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臂CT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不可切除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

2018-11-20 03:22邹旭公李晓群黄大钡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精确性消融经皮

邹旭公, 李晓群, 陈 源, 黄大钡, 张 健

射频消融(RFA)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因其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广泛应用于肺恶性肿瘤治疗[1-3]。C臂CT是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一种影像引导方式。C臂CT应用在介入手术中有许多优点,如实时透视监视,能够提供3D重建获得类CT图像功能并能对穿刺路径进行预设[4-6],可旋转移动的探测器,提供了更丰富的操作空间,提供了更多介入手术需求及监护、麻醉等生命支持。本研究开展了一项探讨C臂CT引导经皮穿刺RFA治疗不可切除Ⅰa期NSCL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12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应用C臂CT引导38次经皮穿刺RFA治疗33例Ⅰa期NSCLC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为NSCLC;②肿瘤最长径≤3 cm;③增强CT或PET-CT评价纵隔淋巴结且最大径<1 cm;④因心肺功能差、高龄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拒绝外科手术。排除标准:①血小板<50×109/L;②凝血功能紊乱,凝血酶原时间PT>18 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③肝、肾、心、肺、脑功能严重不全者。入组患者一般情况如表1。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患者术前进行呼吸训练,尽量保持呼吸幅度一致,以提高穿刺精确性。根据肿瘤在肺脏的位置,选择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或俯卧位;对穿刺路径进行设计,选择一条安全路径使肿瘤距皮肤进针点距离最短。患者双手上举,在患者肿瘤体表投影区放置网格状金属标记物协助定位(图1①)。将肿瘤体表投影区置于C臂CT(飞利浦AlluraXperFD20)平板探测器中心,嘱患者闭气,然后进行C臂CT旋转扫描。该设备单次扫描5.2 s,扫描范围240°,获得312辐512×512矩阵图像。采集的三维容积数据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XperGuide)进行二维重建,得到最薄0.98 mm各向同性的二维类CT图像。重建的类CT图像能清晰地显示肿块的位置、形状和范围。使用工作站的测量工具,选择一个最短和最安全的穿刺点,在肿瘤中心与穿刺点之间画出穿刺路径,测量穿刺深度。消毒、麻醉穿刺点,嘱患者闭气,消融针(StarBurst XL型)迅速进针至测量深度,固定消融针,进行C臂CT旋转扫描并重建二维类CT图像。展开消融电极针,再次进行C臂CT旋转扫描,确保消融电极针位置正确,通过消融针注入2%利多卡因5 mL,开始RFA。(图1②③)1.2.2 数据收集 在工作站中分别测量横断位、矢状位、预设路径针尖位置与实际中针尖位置的偏差距离。穿刺时间定义为消融针插入皮肤至消融前最后一次穿刺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定义为第1次穿刺至穿刺结束过程中,因针尖位置不理想而调整重新穿刺的次数。按照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V4.0)评价其安全性;以第6个月CT增强结果为基线,参照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其有效性。随访时间为2年。记录每例患者每次手术的剂量面积乘积值(dose area product,DAP), 根据 Monte-Carlo 转换系数模拟[6],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计算公式 ED=转换系数(k)×DAP,k=0.45mSv/Gycm2。

表1 入组患者临床特征

图1 穿刺路径示意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所有患者穿刺成功率100%,33例患者33个病灶,共38次RFA,2个肿瘤进行了2次消融,1个肿瘤经行了3次消融。中位穿刺时间为12 min(5~28 min)。中位穿刺调整次数为4次(3~6次),平均累积剂量14 377.8μGy×m2,平均有效剂量24.3 mSv。穿刺精确性为(3.0±0.3) mm(0~9 mm),并发症包括气胸 4例(CTCAE-V4.0,2度),发生率 10.5%(4/38);咯血 2 例(CTCAE-V4.0,2度),发生率 5.26%(2/38)。33例患者RFA治疗后的1年、2年总体生存率为 84.8%(28/33)、75.7%(25/33);1 年 、2 年无瘤生存率为 63.6%(21/33)、45.5%(15/33);手术平均累积剂量及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4 377.8μGy×m2和24.3 mSv。

