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盐碱地生态改造原则

2018-12-04 10:30陈双庆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盐渍化盐碱地耕地

文/陈双庆 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我国盐碱地面积广阔,它们不仅是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也是难得的土地资源。理清盐碱地生态环境改造时,需关注的基本原则,以原则为中心,才更利于改造实践与探索。

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广布于美洲、欧洲、亚洲以及澳洲。具体到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991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0.33%。我国由东向西,依次为东部滨海地区的盐碱地,往西及北部扩延,则为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盐渍土,再往西,是河套地区、宁夏银川灌区、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准葛尔盆地等地的大面积碱化土。在我国疆土的最西边,则是青海、新疆的极端干旱盐土,包括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

盐碱地基本情况及形成原因

《中国国家地理》引用中科院地理科学院与资源研究所张兴权研究员的表述,称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原因。在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形成盐碱地;二是地势原因。地势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是形成盐碱地的重要因素,地势高的地区,水往低处流,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及地表的雨雪水从高处移向低处,在低洼地带积聚,形成盐碱地;三是水体原因。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也可形成滨海盐碱土;四是灌溉原因。平原地区由于灌溉过多、排水不畅,当水分蒸发量大时,土壤中的盐分容易聚集,也会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生态修复原则探讨

我们把生态环境改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环境治理,其核心是去除自然环境中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因素。人类在短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向大自然超负荷索取,带来生态平衡破坏,如土壤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等,人类及其他生物物种短期内难以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威胁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此类生态环境的改变具有时间尺度短、空间尺度小的特点。对此类生态环境的改造,以环境工程措施为主,快速、精准去除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因素,如土壤修复的客土、淋洗,水体修复的换水等工程方法。

生态环境改造的另一个类型是生态修复,从适合人类需要的角度,去维护或打破旧的生态平衡,建立新平衡。生态环境因自然原因或长期人类活动带来改变。如沙漠化、石漠化、戈壁等,在长期的生态环境改变过程中,生态平衡已经重塑,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生物物种已经对环境逐渐适应。此类自然环境改变具有时间尺度长、空间尺度大的特点。对此类生态环境的改造,应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态圈中各物种长期形成的环境适应性。

具体到盐碱地,其形成原因有短期内人类向自然环境的超负荷索取,如1956-1961年,华北平原大搞引黄灌溉而忽视排水,导致华北平原北部大面积土壤次生盐渍化;也有长期的自然原因,如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蒸发带来的盐碱化,以及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形成的滨海盐碱土等。盐碱地生态改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大型喷灌设备

次生盐渍化土地的环境治理原则

灌溉带来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地,该类盐渍化土地原本就是耕地,因人为不合理生产措施的影响,致使地下水位抬升,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因此,为使次生盐渍土恢复农业生产的功能,在治理时需考虑预防与治理相结合,以及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治理与预防相结合。建国初期,我们对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认识不足,在发展灌溉、扩大灌溉面积中,曾使大面积土壤出现过严重的次生盐渍化,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后,随着对水盐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已经具备次生盐渍土改良的技术及措施经验。但是,次生盐渍土的返盐情况较严重,在除盐的同时,需考虑盐渍化的预防,做到合理控制地下水位,健全灌排系统,采取适宜的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农作物品种不同,耐盐碱程度不同。如经济作物罗布麻、向日葵、冰叶日中花等,均具备耐盐碱属性。此外,在淡水资源匮乏的背景下,盐碱土分布区丰富的地下咸水可被看作为农业可利用的水资源。研究表明,咸水灌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淡水不足造成的干旱问题,甚至可在不影响土壤性质的情况下,实现作物增产。因此,为了早日恢复土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可以在治理的同时,结合作物的耐盐碱程度,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做到土壤治理与土壤利用同步

盐碱地的生态修复原则

盐碱地因长期自然环境改变而形成,在此类盐碱地上,生物圈的各物种已经建立起生态平衡。因此,在盐碱地生态修复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原则,从适合人类需要的角度,去维护或打破现有平衡,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规划先行原则。盐碱地是没有被化肥、农药污染过的“净土”,且重金属含量较低,把盐碱地定义为后备耕地资源,即耕地战略储备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因此,在后备耕地资源匮乏的现实条件下,开展盐碱地(后备耕地)向耕地定向培育的养护与抚育过程实践显得非常重要。这定向培育过程中,既然定义为战略后备耕地,我们就应当明白,不是每一块盐碱地都要拿来修复,培育地块的选择应当根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序布局,确保后备耕地资源的充足。

尊重自然原则。像自然界任何事物一样,生态系统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和在外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生态系统总是按照一定规律向着组成、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化的方向演进。盐碱地千年前即有,经过长期的演替,盐碱地生态系统里的生物种类已经相对多样。通过自然选择和生态适应,各种生物都占据有一定的生态位,彼此间关系比较协调而依赖紧密,并与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结构较为完整、功能比较完善的自然整体。我们在对盐碱地进行生态修复时,需综合考虑既有的生态平衡,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方法措施,防止生态系统的二次破坏。

因地制宜原则。盐碱地及其地上植被可以实现的基本功能有生态功能、农业生产功能,以及景观观赏功能等,对应的产业即林业、农业和旅游业。在综合考虑盐碱地的后备耕地属性、生态系统的平衡后,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盐碱地产业发展方向,在盐碱地生态修复的同时,为我们带来生态、经济效益。例如,在滨海地区的盐碱地,适宜发展林业,建设生态林,实现防风功能;在作物品种选育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作物种质资源不断丰富,耐盐碱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在一些盐碱化地区,已经可以适度发展农业生产。此外,一些高浓度盐碱地的盐分自然析出,白净清洁,让人眼前一亮,如茶卡盐湖等,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再如,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赵圈河镇境内的红海滩,一望无际的火红碱蓬草浅海滩涂,成就了“红色春天”的美誉。

我国盐碱地面积广阔,它们不仅是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也是难得的土地资源,理清盐碱地生态环境改造时需关注的基本原则,以原则为中心,才更利于改造实践与探索。

猜你喜欢
盐渍化盐碱地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蔬菜大棚土壤盐渍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1989—2019 年宁夏银北灌区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化分析
甘肃苏干湖湿地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埋深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