝海或蓝海边缘的海外供应商,还真需费点周折。

对策1:区别对待

对这些海外供应商,很多对境内供应商适用的做法和策略,不一定适合。作为采购方,你能在境内供应商身上得到的,并不一定能在这些寡头型的海外供应商身上得到。当然,海外供应商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是境内供应商没法做到的。更换供应商的念头最好还是不要起,千万不能作为供应商关系的出发点。

听上去有点残酷,尤其是对那些动辄拿换供应商来威胁的小采购们。但现实是,一方面你没有多少选择(客户指定的供应商不用说,寡头性质的供应商也就那几家),另一方面更换供应商耗时耗力,往往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拿半导体行业来说,一套新机型的资格化动辄一到两年,耗资以千百万美元计;一旦资格化,很多生产线就用同样的机型(即英特尔的“严格拷贝”),所以设备供应商一经选定,就是几年、几十年的事,也不是采购部门说换就换的。再比如你选定了通用电气的发电设备,那关键备件八成也得采用他们的产品,因为很可能你就找不到第二家生产商;即使找到了,你也可能不敢贸然起用:发电机不转了,你能负得起那个责任?

既然换不掉,就得想办法管理。这种供应商,套用一句被滥用的话,就是你的战略供应商,具有实实在在的战略重要性。

战略关系要讲战略、看长远、看双赢。因为双方势均力敌,有时候采购方甚至处于弱势地位,采购方的单边政策就不一定能行得通。不幸的是,有些采购被一般供应商惯坏了,作威作福,习惯于推行单边政策,在这类海外供应商身上碰壁就不足为奇了。

拿价格来说,一般的供应商可能会愿意赚5%的利润,但寡头性质的海外供应商则不一定。比如半导体行业,台积电、英特尔等的纯利润大都在20%左右或更高。这些都在公开的财务报表上能看得到。如果整个供应商行业都是这种水平,那采购方就很难杀得太低。

这些公司维持这样高的利润率也有其原因,想想他们要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维持全球的售后支持网络,也是耗资巨大,还不是为更好地服务客户?如果一般供应商的定位是价格优势,那么,战略供应商提供的则更多是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谈价格,而是不能用常用的方式谈。

这后面反映的其实是供应商分类策略,即把供应商分为战略供应商,优选供应商,资格未定、消极淘汰和积极淘汰供应商等不同类别,区别对待。例如与战略供应商制定技术、新产品开发蓝图,确保双方的发展战略一致;对消极淘汰的供应商则不给任何新生意,但也不移走既有的生意;对积极淘汰的供应商则主动移走现有生意等。

现实是,很多公司要么是疲于奔命,无暇制定供应商分类策略;要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供应商分类随采购人员的变化和喜好而变;要么就根本没有区别对待的概念,供应商由工程部、产品开发部选定,采购部门只不过是围绕订单转,砍价催货。没有分类,供应商策略上则往往是病急乱用药,例如花太多精力来淘汰战略供应商,而不是從战略层面来改善关系、协调双方的目标。海外战略供应商之所以难管,与采购方的管理策略失当不无关系。

对策2:客户总是客户

看上去这些寡头们占尽优势,要技术有技术,要资金有资金,全球经营,店大欺客。其实未必。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还是在起作用。作为采购方,你的选择就那几家供应商;但作为供应商,他们的选择面也往往很窄(因为独特技术的应用面一般也窄)。

例如磁悬浮,只有中国在商业化;飞机制造业的大客户也就那么几个国家;发展大型发电设施的国家也屈指可数;半导体行业也是几个主要供应商面对十余个大客户。采购方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淘汰一个供应商,但供应商要想打人一个新客户,也得几年甚至几十年。一时拿你没办法。再说,寡头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对手。正如在竞争对手工作的一位朋友说,对手有一家也是有竞争。

价钱难谈,尤其是设备采购后的备件与服务。但是如果在签订设备合同时一并敲定备件条款,例如年度降价幅度、按时交货率、质量指标、售后服务等,则可省掉很多后续麻烦。拿半导体制造业来说,台积电在采购设备时,甚至要求设备供应商保证运营成本封顶,如果设备运营成本例如备件费用过高,设备供应商得承担超标部分。

比如,有些日本公司的设备报价很低但运营成本很高,有些德国公司的设备报价高但运营成本低,这就要求采购方从全寿命成本的角度考虑。究竟选择那个供应商,选择权还是在客户手上。

遗憾地是,很多大型项目,设备采购与运营管理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由不同机构或部门负责。于是,负责设备采购的部门拿到很好的采购价,留给运营部却是一个烂摊子,备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与设备商交涉也是为时过晚。

再拿店大欺客来说,跨国公司很大,但跟你打交道的分部却未必;你的订单对供应商整个公司无足轻重,但对本地的分公司却未必,至少对相关的销售人员来说是很重要。作为采购方,一定要看到这些自己能影响的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来影响供应商的决策,而不是被表面现象吓倒。处理此类供应商关系就如国际政治,小国如新加坡、以色列虽然国小人少,但在国际舞台上仍能呼风唤雨,与他们的战略得当、积极争取、主动出击分不开。相反,有些大国则处境艰难,举步维艰,也与其不当战略和举措不无关系。

简言之,作为采购方,不要滥用作为客户的权利,但也不要无视作为客户的优势。客户永远是客户,战略得当,时机得当,客户总能有所为,只要你愿意审时度势。

对策3:人才先行

采购在很多公司历来是围绕订单运作,谈价钱、下单、跟单、催单、收货、付款(即后文要详细讲的“小采购”)。寡头型的海外供应商管理要求采购处理更多的战略层的事务,围绕供应商关系运作(即“大采购”)。

半辈子围绕订单转的人,一下子很难从小采购变向大采购,需要依靠职业再培训。纵观美国一些成功转型的公司,系统的职业再培训功不可没。例如美国农用机械生产商迪尔公司(财富全球500强),为完成这一转变开发了几十门培训课程,从全成本计算到合同起草到供应商谈判,可谓是应有尽有。该公司也在几年前获得美国《采购》杂志颁发的采购金牌。我在硅谷所供职的公司,2001年前后开始采购部门转型时,要求骨干人员都通过美国注册采购经理认证(C.PM.),同时从别的公司招来年轻有为的采购人员,带来别的行业的先进采购经验。10年下来,公司建成行业一流的供应管理部门,年营业额从7亿美金左右跃升到40多亿美金,公司的按时交货率、库存周转率等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如今,国内的供应链管理行业已初具规模,公司只有培养人才、保留人才,方可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从小采购向大采购的转变,搭建高效、通畅的全球供应链,从而完成从红海向蓝海的过渡。

猜你喜欢
寡头供应商战略
呼叫中心外包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去寡头化法》难解乌克兰寡头干政的顽疾
短视频四寡头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沃尔玛再曝供应商货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