3 讨论

C臂CT是近年随着DSA普及和功能研发,利用C臂的旋转运动和平板探测器的采集与CT重建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影像引导方式,使用MPR、MIP以及VR后处理技术对影像信息进一步加工,得到同时显示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的类CT断层图像。

Choo等[4]报道了105例C臂CT引导最大径≤1 cm的肺结节穿刺活检术,穿刺成功率100%,精确性98.0%,Lee等[6]报道了1 108例C臂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性分别为95.7%、100%和97%,可见C臂CT对肺部的穿刺引导,是一种较为理想可行的影像引导方式;学者们多有成功经验[7-10];本课题中1年、2年总生存率为84.8%、75.7%,与部分学者报道有差异,我们考虑与样本量有关,与大部分学者的报道是相符的,精确性和近中期疗效和文献报道的相近,C臂CT引导肺RFA同样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近中期疗效可观。

本研究中,C臂CT有几点独特优势,首先,直接得到各向同性的类CT图像,直观清晰地显示肿瘤及消融针位置[11-12],精确性高,并且省略了常规CT二次重建的时间,中位穿刺时间为12 min,手术时间短。Cazzato等[13]对比研究了22例C臂CT引导肺消融和18例CT引导肺消融,结论得出不论肿瘤大小,C臂CT引导肺消融时间短于CT引导肺消融,并且C臂CT引导与CT引导比较,具有更低的气胸发生率(37.5%比42.8%),更低的局部复发率(11.7%比15.8%)。本课题手术平均累积剂量及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4 377.8μGy×m2和24.3 mSv,也较常规CT辐射剂量低。Tsalafoutas等[14]报道了CT引导经皮射频消融平均手术时间及辐射剂量为75 min、35.3 mSv,本课题中位穿刺调整次数为4次(3~6次),穿刺次数少,多次的穿刺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而且增加了辐射剂量。不仅如此,C臂CT位于放射介入手术室中,紧急情况时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命支持,并且C臂CT具有开放式的C臂设计,与常规CT相比,对患者体位的摆放、术者的操作及抢救,都能提供更大的方便。

C臂CT最大的不足在于其密度分辨率,与常规CT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达不到常规CT约3 Hu的密度分辨率[15],对肿瘤组织内部、纵隔等软组织难以清晰显示细节,如肿瘤内部液化坏死,难以区分肿瘤液化部位,对纵隔的肿物,也难以清晰区分肿物与心脏、大血管的解剖关系,对术者带来巨大的手术风险,需要CT图像参照才能相对安全的手术操作。而肺组织因含有丰富的气体,自然对比度良好,可以较为清晰显示肺部肿物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Higashihara 等[16]认为,对于≥8 mm 的肺结节,C臂CT与常规CT两者在肺结节的发现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运用C臂CT作为肺内肿物手术的影像引导,其密度分辨率是足够的。

研究显示,CT引导RFA,气胸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10%~60%,肺内出血的发生率在3%~8%[17-18],本课题中气胸发生率为10.5%,穿刺过程中咯血发生率为5.26%,并发症发生率与CT引导相似,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穿刺叶间胸膜及肺气肿是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应特别注意[6,19]。 与常规 CT相比,C臂CT并无预设好的窗宽窗位,这有可能造成轻微并发症的遗漏,如少量气胸、出血。需要技术人员去调整以达到最优的影像质量,这对并发症的早期发现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C臂CT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不可切除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可行性和安全性;短中期有效性确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影像引导方式。

猜你喜欢
精确性消融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消融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数字有形状吗?数字信息精确性和品牌标识形状的匹配效应*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阵列式烟气流量测量装置在脱硫CEMS中的应用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肝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