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配合针刺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观察*

2018-11-28 07:31高佳雨辰
西部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后遗症针刺脑梗死

高佳雨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因脑血管血供障碍,导致局限性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1]。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临床脑梗死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病死率显著下降,但对脑梗死后遗症仍没有有效的改善措施。据统计,高达60.0%~80.0%[2]的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15.0%患者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针刺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有效方法之一[3],运动功能的改善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国内尚无规范化运动护理标准,导致运动护理的临床重视度不足[4]。近年来,笔者将运动干预配合针刺用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康复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6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53例,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41~76 岁,平均(61.45±8.92)岁;病程 1.5~8.6天,平均(6.96±2.47)天;肌张力 Ashworth 分级:Ⅰ级17例,Ⅱ级18例,Ⅲ级12例,Ⅳ级6例。观察组53例,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43~78岁,平均(62.07±9.13)岁;病程 1.8~9.2 天,平均(7.11±2.54)天;肌张力 Ashworth 分级:Ⅰ级 19例,Ⅱ级17例,Ⅲ级11例,Ⅳ级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5-6]纳入:1)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者;2)首次发病者;3)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80分,且意识评分>6分者;4)未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器官疾病者;5)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稳定且意识清醒者;6)符合知情同意原则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7)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排除标准 排除:1)因脑外伤、脑炎等因素所致的脑梗死者;2)既往伴有严重的躯体运动或感觉功能异常者;3)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严重智力或语言障碍者;4)合并脑出血等其他脑部疾病者;5)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者;6)无法正常配合干预或主动退出者。

1.4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包括降低颅内压、给予脑保护剂、改善脑水肿、营养脑组织及抗感染等,并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1.4.1 针刺治疗 1)主穴:先直刺双侧内关,进针0.5~1.0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继向鼻中隔斜刺人中,进针0.3~0.5寸,施重雀啄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后沿胫骨内侧缘,以皮肤夹角45°斜刺三阴交,进针1.0~1.5寸,施提插补法至患肢抽动3次为度;2)辅穴:先直刺极泉,针刺点需沿原穴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进针1.0~1.5寸,施提插泻法至患肢抽动3次为度;继直刺尺泽,屈肘于120°后进针1.0寸,施提插泻法至前臂及手指抽动3次为度;后直刺委中,仰卧直腿以提高穴位,后进针0.5~1.0寸,施提插泻法至患肢抽动3次为度;3)配穴:吞咽功能障碍者,加刺风池、翳风;语言缺失者,加刺廉泉、金津,并于玉液穴放血;手指握固者加刺合谷;足内翻者加刺丘墟透照海。上述治疗每日2次,共30天。

1.4.2 运动干预 观察组同时进行运动干预。1)肢体体位:在患者处于仰卧位、键卧位或是患侧卧位时,实施抗痉挛体位干预,以抑制肢体痉挛发生;2)肢体运动:实施各关节的主被动训练,包括外展、内旋、屈伸等,每个动作重复训练10~20次;3)躯干及核心肌群运动训练:采用桥式运动方法,仰卧位屈膝屈髋,两足平行于床平面,双膝夹紧小枕头,做提臀伸髓训练,反复多次训练,并结合视、听、触、痛、温等感触觉,提高训练反应度;4)转移及平衡训练:实施患侧及健侧翻身训练、卧位向坐位转移运动训练、坐位平衡控制训练、床与轮椅双向转移训练、坐位与站位双向转移训练、患肢负重站立训练、站立位平衡控制训练、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训练。上述训练每日2次,每次持续45分钟,共30天。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参照《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7],采用干预前后症状积分百分数折算法评价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百分数(n)=(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0%。1)基本恢复:n≥81.0%;显著进步:81.0%>n≥56.0%;进步:56.0%>n≥36.0%;稍进步:36.0%>n≥11.0%;无进步:n<11.0%。

1.5.2 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躯干控制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 运动功能(FMA)采用简氏Fugl-Meyer评分量表进行评定;平衡功能(BBS)采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躯干控制功能(Sheikh)采用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进行评定;生活质量(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45%,对照组为73.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FM A、BBS、Shei kh、A D L评分 FMA、BBS、Sheikh、ADL评分干预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ADL、Sheikh 评分干预后 2 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S评分干预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FM A评分 A D L评分 BBS评分 Shei kh评分对照组 53 干预前 15.27±5.20 21.04±5.83 21.75±6.03 37.82±6.86干预后 29.75±6.41 41.13±6.38 39.46±6.58 56.04±8.41观察组 53 干预前 15.16±5.23 20.89±5.76 22.07±5.89 48.19±7.07干预后 41.36±7.22 59.30±8.42 38.58±6.77 79.13±9.24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高致残和高死亡率疾病。研究证实,对留有后遗症的脑梗死患者,早期有效的康复措施是恢复各项功能的关键[8]。基于脑可塑性理论、功能重组理论及大脑两侧半球联系学说,早期康复措施大致可分为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康复训练2种[9]。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肝肾不足、气血衰退、脾虚生湿、瘀血阻滞、热邪炽盛等是发病原因,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因此治宜标本兼治[10]。

针刺是中医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既往研究证实,针刺治疗的机制与其调节经络脏腑作用相关。本研究使用提插捻转、雀啄等手法,直接刺激脑组织内对应反射区,激活脑细胞活性,并能促进梗死区及侧支循环建立,抑制血管痉挛。此外,针刺还可使大脑各功能区实现协调作用,促进各区域功能恢复[11]。同时基础研究证实,针刺可有效抑制脑缺血大鼠一氧化氮(NO)生成,减轻NO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从而减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坏死[12]。同时针刺还可调节缺血区域“血栓烷A2-前列腺素”系统[13],促进局部血流改善及代谢,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及促进血流灌注,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坏死,进而促进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本研究选取头部、躯体各穴位进行针刺,使头针与体针协调作用,并实施针刺手法干预,保障大脑皮层各区域得到有效刺激。本研究将运动干预用于观察组康复中,采用调节肢体体位、肢体运动、躯干及核心肌群运动及平衡和转移训练,使康复由被动变主动。各种形式的运动训练,使神经冲动持续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梗死区域神经细胞突触增生,并能促进新血管生成,改善血流灌注。同时采用运动训练还可实现大脑皮层神经系统重组,还能降低GABA受体活性,进而增强脑组织适应性和敏感性[14],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运动、平衡及躯体控制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躯体控制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提高,除平衡功能外均于对照组。证实针刺联合运动干预可实现协调作用,促进患者后遗症的改善。

综上所述,运动干预配合针刺治疗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躯体运动及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后遗症针刺脑梗死
春天的“后遗症”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