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不要忘本

2018-11-10 01:58顾新红
江西教育B 2018年7期
关键词:智慧历史传统

顾新红

当下的学校越办越大,条件越来越好,可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形式主义弥漫的环境中,师生的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于是,我们难免困惑、迷失,难免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于是,做了近三十年教育的我,至今依然无法回答“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依然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其实,这些不是哲学命题,而是为师从教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社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我试着从书本中、从历史中苦苦寻觅,探寻教育的本源,安放迷惘、困顿的心。

当我读完了王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一书,可谓百感交集。在阅读中,在与书本和历史的对话中,渐渐发觉,那些遥远的历史、伟大的前辈、教育的智慧,渐渐亲近、明晰起来,那些“过去的学校”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镜鉴和参照,带给我一种清凉和温暖的慰藉。

书中一篇篇浸透中华血脉情感的文字,带着我们走近悠远的教育传统,承续行将中断的文化血脉:走进培田乡村学校,聆听汇文钟声,重温壬戌学制……作者将汉代的学制与考试制度、晚清初等小学堂必修课程表、民国的课本、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等等,一一寻来,置于我们眼前,如同捧出珍藏的文物,让我们品鉴、赏析,但也因古董遭埋没、破坏和遗弃而唏嘘哀叹。书中有些文字仿佛古琴清泠浑厚的音符,划过心田;有些话语亦如裂帛撕扯寸断的钝痛,挫磨神经。

面对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初等小学堂必修课程表,作者特别关注和赞赏其中历史、地理、格致课程的内容,挖掘出其蕴含的教育理念:“一个人在开启童蒙之时,历史知识的进入应当首先从身边、从脚下这块土地始,从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始,而不是从‘国家‘民族这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词开始。”作者觉得,1903年的这份课程表中,这样的格致教育“已经不是纯粹的教育,而是渗入了浓郁的人文内容,是关乎灵魂和生命的教育,关乎做人、做中国人的‘根本的教育。”可以想见,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首先是爱乡、爱国的中国人,是有着“乡愁”情结的中国人,而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会落地生根、浸入骨髓、融于血脉,与他的生命始终相伴。是的,如果说现代人最大的精神危机是自我迷失、信仰缺失,那么,也许最初的、最根本的迷失便是与这种“根”的教育的缺失有关。

随着这三门课程受重视程度下降,作者引用了潘光旦先生在1933年发表的《忘本的教育》里的一段话:“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之大欲……民族有它固有的土地、气候、物产,是物质的环境;有它固有的文物、典章、制度,是文化的環境。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要安所遂生,自然第一得先和固有的各种环境发生相成而不相害的关系。”是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几乎随时随地可以看见这些关于“务本”与“不忘本”的表述。而这种“务本”的教育、“寻根”的教育、“乡土”教育,在百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曾几何时已湮灭不见,一如消失在沙漠里的水?

所以,作者呼吁教育要找回“家”“国”的支点,强调“家”“国”的支点在文化,期盼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期冀恢复“游学”传统,苦苦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我深爱这本书,不是怀旧情结、不思进取,而是希望我们在迷惘困顿的时候,可以历史为镜鉴,认识教育的本来面目,矫正偏移的坐标和方位,克服功利主义的肤浅与狭隘,从而找到一条“安所遂生”的教育之路。也许,我们无法创建一所像培田、汇文、草堂那样的好学校,但每个教师可以试着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根,去务本,去拾回教育的信心,去守持文化的底线,去践行心中的好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去帮助学生“安所遂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发现知识,习得能力;让教育充盈智慧,将内修外炼、知行合一、兼容并蓄、守常明变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渗透其中,引领儿童朝向智慧人生;让教育传承文化,坚守民族的文化基因,凸显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关照,让经典复活,让文化延续。

中华文化中蕴藏着无数优良的教育传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兴养立教……穿越千年,依旧回响铮铮,振聋发聩。当我们高举创新大旗勇往直前的时候,可否回望一下古老而永恒的天空?看,孔子着一袭长衫,携满面春风,把最朴素最和谐的教育理念串成恒久明亮的北斗星座,指引方向;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追求真知,铸就真人,树立永恒的丰碑;晏阳初的质朴、蔡元培的睿智、胡瑗的深远……“恒星”在闪烁,圣贤在召唤,传承和坚守也是一种智慧和信念。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意味着古代“游学”的传统将以一种新的面貌重现。也许这并不能让当今的学生像陶潜那样“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像李白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但他们可以不必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首于作业间,而是可以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山川大地,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亲近大自然,感受活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自己家国的历史与民族的根基,让“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不再分割,而是得以相互佐证、相互丰富、相互激活。想到这些,心中忽地充盈起感动和信心。

有一句谚语说:“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起点。”在现代教育精神的迷失和教育体制的弊端令我们迷惘困顿时,不妨一起去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重温是为了坚守,回首是为了前行,教育不管如何改革,如何创新,请不要忘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jxjywyy@126.com

猜你喜欢
智慧历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历史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