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数学课堂的精彩

2018-11-10 01:58雷湘莉
江西教育B 2018年7期
关键词:口诀小棒算式

雷湘莉

“知识来源于动作”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依据这些理论,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巧用、善用、活用“数学画”, 让他们得到充分体验,增强其对知识的本质理解。

一、探究新知时,巧用“数学画”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笔者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巧用“数学画”,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感悟7的乘法口诀的由来,且能在自主领会中编出7的乘法口诀。教材呈现的操作内容是让学生用7个不同的七巧板图形拼摆7个不同的图案。分析编者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操作中探索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由来,让他们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其操作内容生动有趣,能激起学生的动手欲望。但笔者认为此操作材料只适用于有条件学校的学生,而农村学校的学生难以有精致的学具,更不用说一人一份七巧板了。新课标中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死搬教材。于是笔者把教材呈現的拼摆七巧板改为让学生画小棒,画出的每堆图形也由7根小棒组合而成,想画什么图形就画什么图形。而后列式表示出拼摆这些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合作,能做到一人画,一人写算式,一人写口诀,一人负责检查,每画一组图形写一次算式和口诀。这样学生在没有学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操作自编出7的乘法口诀,体验了知识的“生成”。学生在简单的“数学画”中学得开心,“做”得愉快,新课程理念也很好地得到落实。

二、巩固旧知时,善用“数学画”

在自主体验与探究新知获得成功时,学生会感到成功的满足和学习的快乐。当然,也会有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其他同学探索体验的节奏,别人探索成功获得心理满足了,他们还处于云里雾里和一知半解之中。怎样让学困生也得到有效体验,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呢?笔者主要是从练习课中进行补救的。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的实际应用练习时,出示这样的习题:“同学们摆花,摆3行,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很快思考出表示的是3个7,并能列出乘法算式。学困生不作过多思考也列出乘法算式,能机械地效仿,因为刚学了乘法。但他们没有深刻理解知识,随着知识的加深,会出现含糊不清乱列算式、乱套用数据的现象。为了带动学困生也能从本质上理解其内在含义,笔者叫学生用“画”图表示出题目的意思,画一个圆表示一盆花,如果能画成3行,每行7盆,也就理解3个7的内在意义了。为了让学困生得到反复的刺激,在训练中,笔者把画“摆花”换成画“栽树”或其他形式。用这样简单的“数学画”表示题意,学生“画”的兴趣很浓厚,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画“数学画”中理解数学, 巩固数学知识,从而带动了学困生们一同成长。

三、提升认识时,活用“数学画”

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反复讲解知识印象要深刻得多。在教学中笔者减少教师的言语表达,重在多给学生实践探究的时间,让他们从操作体验中获得数学技能,从本质上加深理解,灵活运用数学。

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充分利用“数学画”,让学生加深理解倍的含义,突破其教学难点。教材呈现让学生操作摆圆:第一行摆2个,要求学生摆的第二行分别是第一行的2倍、4倍或5倍等。在学生没有学具的情况下,教师把“摆圆”改为让学生“画圆”,而后灵活更改题目要求及数据,把摆“五星”改为画“五星”,把摆“小棒”改为画“小棒”……学生们在反复的画图活动中充分体验并理解了“倍”的具体含义,从而提升对倍的认识。他们“学”得开心,“做”得愉快,而后随着知识的加深、数据的增大,在进行有关“倍”的巩固训练时,把画具体个数改为画线段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充分体验,因此学得具体,理解深刻。

只要我们用好“数学画”,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数学的新窗口,就一定能“画”出我们数学课堂的精彩。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市泉峰小学)

猜你喜欢
口诀小棒算式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么写算式
一起数小棒
怎样熟记口诀
好玩的算式谜
巧移小棒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