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气状元王红宾

2018-11-22 01:43崔卫坤白国强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19期
关键词:普光气田大湾

○ 文/本刊记者 崔卫坤/曹 柠 白国强

王红宾二十多年如一日,诠释了石油人的创新、奋斗本色。

在一张三十多年前的旧报纸上,刊印着一张照片:蒙蒙细雨中,一位石油工人攀爬在采气树上,手抬防喷管,正在全神贯注地安装测试工具。他的脸庞上沾满了雨水,眼神明亮,神情坚毅。

“这是我父亲,他是一名‘老石油’。”中国石化集团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中原油田采气首席技师王红宾拿起那张报纸深情地说,“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出色的石油工人,这个梦想从小就种在了我心里!”

中原大地走出“状元郎”

19岁那年,刚从采油技校毕业的王红宾,带着儿时的梦想,被分配到了天然气公司文留采输气大队。他将一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没想到很快就被现实浇了一头凉水。

他发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第一次来到生产现场,面对复杂的工艺流程,王红宾惊呆了。“现场很多东西都一知半解,还有的根本就不懂,当时我感到十分陌生,根本无从下手。”王红宾回忆说。

没有松柏恒,难得雪中青。世上事,最怕“认真”二字!

王红宾没有退缩。他查阅大量资料,留心观察每条管线、每台设备、每块仪表的工作状况,有不懂的就赶紧请教老师傅。遇到技术难题就一头钻进去,废寝忘食地研究,其间,留下了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在学习地层水CL-滴定的时候,由于滴管的旋塞阀渗漏,硝酸银很容易腐蚀双手,大家都不愿进行这项操作练习。有一回为了减轻腐蚀伤害,王红宾就在旁边放置了一盆清水,边练习边洗手。练了一遍又一遍,他的双手被腐蚀黑了,时不时就要退一层黑皮。但是,最终他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

凭着这种勤学苦练的拼劲和持之以恒的韧劲,王红宾完成了从“动动笔”到“动动手”的过渡,成为一名合格的采气工人。同时,王红宾认真钻研技术、喜爱创新的优势在工作岗位上逐渐体现出来。

2002年,他研究制定了一套系统的“高压气回注降井筒液面复产法”,有效解决了文23气田的积液问题。之后,他又研究制定“一井一策”“双翼油套连接”“泡排+间歇气举”等方法,解决了59口气井结盐、积液问题。

王红宾经历了文23气田开采的整个生命周期。其间,他不停地学习新技术,紧跟时代步伐,各种操作、管理技能无不烂熟于心。凭着多年来生产实践中出色的表现和历届技能竞赛中出类拔萃的成绩,王红宾成长为油田高技能工人、名副其实的“采气状元”。

“技术创新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和价值追求,所以我一点都不觉得苦。”王红宾说。

“创新工匠”声震普光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王红宾深知这一点。

2012年,普光气田开始投入生产。这是国内最大的整装海相高含硫气田。将军总知道自己的战场在哪里,王红宾的心开始跃跃欲试。

他离开生活工作了30多年的中原故土,告别熟悉的家乡和朝夕相伴的亲人,不远千里赶赴巴山深处。

刚刚落脚,来不及欣赏川蜀大地的壮美山河,他就被叫到采气厂领导办公室。“王大师,集气总站、普光采气区和大湾采气区,您想在哪里开展工作?”厂领导征询他的工作意向。

王红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为偏远的大湾采气区。“我们工人的特长就是操作,发挥作用的舞台就在现场。那时大湾区块正处于产能建设阶段,我想利用自己的专长,尽快掌握世界上最先进、最艰险的采气技术!”已经四十多岁的王红宾一腔豪情依旧不减当年。

为了补齐高含硫采气这块短板,王红宾来到大湾401集气站,从小班开始做起。他仿佛又回到了刚参加工作时的那段时光。白天他如痴如迷地学习各项操作,晚上如饥似渴地研读相关书籍资料。

二十多年的岁月会改变很多人和事,王红宾的脸上有了皱纹,头上有了白发。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一如既往地延续下来,贯穿在他整个工作和生活中,矢志不移。

他巧妙应用升压和热水浇注的“绝招”,避免了大湾401集气站收球筒平衡阀因内漏造成的损失;他精心设计出安全阀波纹管拆卸专用工具,让进口安全阀在普光就地接受“手术”;他陆续解决了大湾采气区计量分离器排污管线堵塞、普光采气区103集气站快开盲板渗漏等150多项技术难题……

王红宾“创新工匠”的名号声震普光,再续中原“采气状元”的辉煌。

然而,一个人就算浑身是铁也捻不了几根钉。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采气厂所有热爱创新的技术人才聚集起来,随时交流探讨,不就可以促进更多创新成果的出现吗!

技术创新传业授徒

2012年底,王红宾带头组建了“学习创新工作室”,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最初,工作室技师只有7人,现在王红宾“学习创新工作室”已有22名跨专业领域成员,其中有“新学徒”也有“老师傅”。

早已经是高级技师的张国栋,很乐于成为王红宾的徒弟,一有问题就跑来向师傅请教。两人联合攻关的新型缓蚀剂加药装置,避免了人工补液排空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的伤害,获得了201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从“采气状元”到带领“学习创新工作室”,王红宾延续了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摄影/崔卫坤

高徒刘玉莉发明的便携式疏通器解决了设备液位计显示不准等严重影响气井安全稳定生产的问题,被冠名为“玉莉疏通法”,并在全厂推广。

“便携式疏通器的发明,离不开王大师的帮助。他脑子里有许多的奇思妙想,跟他探讨问题总能激发出一些灵感。”刘玉莉说。

5年多来,“王红宾学习创新工作室”成员攻克难题30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累计节支创效近亿元。

2017年9月,采气厂职工创新园建设启动。这是王红宾期待已久的一件大事。创新园比学习创新工作室设施更加先进,成员们操作交流更方便。同时,可以将技术创新的氛围进一步扩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创新园项目一启动,王红宾就把它当成了自己亲生的娃儿,整天忙得像一只旋转的陀螺。从展板内容到创新产品摆放,再到培训系统的研发,他全程参与,一一把关。

VR培训系统是创新园的“眼珠”。员工戴上VR眼镜,就可以在拟真环境中进行设备拆装和保养,有助于员工们提升实操水平。然而,王红宾他们与外部专业技术公司的合作研发却不轻松。

专业技术公司人员对普光气田的设备一片懵懂。研发之前,王红宾对对方技术人员认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详细了解设备的构造和操作顺序。每道操作程序研发出来后,王红宾都操作一遍,直到毫无偏差才算过关。

如今,创新园已初具规模,王红宾又绷紧了另一根弦。

油田职业技能竞赛的消息传来后,王红宾忙里偷闲加紧备课。一进6月,他就对选手进行赛前培训。“我要把自个儿的全部绝活与大伙儿共享,让普光气田涌现出更多的大工匠,把创新增效的雪球越滚越大。”王红宾信心满满地说。

先后获得中国石化“技术能手”“中原工匠”等三十二项荣誉的王红宾,目光明亮神情坚毅,和当年父亲的那张照片的目光一模一样。

猜你喜欢
普光气田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延安气田集气站的无人值守改造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普光气田:水陆空立体护绿
普光陆相气井压裂裂缝处理技术
普光陆相气井压裂裂缝处理技术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