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唐山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及外宣对策

2018-11-13 06:52李杰
度假旅游 2018年10期
关键词:唐山市唐山博物馆

李杰

(唐山学院 外语系,河北唐山063000)

1 引言

唐山背山临海的地理格局、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特有的地方历史文化,造就了多种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唐山的旅游资源不断被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和资源地理优势得到保护和开发,旅游产业蓬勃兴起。河北各地实施全域智慧旅游示范工程,到2020年,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保定、承德、唐山将建成“全域智慧旅游城市”。近年来,唐山市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统领,以打造“唐山周末”品牌为抓手,大力构建中部工业文化、北部长城山水、南部海岛湿地“三大发展板块”,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唐山已经成为京津冀聚焦、海内外关注的旅游市场新热点,要以厚植特色文化讲好“唐山故事”,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旅游产业依托文化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同时文化在旅游过程中得以传播和发扬。唐山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艺发展蓬勃多样。

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宗教文化圣地景忠山、体现着唐山人民抗震精神坚强不屈的人文情怀的地震博物馆和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李大钊故居和李大钊纪念馆等知名旅游景点,也有以长城文化为背景的国家级AAAA景区青山关、体现沿海文化和现代休闲的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和体现煤炭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

2 研究内容

为了对唐山市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现状进行调查,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包括在唐外籍人士)。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制作,由微信平台转发、分享进行答题,于2018年9月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旅游主体对各类旅游文化的需求度和对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的接受程度和了解认知度。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171份,其中男女比例为39.18%和60.82%;30岁以下的占7.02%,31-40岁的占57.89%,41-50岁的占27.49%,51-60的占7.02%,60岁以上的0.58%。其中,唐山本地人(包括各个县区)占绝大多数,比例为94.74%。调查问卷的参与者主要集中于30-50岁,并且大多数为唐山本地人。

在对于旅行时间的选择上,设计了多选题,42.11%的人出行时间大多为1-2天,61.99%的人选择了3-7天。在访谈中,有被访者A提到:“只有过年和十一的七天假期才可以真正地畅快出行,会安排家人一起出去游玩。”可见周末两天和七天的假期,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机会。

在问及周末两天会选择去哪里游玩时,同样设计了多选题,77.78%的人选择在唐山市区及各个县区游玩;23.39%的人选择了去北京、天津游玩;24.56%的人选择河北省内其他城市;仅有9.36%的人选择除京津冀的其他省份和地区游玩。可见,大多数人还是愿意选择在本市欢度周末。

从出行的目的地及出行倾向上,仍然设计了多选题,87.13%的人选择了单纯的游山玩水和自然景观赏析。对历史、宗教文化游感兴趣的占25.73%,对地方发展特色游感兴趣的33.33%,对乡村民俗文化感兴趣的占38.6%,对红色文化游感兴趣的占12.87%,对文学艺术探究游感兴趣的11.11%。可见,目前人们大都承受着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更倾向于通过出行排解压力,感受大自然放松心情。但在访谈中,有的受访者尽管游览了景忠山,却并不知道景忠山在宗教文化上有着深远的意义,留下的印象却只有一路上辛苦的爬山和登山过程中绿树成荫的凉爽。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人旅游目的地虽然是文化圣地,但常常流于单纯的游山玩水,在游览过程当中,文化的含义被忽视了。其一由于唐山市的各个景点比较集中,大家的出行大多选择自驾游,在出行动机上相对比较随意,其二如果攻略准备不足,又没有当地景点导游进行讲解,深度的文化挖掘就会常常被忽略。

表1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知晓接受度调查结果表

从表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唐山市旅游文化资源融合的接受度和了解度整体偏低。约有一半及其以上的人不了解曹妃甸湿地景区、净觉寺、万佛园、青山关、唐津运河、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沙石峪纪念馆、开滦煤矿博物馆、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滦南县评剧博物馆、唐山博物馆、乐亭县博物馆、天宫寺塔公园、曹雪芹故里/祖籍文物展览厅。这些景点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长城文化、工业文化、体现着中国文学文艺渊源和唐山市的发展进程。

从表中可以看出被访者对清东陵和景忠山熟知度比较高,游览过一次的比例在40%左右,同时有意向再去的比例也达到了10%左右。清东陵体现了清朝的历史文化、清朝满族节日民风与民俗和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景忠山是国家4A级景区,顺治、康熙皇帝先后六次登临,是一处集儒、释、道三教于一山的宗教胜地,体现着丰富的浓厚的宗教文化。而青山关景区尽管也是国家4A级景区,是一个可以品味古文化、观赏古建筑、体验民居和自然风光的长城旅游区。仍有高达57.89%的受访者并不知晓。仅有16.96%的受访者去过一次。

