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学生成了“见证奇迹”的看客

2018-11-10 01:58郎建明余勇超
江西教育B 2018年7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奇迹

郎建明 余勇超

学校英语教研组举行英语公开课活动,我们也去听了一节课。对于听英语如听天书的我们来说,个中滋味那叫一个难受。我们只是煎熬了45分钟,而那许多基础不大好的学生已闷坐了无数个45分钟,真是苦了我们的孩子。成绩不好的学生老说上课如坐牢,这下子算是感同身受了。其他学科组的公开课也听过不少,虽说我们能明白老师教了什么内容(学生不一定明白),更知道老师的课前准备肯定花了很多功夫,但总感觉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激情四射,而很多学生却还是如堕五里雾中。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想起耍皮影戏的场景……想想好多学生就这样长年累月如木桩一样呆坐在教室里,真是后怕。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展开,教育教学中要“目中有人”的理念看起来已尽人皆知,可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唯分数论依然盛行。在好多老师看来,提高分数最简单实用的办法就是反复操练、软磨硬泡。王栋生老师曾说过:“一所学校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群愚蠢的老师在勤奋地工作。”此话听起来似有些怪怪的味道,用心想想,十分在理。老师的学识与“上进心”是不用担心的,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善于动脑,甚而不屑于思考,懒于教学研究,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学生每天面对的是老师的照本宣科,课上满堂“灌”,课后全程“磨”,是不是很可怕呢?

我们应该对刘谦那句经典台词“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不陌生。我想,观众就那么几次坐待奇迹的摆拍,尚有耐性与趣味。如果经年累月老是叫大家见证“奇迹”,而人们不索然无味,那倒真是“奇迹”。我们的学生天天在课堂上听着老师 “寿镜吾式的诵读”而不知所云,看着老师“刘谦式的授课”而不明门道。教师越“勤奋”,学生越思维钝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一个或几个脑袋在“动”,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永远是个看客,何谈人的发展!分数可能一时上去了,而丢失的东西却更多,有些可能永远也找不回来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朱永新先生也说过,学生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大家反复提醒我们,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大群活生生的人,施行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我们应时时着眼于人的全面發展,更应致力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无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精神提升需求,沉浸在教育者一厢情愿的教学里,那就偏离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轨道。

对于学习有困难或调皮的学生,我们尤应加以关注。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不同的学习和发展层面,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与所谓的“双差生”平等交流、互动,因为他们老是捅马蜂窝,扰乱课堂教学秩序。事实上,无视他们的存在或压制他们的表现欲,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明智之举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疏导、扶助,将他们纳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他们虽然调皮,但思维活跃,时有惊人之举、异常发现。他们的一些见解,看似无理,实则常在不经意间触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之处。教师引导得法,点拨争鸣,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科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将来都应当发挥其独有的作用,服务于这个社会。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总在做着复制或替换的批量生产,希望人人都成为学业优秀、懂事听话的全才,过多地注重了共性的锻造,而忽视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这样,使得很多学生总被挫败感侵袭着,哪里谈得上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李镇西老师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是啊,每一名学生都是鲜活的、具有特色的个体,他们都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在一个班集体里,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有演绎他独特故事的“QQ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让每一个学生深度参与课堂,适度拥有思考紧张感,充分享受幸福的学习生活,应是教育者的不懈追求。我们不能只用分数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分数转,好多学生只能沦为看客,调皮捣蛋也就在所难免,所谓的“双差生”也就层出不穷了。李希贵校长的话振聋发聩:“牛同马赛跑,当然是牛输了。但是牛的失败并不能证明牛的无能,反倒证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无知。”多几把尺子量学生,就能让更多的学生拥有自己的蓝天。我们应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不让学生成了“见证奇迹”的看客,教育的奇迹才能诞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清华中学)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奇迹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什么构成了奇迹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奇迹
苏霍姆林斯基学前教育思想探析——基于“快乐学校”教育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