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模拟复杂Pilon骨折的临床应用▲

2018-11-13 09:57吴琦明孙基锴唐文成
微创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胫骨螺钉

吴琦明 孙基锴 唐文成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医院骨科,东莞市 523330)

Pilon骨折主要是指累及胫距关节面的一种胫骨远端骨折类型,76.1%~84.8%的Pilon骨折患者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关节面压缩及关节软骨损伤,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2]。由于胫骨远端解剖结构复杂,Pilon骨折粉碎、移位较重、关节面损伤严重,对关节面及力线良好复位非常困难,复位不良可导致关节软骨变性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3]。如何在术中尽可能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以及降低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对于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全面的术前评估及规划对于Pilon骨折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术前对患者进行 X线检查及CT平扫加三维重建,但是平面、三维图片提供的立体感和直观感方面始终不如模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D打印技术进行复杂Pilon骨折的术前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等模拟操作,制定详尽的术前设计,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Pilon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Pilon骨折诊断标准[4],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Gustilo II型以上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无法配合此项研究者。根据入院顺序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进行术前计划,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6.9±4.8)岁;骨折AO分型:C2型7例,C3型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8±9.2)岁;骨折AO分型:C2型6例,C3型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①模型制作:所有患者行踝关节CT扫描检查,构建三维数字模型(图1、图2),将其医学数字成像与通讯(DICOM)数据输到院外3D打印公司,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按1 ∶1 比例打印Pilon骨折模型,打印机器为激光烧结设备Farsoon 401,打印材料为用于激光烧结的尼龙粉末材料,模型打印时间一般为24~36 h。②模拟手术:术前根据骨折影像学资料及3D可视模型,准确评估骨折移位的方向、关节面的塌陷部位,制定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采用强力胶水粘合模拟骨折复位过程、手术步骤、钢板长短及预弯塑形、螺钉分布及长短(图3~图6),预判是否需要植骨,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③实际手术: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大腿根部上止血带,根据术前设计手术方案决定手术入路及步骤,复位骨折端,用异体骨或取自体髂骨植骨,按术前计划用内外侧解剖板、“T”型板及螺钉固定。术后C型臂透视确认复位、固定满意。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术前评估,由同一手术团队进行手术设计并实施手术,如有腓骨骨折首先复位并固定腓骨骨折断端。根据胫骨骨折术前影像资料决定采用前侧、后侧或联合手术入路。以腓骨长度为参照复位胫骨关节面,选择解剖钢板塑形后固定骨折断端,术中C型臂透视调整螺钉置入方向及长度。术后常规留置引流。

图1 术前CT检查,构建三维数字模型

图2 术前CT检查,构建三维数字模型

图3 模拟手术:采用前后双解剖钢板固定骨折断端。

图4 模拟手术:采用前后双解剖钢板固定骨折断端

图5 术后CT三维重建,内固定钢板及螺钉位置与术前设计一致

图6 术后CT三维重建,内固定钢板及螺钉位置与术前设计一致

(图1~图6:患者男性,47岁,交通意外后2 h入院。入院诊断:左Pilon骨折。术前CT三维检查显示骨折AO分型为43-C3型骨折。术前根据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手术,采用前后双解剖钢板固定骨折断端。术后复查CT三维重建可见骨折端解剖形态恢复,内固定钢板及螺钉位置与术前设计一致。)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以末次随访时Kofoed评分作为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从疼痛、功能和活动度三个方面评估踝关节功能,疼痛50分,功能30分,活动度20分,其中85~100分为优;75~85分良;70~74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量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6~15个月的随访(平均1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Kofoed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x±s)

2.2 临床效果比较 经术后影像学检查,试验组所有螺钉位置均正常;对照组1例发生螺钉误入关节腔,经二次手术调整螺钉方向后顺利康复。

2.3 随访情况比较 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进行Kofoed评分:试验组优8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15/15);对照组优3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13/15)。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867,P=0.068)。

3 讨 论

Pilon骨折约占下肢骨折的1%,占胫骨骨折的5%~10%[5]。复杂胫骨Pilon骨折是高能量损伤所导致的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压缩、塌陷,同时可合并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和Ⅲ型 Pilon骨折因骨折移位、关节不稳、轴向对线不良破坏踝穴的稳定结构,非手术治疗不能达到骨折复位固定的目的,可造成骨折不愈合或愈合不良,远期导致创伤性关节炎[6]。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骨折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塌陷关节面复位后的植骨及坚强固定,以便获得良好的踝穴关系,避免软组织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7]。为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复杂Pilon骨折的骨折形态,从而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当下手术常规使用的内植入物无法充分满足个体差异,骨科医生只能依靠经验在手术中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材料,或者在手术过程中现场塑形,调整至适当的形状,不仅浪费了手术时间,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8]。

数字骨科学是计算机及辅助科学与骨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3D打印技术可以三维立体呈现骨折原貌,可以帮助骨科医生制定手术计划,对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及远期疗效均有有益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患者三维CT的影像数据进行读取、整合、取舍,然后进行三维重建,直接生成3D打印机可以识别的STL数据,有选择性地逐层固化液态光敏树脂,逐层堆积,形成实体,完成模型制备[9]。

本研究表明,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二维纸上术前计划转变为立体的、直观的术前准备,对手术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科,使骨折能立体地展现在术者面前,具有完整、直观、可重复性好等优点[10]。术者可以直接根据3D模型直观地明确骨折类型,从而再直观地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手术切口选择、复位计划、内固定方案等,大大减少手术时间、切口问题和降低感染等,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和固定的强度,提高患者功能恢复,减少术者和患者的医源性放射性损伤[11]。

综上所述,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通过实物模型进行模拟手术,容易被广大基层医院骨科医师接受和掌握,易于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并能使广大Pilon骨折患者避免因手术医生术前评估不足造成的各种不良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胫骨螺钉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多功能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观察
26例下胫腓螺钉断钉取出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