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误区辨析

2018-12-07 05:47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5期
关键词:多极化美苏两极

江苏

误区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具有很大的共性,它们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

(1)从内容上看,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英、苏等国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在其发展过程中,美苏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对手、由战时合作到战后对抗的演变。而两极格局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2)从起讫时间来看,雅尔塔体系形成于二战后期,以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为确立的标志;而两极格局发端于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经历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直至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体系崩溃,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由此可见,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属于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所以说,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并非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误区二:“冷战”不诉诸武力,世界无战事;“冷战”有利于世界和平

“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战争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冷战”的形成过程,具体如下表:

美国的措施苏联的应对序幕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政治上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冷战”的正式形成1947年,苏联、南斯拉夫等国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 1948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一次大规模运用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军事上 1949年,北约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使“冷战”的程度加剧1955年,苏联、波兰等国成立华约,与北约对垒。至此,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其他 “冷战”的方式,除了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还有隐蔽的文化手段。如美苏双方通过网络、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渗透来争夺中间地带

“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冷战”开始后,双方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争夺十分激烈。在欧洲和亚洲,由于美苏“冷战”,德国和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在美洲,美苏“冷战”导致了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世界一度处于核战争爆发的边缘。

但是,“冷战”并不代表不诉诸武力。事实上,局部地区仍然爆发了“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所以,“冷战”阴影下国际关系的特点为“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冷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由于美苏之间势均力敌,且双方都掌握着核武器,所以双方不敢轻易动武,两国始终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不能据此认为“冷战”有利于世界和平。

误区三:西欧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二战后,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自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开始经济一体化进程。随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相继成立。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欧共体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转变。

西欧的联合是国际和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历史因素: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吸取历史上长期战争的教训,为了缓和民族仇恨,消除法德矛盾,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西欧国家选择了走联合自强之路。

(2)现实因素: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丧失了之前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为了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重新树立西欧的形象,西欧国家只能走向联合统一之路。

(3)外部因素: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西欧国家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维护自身的安全,也需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4)有利条件:西欧国家有着共同的区域地缘关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且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外因需要通过内因产生作用。所以,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促成西欧联合的主要原因,也是西欧联合的主要目的。

误区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在苏联解体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指国际关系格局从以一、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向两个以上的、实力相当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组成力量中心转化的趋势。构成多极化的“极”,既有国家也有政治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的国家组织。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并非出现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之后,而是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相对稳定的时期。促使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根本原因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它出现的决定因素是各国综合国力的提升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与抗衡。欧共体的成立及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西欧和日本的强势崛起,冲击着美国的霸权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由此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③中国的振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④美苏争霸使双方实力都受到削弱具体原因

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加上中国的振兴,世界出现了多个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心,冲击着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误区五:不结盟运动就是参加国不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结盟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下,是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和独立,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

背景①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基础。②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促使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③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相互支持,推动了不互盟运动的兴起形成 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特点①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外交政策。②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②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③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作用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非集团”是针对当时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严重对抗,威胁世界和平,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不结盟”是指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误区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更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从现实来看,当前世界还有中国、越南、朝鲜等国在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历史上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在波澜起伏中前进的,每一次大的挫折,带来的必然是一次大的反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不过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又一个曲折,它将激励人们在新的探索中将这一实践推向新的高潮,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将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误区七: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形成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苏联解体后,雅尔塔体系瓦解,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仅是一种趋势,多极格局尚未最终形成。因为,当今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短时间还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世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的变化过程中,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猜你喜欢
多极化美苏两极
动物“萌主”在两极
两极气温与人类息息相关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地球的两极
国际贸易格局分化及秩序研究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近五十年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特征与趋势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