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送别意象 悟惜别情意—以《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为例

2018-11-28 10:48谢思杭
名师在线 2018年34期
关键词:王维意象笔者

谢思杭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乌屿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

引 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意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蕴含许多典型的送别意象,如何让送别意象扎根学生心灵,汲取传统送别文化的精华?笔者试以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教学为例,对此进行浅析。

一、明晰学情诗情,指向教学的重点

经过几年的学习,六年级学生积累了不少古典诗歌,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和文化底蕴,但《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诗中“雨”“柳”和“酒”三个代表送别文化的意象成了学生感知和体味诗歌的拦路虎,使他们难以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影响其领悟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二、探寻品悟策略,轻叩意象的大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送元二使安西》是古代送别诗中意蕴深远、脍炙人口的名篇,基于课标要求,教学此诗,教师要引领学生揣摩“雨”“柳”和“酒”意象的情味,从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送别情境、体味送别文化,感悟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一)探借雨造境,涵泳绵绵别意

雨是古代诗人写诗时最常使用的重要题材和艺术意象之一,以独有的形态象征着离别的缠绵眷恋。在探究雨意象时,笔者引导学生经过“寻象”—“观象”—“推象”三个过程,从而理解了诗人善于借雨造境,蕴含了绵绵别意。

(1)“寻象”:寻觅句眼的所在。句眼,顾名思义就是句子的眼睛、诗句的关键词,句中最为精妙传神的一个字。如果教师能抓住句眼展开教学,就能映照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感悟诗歌意境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首句诗时,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巧用慧眼“寻象”,发现了“雨”就是首句的关键句眼。

(2)“观象”:破译句眼的密码。在“寻象”之后,笔者紧扣句眼,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直观手段,模拟再现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渭城小雨湿润轻尘”的情景,营造王维与元二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朝雨浥轻尘”这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学生不但从“朝雨”理解了送别的时间和节令,还能根据“浥轻尘”把准微雨的特征,为他们深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奠定情境基础。

(3)“推象”:穿越句眼的屏障。笔者借助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适时、适度地进行描述、渲染,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从中推演出诗中雨之“象”:雨虽是自然界中的寻常之物,但在临别之际,这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仿佛是上苍之泪,诗人送别好友本来就满心不舍,更何况又恰逢这场淅沥的小雨,自然而然激起诗人情感的波澜。此时,学生已渐渐进入诗歌描绘的情景,初步理解、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的送别文化,情感得到了熏陶,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借柳寓情,生发悠悠别韵

柳是送别诗中常见而又典型的意象,它常常象征戚戚离愁,渲染悠悠别韵。诗人王维非常重视送别意象的传承与营造,临别依依,诗人目睹柳叶青青,于是写下了“客舍青青柳色新”名句。此句教学应当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揣摩诗中的“柳”意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链接古俗,共享文化。教学中,笔者设下疑问:“当春回渭城,这里景物繁多,诗人为什么特意写到‘柳’呢?”围绕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反馈汇报。当学生谈到“柳”与“留”谐音,表达诗人与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时,笔者及时肯定他们认真思考、善于发现;当学生谈到他从课外资料了解到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时,笔者赞扬他这种学习方法好,盛情邀请他讲述“折柳赠别”古俗。看到学生个个听得饶有兴趣,思绪跨越千年时空,徜徉在故事情境中,笔者心里暗喜,因为他们已经理解了诗人是借“柳”抒发挽留元二之意。

(2)以诗引诗,拓展学习。为了加深学生了解古人作诗以柳传递惜别的情感,笔者趁热打铁,利用课件出示《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孟郊《古离别》中的“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鱼玄机《折杨柳》中的“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这些关于带有“柳”的古代经典送别诗句,经过反复默读和教师引读、点拨,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这三句诗都出现了柳树这种相同的景物,从而领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那就是离别。

拓展完毕,笔者引用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总结出诗人王维不仅仅是在写景,显然,诗中的柳树已成为王维心情的代言人,道出了王维想留下朋友、与元二难分难离的心情。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味前两句诗中,神会心融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童心得到浸润,心灵获得涵养,于无痕处悠然悟得古代的送别文化,助推其对送别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三)借酒浇愁,感悟凄凄别情

酒文化是中华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折柳赠别”的柳文化相比,酒文化起源更早、覆盖面更广,更带有普遍性。历朝历代诗人常常借酒传情,无论是借酒增乐,还是借酒解忧,无论是借酒饯别,抑或是借酒感伤,都赋予酒意象丰富的人生情感和审美内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诗人王维寄情于酒,意蕴深厚,表面写诗人频频举杯劝酒,实则抒写诗人强烈而又真挚的惜别之情。

在教学此句时,笔者引导学生先品读李白《月下独酌》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等含“酒”的诗句;接着对这三句诗的“酒”意象进行解读,学生不仅仿佛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饮酒画面,还分别从中品味出李白饮酒时的孤寂难遣、杜甫的欣喜若狂以及欧阳修与友人的心连心;然后笔者以“好友元二离别在即,此时王维频举杯话离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该是一杯怎样的酒”为引语,学生情感受到激发,对此句“酒”意象进行多元解读:“这是一杯盛满友谊的酒”“这是一杯夹杂伤感的酒”“这也是一杯满怀祝福的酒”……最后,笔者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激情满怀地反复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促使学生感悟“酒”包含的真挚情谊,体会诗的意境,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送别文化。

结 语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各领域。” 实践证明,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雨”“柳”和“酒”这些送别意象,学生领略并体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还丰盈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

猜你喜欢
王维意象笔者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抚远意象等
走哪条路好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老师,别走……
意象、形神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