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视野中的大国体育崛起

2018-11-28 01:52王洪珅孙淑慧陈林会王宏江饶玮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强国时代体育

刘 青,王洪珅,孙淑慧,陈林会,王宏江,饶玮娟

国家繁荣是各项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依托,从1978年到2018年,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国力逐年大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在不断努力中赶上世界先进国家并逐步影响全世界。“国运兴则体育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从40年前的百废待兴到屹立世界体坛,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辉煌的复兴之路,取得辉煌成绩: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亮点、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和变化映射出了大国体育的崛起。如今,在中国,体育已经逐渐转变为人民的生活方式。面对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客观存在的供需矛盾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体育,该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方略来服务和满足于新时代的人民、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求,是今后中国体育事业面临的新挑战。

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体育的历史贡献

回溯历史,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潮流中,中华民族开始探索现代化发展并将其确立为奋斗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正途。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新中国亟待在世界范围内发出中国声音,中国体育以特有的方式在国际体坛绽放光彩,发挥特有功能——对内以中华体育精神鼓舞了国人士气,实现了国民精神的初步建构;对外通过重大赛事的参加和举办,有力促进了国家形象的建构。同时,体育以关注国人体质和精神健康的方式,助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作出了特殊贡献。

1.1 勇做时代先锋,促成国民精神建构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界对于发展方向处于迷茫状态,是体育站了出来。1981年,中国男排首次冲出亚洲,北大学子在燕园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最强音;中国女排以“五连冠”的拼搏精神,奏响了时代主旋律,为整个社会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发展的希望,“女排精神”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鼓舞国人以饱满的热情锐意进取,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之中;甚者,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中国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华民族奋起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此后,中国体育在各类国际赛场上斩金夺银,不断创造竞技体育的辉煌。尤其是通过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和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说,是改革为体育创造了发展动力,是体育为改革注入了发展活力。中国体育,曾经以其特有的功能发挥了先锋作用,鼓舞国人,凝炼形成中华体育精神,伴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走过了风风雨雨,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源泉。

1.2 发挥特殊功能,助力国家形象建构

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思·博尔丁(Boulding, K.E.)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1]。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40年以后的中国,“中国形象”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得以建构,其中,中国体育以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在1971年通过“乒乓外交”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破冰”,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通过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和创造北京奥运会51枚金牌的辉煌,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体育的方式走向并影响世界;通过举办世锦赛、亚运会、奥运会等多种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国实力和中国力量也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同时,以太极拳等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文化,也正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外输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与世界共享,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中国体育,以多种方式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其特有的方式为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1.3 守护国人健康,推进国家和平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新中国成立始,国人健康问题就引起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1952年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长期以来作为灯塔指引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善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劳卫制》,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需要而逐渐改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直到1995年,开始推广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国人对于健康的需求增长,《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制度相继出台并推广实施。在上述战略性制度中,体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于国人健康的重视从未中断,并且逐渐从注重人的体质转向于重视人的素质,进而注重国人的全民健康和全面健康。不难看出,伴随国家发展的中国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增进人民健康水平,健全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从促进国人身心健康的基点开始,推动社会进步、彰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四个自信”,不断助力国家的全面发展,推进了中国的和平崛起。

2 强国建设中体育的社会期望与时代担当

中国体育伴随新中国成立、发展和崛起,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今天,在推动中国体育迈向新征程中,中国体育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从体育强国到小康社会,从和谐社会构建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中国社会,体育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期望和新的时代担当。

2.1 立足“民生”办体育,以体育惠民促进人民全面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体育事业的第一个愿景定位为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体育,其核心要旨在于对人的关注,离开了人,就无所谓体育。放眼过去,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曾经在外交事务中发挥过“破冰”的作用,曾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一度使国人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也曾担当过“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改革开放40年后的2018年,不断崛起的中国,站在了建设体育强国和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而体育强国之强,一定包含了“民强”之义,小康社会,一定是人民和社会健康的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增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有效手段,也是体育自然和本质的功能。大国体育,一定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服务于人民的体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会不断增长,以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来服务于民,保障人民的体育权利,并将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供之于民,惠之于众,是大国体育的第一要义,也是强国体育的立足之本。

