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成果报告

2018-11-28 11:0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保障机制研究生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该课题基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内容、类型和发展现状,在理论梳理与辨析的基础上构建研究框架,并应用比较研究以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为个案,以美国的实践经验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提供借鉴。该研究还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我国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建设现状进行调研。结合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现状,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由武汉理工大学梁传杰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40107),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课题研究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与研究综述、有关概念与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几个方面对该课题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逻辑原点、研究内容与思路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二部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关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基本问题探讨。第三部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类型研究。第四部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机制研究。第五部分为国际比较。第六部分为历史回顾。第七部分为现状分析。第八部分为对策研究。

(二)研究方法

该课题结合研究需要,主要运用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多学科研究法。综合应用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管理学中的协同论、组织行为学理论和激励理论,以及教育学中的教育管理理论等,以解决该课题理论研究中的多元主体、责权界定以及质量保障模式、质量保障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问题,此方法主要解决该课题研究中第二、第三、第四部分的理论研究问题。二是比较研究法。以美国为研究对象,拟对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具体实践进行梳理与分析,探索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上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此方法主要解决该课题第五部分的比较研究问题。三是调查研究法。为全面了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我国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现状,采用问卷法或实地考查等方式,对我国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建设现状进行调研,主要解决该课题第六部分的历史回顾和第七部分的现状分析问题。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在理论方面,该研究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动态性、仿效性和效益性等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主体包括政府类主体(包括中央教育管理部门和省级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主管部门、相关部委)、市场类主体(包括研究生家庭、用人单位等)和学术类主体(包括研究生培养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该研究认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政府、市场、学术类主体代表不同的价值立场,存在着价值冲突,形成既具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充满张力的状态。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划分为一元主导、二元合作、三元协同三类,对政府主导型、学术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政府高校合作型等四种主要模式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三元协同类是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型的发展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体制机制进行了研究,对政府类、市场类、学术类三类主体的管理职责进行了界定。同时该研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架从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维度、研究生教育时间维度、机制基本属性维度和研究生教育关系层次维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认为仅研究生教育关系维度具有可行性,并基于研究生教育关系层次视角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分为内、外部机制。其中内部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外部机制包括政府的引导机制、建设机制、准入机制、监督机制、服务机制,社会组织的协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以及学术组织的学术指导机制。

该研究在比较研究方面,基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呈现质量保障体系外适化和完整化、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和层级化、质量保障对象系统化和全局化、质量保障标准多样化和特色化、质量保障举措制度化和规范化等特征。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历史考察和现状研究方面,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认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呈现如下状态:一是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三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关系上,由高校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次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发挥作用最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正由中央政府的政府主导型向政府高校合作型转变;二是地方政府和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行政主导特点,学术类主体和市场类主体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所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三是高校微观层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学院主导特征,且办学层次越高,放权越多;规模越大的高校,越呈现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的转移;西北地区高校行政主导更为明显。

(二)研究对策

课题组结合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现状,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确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的目标愿景

以市场为核心的三元协同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理想目标,不同环境和条件下有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不同选择。

2.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的价值取向

保证并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的根本价值追求,必须由工具理性向人本主义转移;判断主体由传统科层回归高校学术主体,建立起以高校内学术组织,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体的判断价值主体;内容重心由高校外部转向高校内外协同;建设手段由传统管理转向现代治理体系,实现由管理向治理转型、扩大高校学术类主体权力、扩大学院自主办学权、转变高校行政管理方式;保障条件由硬件建设拓展制度体系建设。

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的体制改革

在宏观层面上,注重中央宏观管理、强化省级区域统筹、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探索与行业、部委的多元协作模式、进一步明确职责;在微观层面上,行政类主体对外适性质量负责,学术类主体对内适性质量负责,市场类主体对个适性质量负责。高校研究生教育外适、内适和个适性三维质量,由不同主体分别制订质量标准并进行质量问题判定,在三维质量细化基础上进行责任主体界定并进行质量问责。

4.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的机制创新

针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着价值取向不一,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在约束机制、动力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中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外部体制、制度的问题以及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协同问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价值取向应回归到高校自身,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及高校五个主体分别发挥自身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形成相应的协同机制。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保障机制研究生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