滦州古城,国家4A级景区,是一座聚焦明、清时期建筑文化和社会文化精髓,融汇南北民族文化的历史古城,它提供了展示古滦州历史文化、地方本土文化、南北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山叶口风景区,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石奇、水秀、松美是它的真实写照,远古海洋地质构造向人们展示着海底世界奇观,这里被地质学家誉为“全息太古时代地质地貌档案馆”。这两个景点分别有46.78%和29.24%的受访者去过一次。并且去过多次仍愿再访的比例分别高达36.84%和43.86%。对比清东陵、景忠山、青山关和滦州古城与山叶口风景区,参考访谈结果,可以发现,越是注重宣传,人们的了解度越高,同时文化与旅游的高度结合与人们轻松出游、重体验、重参与的意愿相匹配,游览和再次游览的机会能够提高。

同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体现唐山工业文化的开滦煤矿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乐亭县博物馆、滦南县评剧博物馆、唐山博物馆等地方博物馆,受访者大多不了解,去过和再去的比例低。乐亭县博物馆展现了根植于乐亭沃土的两朵民间艺术之花——乐亭皮影和乐亭大鼓的发展繁荣的历史以及艺术风格特色。但在访谈中,即使受访者就是当地人,却即不知道博物馆的位置也不知道博物馆还设有网站进行推介。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整合过程中,既要考虑文化的保护挖掘、管理宣传,还要顾及宣传渠道和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各种社区活动推进宣传,首先让地方文化深植当地百姓,进而通过融入相关旅游线路,达到文化的向外传播。或与教育部门联合,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讲解当地文化历史、文艺渊源,让孩子们了解当地文化和发展进程,向父母、家人进行宣传,甚至以后走出家乡、学习和工作生活,到了更广阔世界,仍可以向朋友、同学、同事进行宣传,做家乡的代言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文艺、文化和民俗风情。

在问及出行计划是要参考来源时(多选题),38.6%的人选择听旅行社安排,有78.36%的受访者选择了考虑亲朋好友介绍,参考旅游部门的权威信息发布的占30.99%。由此可见,人们的口口相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宣传渠道,各个景区应加强管理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学习和游览。

在对外籍人士的访谈中,有人表示,并不知道唐山有什么旅游资源,如果旅游也会首先选择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有人表示对唐山的文化感兴趣,却并不知道唐山在文艺、文学方面有如此丰富文化资源。他们的旅游信息来源基本靠同事介绍,这与大多数唐山本地人的倾向一致。

3 结语

唐山市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唐山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例如,为做好轩辕黄帝文化周黄帝文化主题研学游推广活动,借势轩辕黄帝文化周在京津冀区域形成的强大影响力,吸引外地游客“寻黄帝胜迹,赏迁安美景”,迁安市旅委办制定了《2018迁安黄帝文化主题研学游活动方案》。唐山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会2018年9月在遵化举行,市委书记王浩提出坚持规划引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高标准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高品质打造文化旅游特色,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目前文旅产业融合中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宣传力度不足、文化的体现大多仅限于导游的讲解,从外宣角度来讲,相关政府部门的网站和景点网站,大多不具备英语等外文版本,用以宣传的文字、影像资料也没有英语等外文版本,优秀的双语导游相对匮乏。

首先在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方面,要深度挖掘,线路设置和安排上可以融合风光游和文化游,发扬本地文化,通过借鉴和学习,丰富游览形式,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体验。其二,开发文创产品,让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从舞台上走下来,走到百姓手里,走到百姓家里。如乐亭皮影里皮影的制作等。其次应利用多种渠道,对唐山的文化旅游项目推介。例如,目前微信平台上唐山市旅游局的公众号的宣传力度不足。公众号内的文章,浏览次数在大多仅在100次左右。很多活动,市民并不知晓。最后,对文化旅游的对外宣传方面也要加强。景区警示语要直观、简洁、逻辑性强。在红色旅游的宣传和导游词讲解等方面,在陈述事实的同时,也要兼顾外国游客的情感(赵晓芳2013)。在如景忠山等宗教文化圣地的翻译介绍和英语导览过程中,要通过增译、补译等阐释深远的文化内涵,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而在诸如评剧的翻译、皮影戏和乐亭大鼓的唱词翻译和介绍中,既要明了方言与普通话在一些词汇上的异同,又要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讲解的过程中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中找到平衡,帮助外国友人更加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艺术。

猜你喜欢
唐山市唐山博物馆
博物馆
小诗社大作为——唐山市祥富里拾秋诗社活动纪实
王大根
露天博物馆
唐山市档案局荣获国家档案局“2014‘走进档案’征文活动组织奖”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