2.2 对焦和谐社会构建,推动新时代的小康社会建设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鲜明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内容,同时也是迈入新时代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谐中国、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它是家族和美幸福、单位和顺发达、社区和融共济、社会和美与共、国家昌和兴旺的基础”[2]。小康社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十九大报告当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改革开放40年后的2018年,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始终坚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出发点,是体育工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的大国体育,是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和深度融合的体育,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育是外强筋骨、内调心智、内圣外王、身心两健的运动游戏和修炼手段,是沟通人际、亲和社会最自然、最有效的平台和途径”[3]。新时代的体育发展景象,应当是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将体育作为生活方式之一,享受体育带给生活的活力和阳光,在体育参与中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善、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和谐社会筑基,为和谐中国助力,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体育事业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2.3 发扬新时代体育精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实践,也是新世纪的万里征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大力推进社会进步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大力建设和弘扬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具体任务。中国体育,相继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强健体魄、振兴中华的历史转变,从闭关锁国到全面融入世界体坛的历史转变,从基础薄弱和水平落后到成就辉煌、国际影响大幅增强的历史转变。“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4]。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和积累,通过一系列的突破和辉煌,体育逐步成为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本构筑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华体育精神。未来的中国体育,要以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引导,更加深入地融入“一带一路”“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举办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等更多实践,将中国精神传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中国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鲜活精神动力和身心健康保障。

3 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方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实现了从相对封闭、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足、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昂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中国体育不仅凯歌高进,续写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而且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当中担当了“先行者”角色。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如何释放自身的发展活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持续发力是摆在所有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命题。

3.1 要积极对标“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大体育”机制,促进体育全面服务于人民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成语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道出了人民百姓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从体育事业的发展来看,人民的体育需求也在近年来逐渐增长,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而言,体育,是人的体育、是人民的体育。因此,面对新时代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体育事业的发展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体育”体制和机制,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以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满意作为评价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高瞻远瞩的指出了“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致力于提高全体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6],其核心要旨也正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体育曾经以竞技体育为重点实现了“国家建构”目标,面对新时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体育事业应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7]的共同推进。新时代的体育事业须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基本原则,在具体工作中树立“大体育观”,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便民惠民”为核心,推动建立覆盖面广、结构功能完善、资源分配均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做到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使体育全面服务于广大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多元化和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以“民强”促进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国家和人民对于体育的期望,同时也是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

3.2 要积极对标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大发展态势”,切实推进体育向纵深发展改革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从现实来看,还存在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群众体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之间的不平衡。“基层体育组织不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活动和赛事不经常,健身指导不到位等问题突出”[8]。从根源上来看,各种不平衡和新矛盾的产生归咎于体育体制不完善。而中国的体育体制,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都是以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为纲,反观现实,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日臻成熟,但体育体制改革未能及时跟进。

在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进程中,体育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2016 年 8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第3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指出:“希望同志们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9]。中国的体育体制改革,需要置于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需求变化背景之下,“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体育体制在制度安排、价值追求等方面必须做出革命性变革才能呈现适应性的发展,……在市场化导向下,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就是要真正地引入市场机制,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移”[10]。在推进体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体育事业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型”[11],加大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不断优化创新管理体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推进“管办分离”,“逐步实现管理职能的社会化,将部门专业职能分散转移,由国家各部门分散下放到地方政府、非部属组织”[12],主动放权给体育社会组织,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开放和更具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前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提出的:“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协调发展,推动体教深度融合”[13]等指示,进行体育教育的深化改革。同时,积极回应国家体育总局赵勇副局长多次提出的建设体育综合体的设想并予以全面落实,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进行集约整合,打造“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实现“跨界整合”。将体育综合体建设与特色体育小镇、全民健身步道建设充分结合,实现多个平台的融合和创新发展。

