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助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2018-12-18 05:1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平均数计算公式正方体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小学 天津 30005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会学习”中提到的乐学善学是指“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行为,只有教师改变教的方式才能改变学生学的方式。[1]

一、抓住学生思维的本质,“以导助学”使学生的学习深入化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会在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这时深入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节点去挖掘知识的本质,联系前后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系统化,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

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这一课为例,当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后,教材中呈现出这样一道练习题:

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会产生选择性困难:选择平均数?还是合理范围的数?哪个比较合适呢?其实都是可以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学生的学习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小组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说一说,一部分学生会认为平均数10个比较合适,这部分学生中有的认为既然刚学习了平均数当然就应该用平均数,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会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做10个可能会出现有几天不够卖的,有几天会浪费扔掉,可以选择8个,这样虽然会不够卖,但不会出现浪费的现象;或者选择9个,这样浪费的少些,学生的每种想法都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第二层次:我将题目中的数据进行改动,将题目中的8个和10个改成9个,这时的平均数仍然是10个,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清楚地看出5个数据中有3个数据低于10个,这时有部分学生仍然认为选择平均数10个比较合适,有的学生认为9个更合适一些,因为9个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应该看大多数,不应该看个别数据,在这里实际上也是渗透了众数这一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三层次:在这里我疑惑地说:“为什么平均数会高于大部分数据?”这时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认为有些数据过大,提高了平均数,如12个这个数。还几个同学抢着说还有可能平均数低于大部分数据呢?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通过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清晰的看出极端数据的出现都会影响平均数。[2]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抓住学生争论的焦点,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进行了整合,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对极高、极低两个极端数据的对比,探究体会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根据实际生活需要进行合理选择。[3]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导助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学会学习

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过分的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会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这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2.圆柱的体积怎么求?我把学生的学习主要分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前我设计了问题导学单:

这四个问题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而设置的。第一个问题:什么叫体积?体积的概念的回顾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体积打下基础。第二个问题:长、正方体的体积是怎么求的?五年级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就是为圆柱的体积计算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还能广泛迁移于一般的柱体体积计算中。第三个问题: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包含了转化、推理、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唤醒学生利用这些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第四个问题:可以把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移植过来吗?是否能移植过来就是让学生思考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四个问题时,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已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后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或是制作ppt等,学生根据情况自行选择。把在课前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再通过课堂学习中解决。

第二个阶段:课堂交流、互助学习。

首先,学生汇报课前导学单中的四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学生的汇报情况是不同的,我发现有的学生会将四个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阐述,使前后的知识融会贯通,如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圆柱的体积,所以在展示汇报中将体积、长、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解释,甚至有学生还提到了其它立体图形的体积;由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表述出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可以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能移植过来的,学生对四个问题的展示出乎我的意料,每个问题的表述都是学生真实想法的体现,也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果。

其次,在学生汇报后,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我设计了两个学习单,第一个学习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和动手实践来完成:

这个学习单和前面的导学单是密切联系的:

由课前的导学单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什么是圆柱的体积;第二个问题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学生先交流,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意识到圆柱体积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是有关系的。第三个问题能不能将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呢?这个问题由课前导学单的第2、3、4个问题作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

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我以假装问错的方式提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这时有些学生愣住想了想,有些学生脱口而出。这时我抱歉地表示“这个问题问早了,这是这节课我们就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兴趣盎然,借助一个因为老师的“失误”而引出的问题,我顺势追问:“刚才都是同学们的想象与猜测,要不咱们都来试一试?”这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由此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对学生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很惊讶。在学生探明方向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教具和课件进行演示,这时出示第二个学习单:

经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找出长方体与圆柱的内在联系,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越大,他们所能发挥的潜能也就越大。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从学生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出发,使学生经历了想象、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

三、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以导助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需要将抽象的空间想象具体化,学生要在不断的体验中去感悟,只有大量的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相互的交流中才能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看得多、听得多,思考的少,有时学生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象,通过大脑的思维会产生错误的结论,这时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纠正错误,经过思维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处理,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学习过程流程图: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这一课时,我在本节课最后安排了一道拓展练习:一个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前面看是从左面看是你们能搭出几种这样的立体图形,试试看!我发现学生完成的非常好,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但是我要求学生将拼搭成的实物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出三维图形时,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学生将形式呈现出来,虽然也觉得不正确,但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调整。这时,我让学生继续观察实物,并通过小组合作及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累直观表象和活动经验,再次观察,深化从二维图形转换成三位图形的要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综上所述,“以导助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有效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会随之得到培养。

猜你喜欢
平均数计算公式正方体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2019离职补偿金计算公式一览表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不一样的平均数
谈拟柱体的体积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