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新时代的中国体育应当敢于直面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以更大的政治魄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对新时代体育发展可持续、包容性、高质量增长进行战略布局和工作部署,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协会改革为突破点,把体育产业作为抓手,形成“体育总局、地方体育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联动机制,将综合改革全面推向“深水区”,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

3.3 要始终对标“四个自信”,形成“大开放”格局,以科学发展引领体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4]。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因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4],“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14]。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新时代的中国体育,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和“开放”格局,更加强调效益和质量的提升,亦即由大到强的中国体育应该解放思想,统一行动,推动部门体育向全社会体育的转型,跳出体育人办体育的“圈子”,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开放”办体育,实施“体育+”和“+体育”的融合发展计划;“从全民健康的大处着眼,从全民健身的小处着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围绕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构筑支撑全民健身工作的‘四梁八柱’”[15]。中国体育“大开放”格局的形成,需要积极对标“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紧紧把握正确的体育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不断探索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制度并形成优势,保障人民的体育权利;同时,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形成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通过多种方式凸显其先进性,推动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去”。新时代的中国体育,要紧密依托中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借鉴“亚投行”“一带一路”等的战略智慧,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此引领体育强国的建设和发展。

3.4 要始终对标“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着眼“大担当”,以体育的方式助力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落实到体育领域,发展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观看国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队时提出的“体育强则中国强”发展新理念上。以此为引领,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的创新,坚持“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教、体育文化”五大领域[16]的协调平衡发展,积极倡导绿色生态体育理念,打破体制性藩篱开放办体育,新时代的中国体育,要在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过程中,具备国际视野,秉承以往与各国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理念,依托重大赛事提高参赛能力和办赛水平,加强与其他体育强国的文化交流,积极开展体育外交、人文交流,用体育讲好中国故事,全面促进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接轨,提高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努力搭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主见的平台提升话语权,早日成为世界体育强国,逐渐成为世界体育舞台中央的“主角儿”。同时,未来中国的体育,一定是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强国体育。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第22届冬奥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就指出:“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实现了全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17]。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鉴于此,新时代的中国体育,要着眼于“大担当”,不断提升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以体育的方式参与国际重大事务,体现出大国风范和全球视野,为人类体育事业发展奉献力量,将优秀体育文化成果与国人和世界人民共享。新时代的强国体育,势必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开启中国模式,唱响中国节奏,在新的征程中谱写更加华美的乐章。

4 结语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体育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体育要在国家发展的宏大视野下确立发展定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围绕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加大力度挖掘和有效释放体育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方面的综合价值,以体育的方式促进国家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使体育与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深度融合,构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格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迈入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责任在肩,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在前方。崛起的大国体育,需要高举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立足国情和民情,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为体育强国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鲍明晓.体育助力“五大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7-11.

[3] 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5] 习近平.在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致辞[Z].2014-08-16.

[6] 习近平.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在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上的讲话[R].2013-08-31.

[7] 任海.体育强国:由重在国家建构到重在国族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1-6;40.

[8] 苟仲文.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提高全民族 健康水平作出新贡献——在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R].2017-06-08.

[9] 新华社.习近平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EB/OL][2016-08-2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25/c_1119456264.htm.

[10] 刘青,等.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体育体制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3.

[11] 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01):1-9.

[12] 刘青,蒋志学,卿平,等.新时期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职能及职责的界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7-11.

[13] 刘延东.凝心聚力 开拓进取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水平[R].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讲话,2017-09-04.

[14] 汪洋.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J].新华文摘,2017,24:5-9.

[15] 钟秉枢,何俊,郝晓岑,等.基于“补短板”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发展道路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 30(1): 4-9.

[16] 黄莉.体育强国的理论框架与顶层设计——从“十九大”报告中的国家大战略思考体育发展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 41 (1):9-16.

[17] 习近平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4-02-08(01).

猜你喜欢
强国时代体育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秦晋争霸
e时代
e时代
我们的“体育梦”
e时代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